分享

亲子共读名著《骆驼祥子》,祥子厌倦虎妞,但为什么不走

 亲子读写 2021-02-03

为什么很多中小学生觉得阅读名著很费劲呢?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揭示了深刻的人性,蕴含了广博的人生哲理,又历经了时间、地域、种族的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民所喜爱,所接受。

那么,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就很难准确体悟作品那深刻而丰富的意蕴。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讲,理解不到那个深度,不能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也是正常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语文老师建议孩子读名著的时候要亲子共读的原因。

有了父母用自己40多年的人生经历来给名著做注解,帮助孩子去深度解读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孩子才能真正领悟到名著的好处,逐渐喜欢上阅读名著。

本周在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们就给了孩子很多非常有益的启发。在周末的亲子阅读沙龙里,家长和孩子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过程中,彼此激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从第15章到第23章是整个小说的一个高潮部分,孩子们在网上对祥子、小福子以及虎妞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家长们作为成年人的立场和感受显然跟孩子们有些不太一样,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家长们的想法——

问题一:第十五章,祥子结婚第二天就对虎妞厌倦到想逃。但他最终为什么没走?为什么最终只能回去跟虎妞“商议”?

1

刘潜璞爸爸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这在原文中有多处表现。我简单梳理了一下,大概是五个方面:

第一,祥子被骗了,他和虎妞结婚是因为虎妞骗他说她怀孕了,那么他作为男人,就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于是和虎妞结婚了。但是婚后却被虎妞告知她并没有怀孕,祥子感受到被欺骗了,于是对虎妞产生了厌倦;

第二,文中多处强调,他和虎妞结婚后,他经常感到他是任人摆布的,他像一个被猫叼住的小老鼠,想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他只是一个玩偶,是一个物品,没有自己的权力,他的一切都被虎妞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么作为男人来讲,他不愿意被控制,他想靠自己的血汗去拉拉车,去赚钱养家糊口,而不愿被女人养着,不愿意做“小白脸”一样的人。这时候他还是一个很淳朴善良、很正直上进、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形象,因此他厌倦虎妞,想要逃离;

第三点就是祥子对实际的无奈,他现在身无分文,他之前身上的三十几块钱被孙侦探骗走以后,身上就没有钱了,即便要到外面谋生也是需要路费的,但他现在既没有钱,也没有工作,这些都限制了他离开虎妞;

第四,祥子非常热爱北平,他从乡下来到北平,在北平,特别是像天桥这样非常热闹的地方,他特别喜欢这样的氛围,这种热闹他在乡下或者在其他地方他都没办法感受到,因此他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而且他也没有地方可以去,还处在当时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从一个小村子里逃出来的,如果不小心一点,还是随时有可能会被抓去当壮丁,所以外面的世界也并不安宁,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也限制了他离开虎妞;

再一个方面就是,他的这个念头还没有断,他想在北平用自己用钱去买一辆人力车,生存下去,如果到外地的话,可能不具有这样一个生活的这种场景,他也没有想过去外地去谋生,他想到的还是北平的这种他比较熟悉的生活,这大概是我理解的,他虽然对虎妞感到厌倦,但是他不想逃走的一些主客观和大小环境的一些限制的原因。

2

刘思睿爸爸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祥子自己本身没有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他无路可走,他不知道离开虎妞他要怎么去发展、去做牟利的生计,书上也说了——他没有目的地,……不知上哪里去好。这些都体现了祥子对自己的理想,全部建立在拉车上,他最远大的理想就是有一辆自己的车,然后不用每日为交税钱而操心,能够为自己去奋斗,想拉就拉,想歇就歇,有这种自由,他离开了拉车,或者说他不再具备这个拉车或者买车的条件的时候,他就没有了主意,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除了拉车他就无路可走。

另外,我觉得祥子是一个典型的草根人物,是一个疲于奔命的车夫,但他也仅限于疲于奔命,并且是按照别人的指令去奔命,因为作为底层人物呢,他有思想的局限性,他所能想的就是如何把自己的营生做好,如何把车拉好,如何充分使用自己这把子力气。

祥子对未来只是有个美好的憧憬,但是却没有明确的一个计划和想法,所以说平日里他就总是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过日子,但是真正到了该抉择如何去实现理想的时候,却毫无头绪,他只是有个比较笼统的想法,就是拉车、拉车、再拉车,或者是有一辆自己的车,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更没有想过去如何去实现它。这也跟祥子之前的遭遇有关——要买车,车丢了;省钱,钱丢了。总之就是这么身不由己。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祥子本身是不想放弃已经拥有的,也就是他不得不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有两方面的小的原因:

一方面就是祥子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想走进他不了解的陌生环境,也不想出去闯一闯,他不能离开这个热闹、可爱的地方,这是书上的原话,就是他“不能离开天桥,不能离开北平”,他在心里有着对自己理想的一个执着的追求,就是一直想拉车,想有自己的车。

但是,真正面对现实的时候,他就缺乏了面对挑战困难的勇气,甚至有畏惧和抵抗的心理,这也是祥子本身的性格使然吧,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他的这一系列悲惨遭遇,除了客观条件之外,主要还是取决于他有精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性格缺陷;

另一方面就是站在天桥上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这也是书上的原文,关于这点我有两个理解,一个是虽然结婚只有一天,但是样子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家的感觉,有了家就有了避风的港湾,虽然家里住着一只母老虎,但是这只母老虎也是这个家里的一部分,也不是说随便就可以舍弃的;

我对这第二个方面的理解是,他有点人穷志短,祥子知道自己只有一身力气,没有财力,想要活下去,想要拉上车,或者说有一辆自己的车,还是要靠可以给他财力支持的人,这个人目前来看就是虎妞。

书上原文就是“活着得找个活有办法的地方去”,总体来看祥子他在思想上就是想挣脱束缚,去摆脱自己讨厌的人和事儿,但是,受制于自己的贫穷,还有他思想局限,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然后充满着无奈和哀痛,他也没办法矫正过去的一切,那么就只好顺着路往下走吧,这是书上原文。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去和虎妞商议呢?这块我有两个理解:第一是祥子最终决定回去跟虎妞商议,是因为祥子心里已经不打算走了,想着后续如何去生活、去谋生,但是他没有钱目前也只有虎妞能帮他。第二,祥子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虎妞产生了依赖,即使他很讨厌虎妞,虎妞就是一直是比较强势的性格,一直在牵着控着祥子走,而祥子本身就是缺乏主见,性格上优柔寡断的这么一个人。

所以,祥子在无法离开虎妞的这个前提下,潜意识里遇事就想找虎妞商量,由虎妞拿主意。这点我联系生活后有一点想法。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或多或少住一个祥子,很多人曾经都像祥子一样,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怀揣着梦想走出校门,走入社会。

但是往往现实,它就像虎妞一样,他不是你想要的,但又不得不接受,很多人就安于现状,不去寻求改变,也不敢去改变,就只能过着现实中的这种生活,就是跟虎妞生活在一起,想着就这样吧,到头来还是一样,心中可能还担心折腾过后,可能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也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想再等等,等自己翅膀硬了,条件成熟了,再去改变现状,离开虎妞,但是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渐渐的现实中的人,他就失去了这种斗志,理想就被埋葬在了心里,揣着理想安于现实,然后再往后,孩子也长大了,家庭也稳定了,工作也顺心了,就想想还是算了,就还是把精力放在这个孩子的学习上,给他创造机会去实现梦想。这些就是我的一点理解。

3

林闽京妈妈

书中提到,祥子来自乡间,而且他来到北平之前,父母双亡,他是一个孤儿的状态,我想他应该比较小,那时候祥子可能还不到20岁,应该也比较少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他来到北平以后当人力车夫,拉包月,住在仁和场的集体宿舍,他内心中也渴望家庭的温暖。

他和虎妞的结合,虽然不是非常情愿的,但是虎妞毕竟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这种感觉可能是祥子心中一直想追求,而之前无法实现的,所以他现在体会到了前所未有过的那种家的感觉,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非常重要的满足,应该来说这个家也是他无法轻易舍弃的一个原因。

因为之前祥子是一个孤儿,来到北平工作以后居无定所,他内心深处对家庭的渴望也是有的,跟虎妞的结合帮助他实现了心中的一个梦想,所以他对于这个新创建的小家庭仅有依恋和不舍的心情在里面。

翁老师:各位同学听家长们的分析,不但非常深刻,而且他们基本都是从原文出发的,这三位家长都在引原文,这个习惯特别棒,我们读一部作品,或者做一篇现代文阅读题,都是要从原文的词句入手,然后再说从这个词句得出了什么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