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闭关思考(四十一)有同理心的人是什么样的?

 敏芊随笔 2021-02-03

先放一张聊天记录:


其实我特别想跟闺蜜说,你最难能可贵的是同理心,你能共情到别人感受的能力很强。

有种人是自带这种天赋的,一般这样的人都不太缺乏安全感,小时候能被父母平等对待,能获得父母的理解、尊重,而且需求都基本被满足,家庭氛围温馨、柔和。

就拿我的闺蜜来说吧,跟她聊到原生家庭这一趴,她说小时候给她最深刻的场景是:

晚上暖暖的灯光照下来,我和哥哥在做作业,我妈和我爸在旁边备课。有时候停下来看看爸妈,特别的宁静和安详。

而且她经常做梦都能做到这个场景——有时间我再写写她是怎么爱自己的,真是羡慕到牙痒痒,可以说我只能做到五分之一。

最近一直都有提到原生家庭,再重申一下,提这个只是为了找到我们今天这个「人样」的根源,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不是拿来甩锅的。

也许父母给我们的初始值很低,给我们的环境很穷,有的是心理环境,有的是经济环境,有的两个环境都穷。

也许我们一辈子努力都达不到王思聪的起点,一辈子的修炼,也只能达到我闺蜜本身就具有的状态。

难不成我们就不干了吗?
向往的美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吼吼,正能量爆棚。

言归正传,那么后天怎么来修炼这个同理心呢?

按照我以前写文章的习惯,也许会这样说:

同理心也是我们平时说的「共情」或者「移情」,或者「换位思考」,同理心源自希腊文empatheia (神入), 是指:能设身处地觉知、理解和把握他人的情感、认知状态。

现在想想这样说等于白说,当然我还会举几个案例,比如在家里,是否能同理到另一半的感受?
同理不到,不仅让对方很失望,更有甚之还会产生误会、抱怨的情绪。
最常见的场景就是:

你上班时,身体感觉到很不舒服,然后给老公电话:我好像感冒了,也有可能发烧了,现在特别难受,我有点担心耶......

A、老公说:我以为什么事呢,别瞎操心,感冒又不是大病,多喝开水,挂了啊。
B、老公说:哦,我现在很忙,要不请假回家吧,家里有药,你找找看,对了,多喝开水,挂了啊。
C、老公说:哦,孩子别接了,让我妈去接,别传染给孩子,你自己注意点,多喝开水,挂了啊。

靠,谁不知道吃药喝水,去死吧你。我相信大多数女性挂了电话,都是这种潜台词。

再然后,我也会向大家提问:我们潜意识要的是啥?
给出答案:并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感同身受,是情感上的支持。

最后总结:同理心就是与对方一同感受, 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

如果切换到培训现场,可能还会用更多的实操案例,更多的现场互动,跟学员们讲这一部分。

但是我发现,之前喷了再多,大部分人都很难做到,包括我自己也只能在工作中,销售营销时,刻意练习才行。

而现在的我觉得,同理心的这种本事真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能力。

这样吧,先放一个视频,体会一下,在关系中,在互动中这种无以言表的感受能力是什么样的?


看完,你什么感受?或者说,你觉得这个熊有必要这样做吗?还是觉得这个羊也没什么错?干嘛非要学这个本事?呵呵,这就是我以前的想法。

就本身来说,同理心在我们的文化里不是非常流行,因为我们习惯于把情绪包裹起来,隐藏起来,感受对我们来说很多时候是忙碌生活之外所无暇顾及的。

如果不是因为在营销中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才刻意练习,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这种本事。

可后来碰到了种种问题,比如职场中,和同事相处,总发现自己说错话,被别人评价情商不高,当然我也不是那么的服气;

在家庭中,不说我跟老公结婚这么多年,连他喜欢吃什么菜都不太清楚,更别说,孩子有什么苦闷跟我说,我也经常是安慰不到点上。所以老公总是鄙视我,还做销售的呢,天天叫唤着换位思考。

当然这些评价对当时的我来说,都充耳不闻,直到18年、19年,两个事情对我冲击很大,一个是抑郁了,另一个是,我开始想运作女性社群这个项目,才发现,我跟大部分女人,很难达到共鸣,这在<优越感>里写了。

天呀,这可是我的目标客户群体哦,即便为了利益,我也愿意屈身于人,可屈到底了,也还是共情不到,get不到那个点上。

直到深度了解原生家庭这一趴,才发现同理心其实是一种自我的觉察,像我这样的人根本连自己的感受都察觉不到,更别提共情别人的感受了。

之前几篇文章<你还有自己的需要吗><你为啥这么要强><控制欲强的人是什么样的>写的都是这个事。

所以说,不为了别人,为了自己,我开始重新认知「同理心」并再次从感受上练习这个本事。

怎么练习呢?

学者们通过研究人的面部微表情,确定了人的六种情绪,包括愤怒、厌恶、恐惧、愉悦、悲伤,还有惊讶。

首先,当别人有这些表情了,你能识别到吗?这就是测试自己感受能力的一种。
如果你识别不了,或者感受能力不是那么的强的话,可以把六种情绪,做一个框架,称之为「情绪框架」——

其次,先识别自己的,也就是先记录自己的——在什么情况下我会感觉到愤怒;什么情况下会感觉到恐惧,什么情况下会感到被嫌弃即被讨厌等等之类的。

在微信里和线下,说到这块的时候,很多朋友跟我说,你不是说,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吗?

我想说的是,这是有区别的,要知道的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要与人发生关系,发生联结的。
好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滋养,而不好的关系才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和烦躁。

人不可能独自一个人在那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如果真有,此时他的心里肯定装着一堆傻B。

区别是,我们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也就是说是否能正视自己的价值。是否能识别自己的感受,识别了才能去评估和加以区分,而不是一味的屏蔽他人。

除了记录自己的感受之外,你还可以去记录别人的感受。比如你在朋友圈发现别人发了一个「我好享受」的状态,就可以记录一下是什么情况。发了一个很愤怒的状态,就可以记录下是什么场景,或者什么新闻引发的。

在生活当中学会留意,然后大脑就会慢慢的被唤醒了,最终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活」人,这个「活」=「真实」,从而变成一个共情能力很高的人。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每天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上一篇:闭关思考(四十)控制欲带给我们的伤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