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从山寨进阶世界级品牌,给家电企业带来的启示

 潮流家电网 2021-02-03

    说起制造业强国,就不得不提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在我们眼中,这些国家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往往拥有一颗匠心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以及创新的设计,是一种高端品质的象征。

    而早些时候,贴在中国制造业身上的是“山寨”标签,“山寨”一词最早在手机制造业出现,“山寨”也让世界顶尖的IC设计厂商——联发科变成“冤大头”。2003年联发科推出了第一款单芯片手机解决方案——“保姆式”解决方案,集成了通信基带、蓝牙、摄像头等模块,只需增加不同的元器件和外壳,就能组装出成品手机,生产周期低至数周,成本低至数百元。如此低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催生了深圳无数的小厂商,售价数千元的国外品牌难以招架。2007年,国内取消手机牌照核准制度,山寨机立马占据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联发科因此摘得“山寨机之父”桂冠。
    说到山寨,到现在人们一般也认为是低人一等、上不了台面的事物。比如制造业,就是通过低人工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来生产出廉价质次的产品。

    其实制造业的山寨文化不是中国首创,就连德国和美国都是山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而获得工业大发展,并且率先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当初利用廉价的生产成本制造的山寨产品在欧洲泛滥,又由于质量丑闻被英国抵制,英国企业家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必须贴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签。受到刺激的德国痛定思痛决定洗心革面,开始钻研技术和严把质量关,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将曾经的耻辱印记变成了金字招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多像曾经的德国。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一个组织开始刮起山寨风的时候,也是他开始进步走向成功的一种可能?能够山寨,说明本身已经具备了山寨的能力。
    中国有个成语“熟能生巧”,一件事情做多了,做熟练了自然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这个放在任何事情上都是说得通的。
    现在中国从早些年的山寨大国到变成世界工厂,撕掉了“山寨”的标签,成为了制造业大国。

    曾经的制造业山寨鼻祖美国和德国,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功进阶制造强国,中国品牌手机也从大规模山寨、低端发展至今已经享誉全球。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近日发布报告称,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629亿,同比增长1%,其中销量前五位的手机品牌中有三个来自于中国。那么刚刚成功转正的家电制造业大国中国该怎样进化呢?
    创新驱动发展
    200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并且投资了4万亿,这也给家电业带来了利好消息,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让人们提高了中国经济的信心,家电下乡政策同时提振了家电市场的需求。然后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和消费者代际转变等影响,家电产业遭遇产业结构升级阵痛。
    中国家电从最初的整机进口、零件组装,转变为向世界出口,今年初家电巨头美的、海尔、格力等更是纷纷向海外扩张买买买。但是,“性价比”被当做新的身份标签贴在了中国家电产品的身上。而“性价比”背后暗藏的则是企业营销能力和品牌塑造方面的短板。

    这有点类似手机品牌小米,“千元机”和“屌丝”曾经是小米手机的标签,经过互联网营销发展触到了天花板,小米开始转变,于今年发布小米note2成为进军中高端市场的敲门砖,意图摆脱“屌丝”标签。
    反而是今年oppo和vivo这两个品牌在手机市场表现中尤为突出,令人诧异,因为它的胜利与创新的研发设计、营销模式无关,而是复制了过去二十年来在家电、服装市场上发生过的一次次“营销奇迹”,毫无新意。
    这也是中国市场的诡谲之处,它是那么丰富而复杂。谁都可能笑傲一时。
    4万亿投资的的刺激是暂时的,分析人士当时指出,“拉动内需和拉动消费是两个概念,消费有没有可持续性,能够不断地消费下去,这才能真正的有持续性的、有价值的内需。我们不仅是要满足需求,而且还要创造需求,创造需求的这个过程是靠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的。”否则,就只能达到一时的效果,而无法产生持续的需求。
    Oppo和vivo的胜利正好说明了这一个道理,它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时机——智能手机的苦闷期,没有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刺激不到消费者的内心,在消费者心中手机发展到这时都差不多。

    前几天小米发布了小米MIX,那场发布会被认为是今年手机行业令人最震撼的发布会,人们称赞它是因为在小米MIX身上看到了创新的精神。
    只有创新的产品才会令消费者尖叫,发自内心的需要。
    创新产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功能,比如现在的智能家电。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人们对于更加智能、高质量的的产品更为渴求,而洗碗机、干衣机、智能卫浴电器、嵌入式厨房等各类智能产品将大量进入普通家庭。“智能化”“生态化”的新需求下,唯有顺应时刻变化的产品,才可能迎来新的市场空间。
    二是核心技术的突破,缺乏核心技术的生产只能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没有竞争力没有话语权。“画虎画皮难画骨”,都知道最核心的部分最难以模仿和刻画,也是中国家电企业改革攻坚的难题。幸运的是,家电企业也涌现出一批走向世界的巨头公司,在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家电产品的风采。
    对于中国家电企业在世界市场的雄起,我们不妨平和的看待,家电市场就像一场接力赛,就跟当年日本人从美国手中接过家电一样,现在这个接力棒传到了中国手上。他们不与我们争,或许是不想争,放手去玩更高端的东西了。
    成为会讲故事的品牌
    人是感性的动物,讲故事最容易贴近人性,使冷冰冰的商品更有情感,引发消费者共鸣,更舍得花钱购买,提高对品牌的忠诚度。
    如何成为一个有成功的品牌?事实上,一个成功的品牌就是一个最会讲故事的品牌。品牌故事是比广告更高明的传播形式,它是品牌与客户建立情感的一个桥梁与纽带。故事讲得好,品牌就容易推广。
    有的品牌故事跟产品有关,比如可口可乐,你永远不知道的独特配方就是一个很好的悬疑故事;美国某燃气热水器企业用一个“我家的热水器,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娓娓道来俘获了大量中国消费者的“芳心”。有的品牌故事跟创始人有关,比如香奈儿、雅诗兰黛、伊丽莎白雅顿等奢侈美尚品牌,背后都有一段平凡女性追求美丽的伟大故事;而钟表、珠宝等奢侈品牌背后都有一段家族史或者爱情故事。
    中国品牌也开始注重讲故事,比如与创始人或者领导人有关,马云之于阿里巴巴、董明珠之于格力、刘强东之于京东、雷军之于小米等等。他们的品牌在人们心中都潜移默化的被赋予了这些风云人物的人格魅力,而他们的人格与品牌紧紧捆绑在一起,为品牌背书。也有用品牌发展经历讲故事的,海尔讲了一个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让人们认识了海尔,相信了海尔产品的品质。360的每一次行业大战,经过企业的讲述,都会变成自己的品牌故事……
    中国家电品牌要想自信地立于世界品牌之林,于内必须要修好内功,以创新驱动发展,于外要自信讲出自己的故事,为产品赋能,铸就世界级品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