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的思维里,孩子的能力总会被低估。他们的想法也会给我们带来思考。 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我问她:有一个月收入1000元的工作,这里的企业文化是你喜欢的,相对来说工作自由一些;在另一个公司有类似的工作岗位月收入是2000元,企业文化肯定不同,或许自由度能少一些。你会怎么选择? 她直接答道:“没有收入,就没有自由”。他们的回答总是让我出乎意料。 放学后,女儿提议:在2019年,我们应该每周在一起开个会。总结上周的不足,在下周继续改进。 最重要的是妈妈工作忙、爸爸每天写文章,陪伴我们的时间少了。利用这个时间交流一下。她的提议我们都赞同。 晚饭后,女儿开始主持家庭会议并做好记录。然后轮流去回答上周的表现和下周的目标。 5岁的儿子先说: 每天自己吃饭; 每天自己穿衣服; 休息的时候看电视; 每天和姐姐一起去上学: 每天自己睡觉; 每天玩“爸爸陪我”。 女儿接着说: 每天弹琴 周一到周五早上6:40起床,晚上9:40睡觉 把阅读课有效的看完 开始做家务 钢琴在2019年考过中央音乐学院的6级,音级达到中级。 整个过程,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配合。他们的思路比我们想的要清晰;想法比我们知道的也多的多。 有些父母看起来很爱孩子,与孩子拥抱、亲吻,不停的说宝贝我爱你。 可事实上,他们做的确实是另外一套,在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接客户电话或者玩手机。 陪孩子玩的时候,心不在焉,棋没有下完就不耐烦。或者直接打开电视,让孩子沉浸在动画片里面。 现在的教育理念,提倡父母对孩子的有效陪伴。什么是有效陪伴?说白了就是“走心。” 但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应付一下就可以。那说明你并没有真正平等的倾听孩子的心声。他们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这些需求、想法,选择被父母的不耐烦掩盖,孩子会感知。会逐渐的不会主动和父母交流,情绪也不会有效释放。 这种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它是自私的。真正的爱孩子是要耐心的倾听,走心的陪伴,平等的交流。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