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足是快乐的条件

 大侃说 2021-02-03

佛陀讲:知足的修习就是在此时此地获得觉知。我们已经拥有幸福快乐的条件,不需要得到更多。

那么不快乐多来自欲望。没房时,期望有房就行;有房时,期望再大一点。

如果把欲望当成目标,就会进入一个“有钱就幸福”的心智模式。那就需要更少的回家,更少的陪伴家人,更多的努力。这时就算把大把的钱带回家,也离幸福越来越远。

人们很容易记住拥有第一辆车,第一套房的感觉。再往后,就算有再好,当初的快乐也很难再现。

当你相信拥有更多才会快乐时,可以环顾周围,那些拥有很多财富,享有很高权利的,也承受了压力和孤单之苦。

颜回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心态生活;梭罗住在在湖边的小木屋,远离烦扰,写出了《瓦尔登湖》。

从孩子身上我们也能够发现快乐是不需要条件的,在满足吃穿住行的基本保障后,一根树枝、一堆沙土、一片溪水,都会让孩子沉浸在快乐当中。

他们总是处在当下。而成人的世界总是在过去或未来。大脑所有疲劳压力都来自对过去的事情心有不甘,对未来的事情充满不安。

如果我们有了安全感,就不会有更多的欲望。我的小屋够好了,它有很多窗,窗外的景观也很漂亮。

不知足的来源还有攀比和嫉妒心,这更不可取,会把焦点停留在别人身上,当嫉妒浮上心头,有没有想过,自己去哪了?

关系越近,嫉妒心越重。人们不会嫉妒马云,比尔盖茨,因为和自己没有关系。但对那些熟悉的就不同了,特别是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工作。突然有一天发现已经超过你好多。平静的内心有了涟漪。

朱之文是典型的例子,一起长大,一起搬砖,一起干农活。因为对唱歌的爱好,在村民的反对讽刺中坚持不懈,突然有一天出了名,有了财富。

原来的和谐被打乱了,就算在村里修再多的路,借出再多的钱村民都不满足,还想让人家送车,送房。并把每天的偷怕的提供给网络,赚取金钱。

嫉妒心激发了人性的恶。也在嫉妒心中迷失。就算拥有再多也不会快乐。人还是那些人,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唯一的不同的是外在引起了内在的变化。

喜悦,幸福,快乐的第一要素就是放下,当对他人保持祝福,自己的内心得到也是祝福;那么快乐第二要素就是对当下的觉知,当站在海边正在欣赏日出,如果还在被过去未来挂碍,也就看不到大海的波澜壮阔,太阳初升的美丽。

随时保持正念,保持对他人的祝福,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就会随时享受当下的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