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后感(一)

 大侃说 2021-02-03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三十七章道经和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字,是道家的经典。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颇高的智慧和境界。所以人称“老子”。

老子的职业是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这本书是当时的将军丞相诸侯遇到问题咨询老子后,老子把所有问题的总结提炼,最后成了《道德经》。

看了不同的译文,看着看着就放弃了。可能是智慧不够,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现在重新读起,有了不同的感受,这次读的是西安交大韩鹏杰老师的《道德经说什么》,豁然开朗。也就有了兴趣。

读完第一篇,也给自己列个小目标,用一年时间背熟,写上几十篇读后感,书读完,再去写,会更深刻,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读了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叫“中国”,以前认为我们的祖先把中国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叫中国,中华,中原。读了道理经才知道并不是,中代表“中和”的思维,阴阳相互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

还加深了对“无”的理解,人们总喜欢追求外在,这属于“有”的部分,认为拥有了就会快乐和幸福。所以只看到争,强,进,但很少注意和它相等的力量让,弱,退,这就是“无”,万事万物都需要从一体两面看待,而且要体会“无”的秒处,才能承载有的部分。

要有以退为进的心态,退并不是懦弱,放下也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平衡。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徼是边界。“有”的东西都会有边界,比如房子,杯子。杯子的形状是边界,但用了里面空的部分才能喝水;房子有顶有墙,但里面有空,才能住人,这就是有和无的结合。

现代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好。但从人们的身上,并没有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反而多了一些浮躁和忙碌。因为忽视了“无”,只追求有,认为拥有越多,会更快乐。

“无”包括深度思考,专注。这些都不是有形的东西。不管心理学,灵修,宗教都在阐述靠外在带来的快乐不会长久。

在解决温饱时,第一次赚到钱,会让你高兴很长时间,但后来从一万到十万,十万到一百万。财富越多快乐持续的时间越短,你想寻找第一次拥有时快乐的感觉,拥有越多反而离快乐越远,因为方向错了,这时需要从信仰,精神,“无”的层面寻找。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开始的时候叫做无,后来有了万物,无中生有。我们的身体是“有”,精神世界是无形的,没有精神,剩下的就是行尸走肉。

在精神世界里认为所有人对我不怀好意,身体就会表现出敌意;认为所有的人都对我有所帮助,就会表现出爱。无总以有形的部分呈现。所谓心想事成,心想是无,事成是有。

风看不见,但可以发电;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灾害。“道”看不见,它代表有里面的境界,比如茶道,武道。需要哲学承载,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秒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有和无是任何事物具有的两个方面,束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摘自 韩鹏杰《道德经说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