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都在用“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来撩拨你的焦虑

 老友手札 2021-02-03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虽然在学生时代,我也是一个并不怎么专注于学习、小说不离手的普通学渣,可依然记得那时候“踏实”、“刻苦”等词汇是当时的主旋律。

而在十多年后的现在,你可以随处看到“5天教你学会写作”、“3招拴住男人心”、“30天快速拿证”,就好像整体社会氛围已经由“耐心吃苦、踏实成长”转变为“我哪儿那么多时间,我得赶快学会,有太多我想做的事儿还等着我去做呢”。

一股浓浓的焦虑之感萦绕在当下。

但这样的描述,可能也不是特别的合适,毕竟,“焦虑”这个东西是我们天生就有的。

没错。作为生物的我们,为了能在这个“对成年人熟悉,对婴儿却十分陌生”的世界里生存,一出生就“预装”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而焦虑就是其中之一。就像,感受不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内心就会涌起焦虑,焦虑又让他们开始哭泣,并借助哭泣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但并不是长大之后,它就不存在了,亦不是相对成熟之后,它就没有了。它会存在,会一直存在。不然也不会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

而任何被焦虑“伤害过”的朋友,可能都不怎么想再陷入其中,因为焦虑本身往往跟“生和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或者这样说吧,焦虑存在的意义,本就是为了“保障我们能够活着”,一如需要依赖父母的孩子,用哭泣来吸引父母,又如窘迫的经济状况与巨大的现实压力,会让我们抛开面子与底线,且挣扎且苟且地在当下的泥沼中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走”,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甚至不顾眼前的机会与希望有多么的不切实际。

在之前的某段时间,我们这个小县城有不少做民间小额贷款的店铺。他们也用着“我们都是本地人,肯定不会骗你们”、“放在我们这儿,每月给你们高息”、“你不用担心,我爷爷奶奶的棺材本儿都在里面放着,我能乱来吗”等话术不断宣扬自己的“可靠”、回报的“可靠”。

虽然那时候网络上已经频繁有关于“非法集资”的新闻,可仍旧有不少人拖家带口的,甚至不惜拿抵押房产换来的钱投入对方的资金池里。

他们是没看新闻吗?

他们也了解新闻,但相对于新闻,他们更相信一些直观、传统的东西,比如那是我亲姐姐、那是我妻子的亲表姑。

自带的血缘关系确实有时候会让我们失了判断的准绳,但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诸多“投资人”血本无归,甚至背负举债的原因,就像一位最后被迫跑路的从业者说的一样,“明明宣传材料漏洞百出,可就是有人不顾风险往里面投钱,现在钱拿不着了反而来怪我们,当初要不是他们贪心,会这样吗”。

没有合适的土壤,再顽强的种子也难以生根发芽。

我觉得“贪心”就是前两年这场小额贷款盛宴发生、发展,并最终泡沫破裂的原因。

而人为什么如此贪心,甚至被贪心影响到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给忽略,不惜铤而走险呢?

“还能因为什么,不就是想要更多的钱嘛。”

我也认同这一点。但是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仅止于这一点,因为它最终还是一个“生存问题”。

我不知道在你的眼中“生存”是什么,可于我而言,生存是一场竞赛,比的是最终谁拥有的资源好、谁拥有的资源多。稍微落地现实一点呢,就是谁有饭吃、谁没饭吃。

不过现在,不少人已经过了“需要担心有没有饭吃”的年月。于是内在的生存本能就推着我们追逐另外一个目标“更好的活着”。接着大房子、好车子、体面的工作、高奢品牌、让人羡慕的另一半等,就对我们有了莫大的吸引力。可要获得这些,我就需要更多的钱,那眼前既然有机会、既然已经有人因此获得了利益,那为何我不去抓住呢?

但其实促使这些朋友做出选择的原因,还是在于焦虑。之前焦虑的是活着,现在焦虑的是如何更好的活着。

焦虑确实在某些时候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动力,可如果说在“确实需要挣扎着生存”的时候,焦虑是在保护我们的话,那在“不必要担心生存问题”的时候,由“爸妈都上年纪了,未来得了病可怎么办,现在咱们的家底这么薄”、“孩子马上上学了,到时候得找个好的补习班,那又是需要钱的”、“房贷得还30年,这接下来可怎么办”等产生的焦虑则带来的是负面影响。

在这里问题其实是略微有些复杂的。因为谁也不能否认,远期的医疗费、补习班的费用、房贷等这都是事实,并且还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我同样也觉得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如果人每天的精力都被焦虑、担忧、烦躁等消耗的话,那便会失去现在。这带来的结果反而是,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身心问题频发、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毫无进展,反而因为自己状况持续下滑,而越发的棘手。

这时候就会陷入死循环。

问题确确实实存在——自己没有办法通过“回避”来调整压力——压力不断积累——状况开始变差——看到自己状况变差,压力再次积累——状况越来越差——解决问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压力持续积累——问题依旧存在,同时变得更严重

与“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一样有趣的是“病急,人会乱投医”。

那当我们陷入刚刚的死循环、压力持续积累时,是否可以认为已经“病急”了呢?接着罔顾事实的“乱投医”,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了。

不过到底是因为“病急”才失去理性,还是因为“太想快点解决问题”才失去理性,在这里就很难说了,又或者可能两者都有吧。

在和一些朋友聊“焦虑症”的时候,我个人的态度始终是:努力的目标不应该是“走出焦虑”或者“没有焦虑”,而是“解决那些强化焦虑对我们影响的因素”。

“没饭吃”的时候,我们顾不了那么多,所以能起到帮助的力量都需要略微借助;“有饭吃”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驾驭自己的焦虑,不然就很容易因为“持续依从焦虑,而强化了焦虑对我们的影响”,从而陷入刚刚的死循环中。

而接着我想问一下,从小到大这许多年,你有没有学过“如何与焦虑相处”、有没有梳理过“自己身上的哪些因素会增加焦虑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没有,那就要小心了。

你看,从以“好妻子必看”为开头的文章标题,到“错过一天,后悔一年”的广告,再到“你看看人家,现在多优秀,再看看你”的唠叨,生活中的诸多细节都在用“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内涵来撩拨我们的焦虑,而对焦虑本身毫无办法的我们,是否很轻易就会因为这样的撩拨而上套呢?

这一上套,焦虑就等于再次被强化了,死循环也距离我们不远了。

有些人是真聪明,能洞悉这个多数朋友存在的弊病,但同时也是真坏,利用这个弱点频繁的为自己谋利,不顾这些细节会给那些不堪重负的朋友增加多少压力。

不过也别太担忧。因为虽然这听起来“蛮夸张”的,可真正需要我们做得并不复杂。

说起来我码字也有一段时间了,与我同期的几位朋友呢,很多都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我。我承认,确实在某一段时间内,焦虑也困扰着我、也犹豫着要不要开始写流量文。毕竟,未来的医疗费、学费、贷款等也摆在我的面前。

可后来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未来的问题,是存在于未来的,以当下解决未来的问题,这不仅本就解决不了,还会让自己陷入“无论怎么努力,问题依旧存在”的僵局,所以,要解决的始终是当下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而后就选择继续积淀。

“对焦虑的不依从”,其实就是一种对自我的坚持。而也就像频繁的依从使得焦虑会不断壮大一样,缓慢而坚定的坚持自我,才能让自我生根发芽,并枝繁叶茂。

枝繁叶茂的自我与没有被过度强化的焦虑放在一起,谁对我们的影响力更大呢?

若答案是前者,那生活中那些满是“撩拨焦虑”的细碎痕迹,对我们的影响还会大么?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