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能樂在室外演出,直到明治十四年才有了室內的能樂堂。但能樂師最推崇的還是在室外表演。他們認為月色、鳥啼、蟲鳴和風聲,無不為能樂增添靈動的氣息。特別是對於「幽玄的藝術」而言,自然界是最好的舞台。如果在室內,演員不能自己翻動衣袖整理飄帶,而在室外,裙帶當風,自有一番飄逸之感。 能樂的表演,分直面(即不戴能面)和戴能面兩種。通常只有主角才戴能面。能面由檜木雕刻而成,不少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能面的獨特之處在於兼有「悲哀與微笑兩種截然相反的表情」。有的能面看似微笑,眼角卻如泣如訴;有的能面看似悲傷,唇邊卻漾出一絲平和的笑意。兼具悲喜的能面擴大了能樂師的表演空間。 能面種類 一、男面 能演員飾演普通男性人物時不戴假面,也不化裝,叫做「直面」。但飾演武將、公卿貴族、少年、盲人等人物時使用假面。 二、女面 女面是能面中最美最具能面特徵的面。表情為中間表情、不大悲亦不大喜,不鮮明地表現喜怒哀樂。男面、老人面雖然也是中間表情,但女面的這一特徵最為突出。各種女面的眉毛都畫得很高,牙齒塗黑色。這是因為日本古代社會有女性拔眉,用眉筆畫高眉,染黑牙齒的風俗。 ![]() ![]() ![]() ![]() ![]() ![]() 此外還有「曲見」面等 「曲見」面的額頭和下顎比「深井」面突出,臉中間部分的肌肉鬆弛,比「深井」面略顯老。表情悽然寂寞。「深井」「曲見」多用於失去孩子精神一時處於狂亂狀態的狂女。如《隅田川》《百萬》中的主角等,此外還用於《砧》《芭蕉》《定家》等表現中年女性的劇目。 三、怨靈面 能面包括男性靈面、女性靈面。男性靈面表現的靈有戰死沙場的武士之靈,也有生前犯殺生之罪的獵戶、漁夫之靈等。女性靈面表現的多是因嫉妒狂亂而死的怨女之靈。靈面跟鬼神面一樣,一般在眼白部鑲嵌金屬。靈面在後場表現靈的本來面目時使用。 ![]() ![]() ![]() 男性靈面中還有「神體」、「阿波男」、「鷹」、「蛙」、「二十餘」、「三日月」、怪士」等面。 「怪士」面也寫做「怪」「靈神」「罔像」「危」。此面與「三日月」面相似,但比「三日月」更接近人世間活人的表情。「怪士」面多用於武士魂靈。 女靈面中還有「泥眼」、「瘦女」、「蛇」、「山鬼」、「靈女」等面 「靈女」面眼窩、臉頰塌陷,額頭乾癟,眉毛呈八字形。用於《定家》《求冢》《砧》等劇目中死後還在述說對男性對方怨恨的幽靈。 四、鬼神面 鬼神面的最大特徵是誇大瞬間表情,這與男面、女面、老人面不同。以上各面,特別是女面的表情是中間表情。中間表情如果用「溫」形容的話,那麼鬼神面的表情便要用「烈」來描繪了。鬼神面還有一個區別於其他面的特徵是眼球的眼白部分鑲銅片等金屬。鬼神面有叫做「癋見」「飛出」「天神」「惡尉」「顰」「獅子口」等名稱的面,用於龍神、雷神、狐神、天狗、閻魔、鍾馗、鬼等人物。 ![]() ![]() ![]() 五:翁面 翁面中有「翁」「三番叟」面,只在《翁》中使用。《翁》是產生時代早於能的神樂歌舞,登場人物是叫做翁、千歲、三番叟的神翁。神翁起舞,祈祝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翁》中的神翁由能演員扮演,但能樂界的人說《翁》不是能劇目,這是因為《翁》具有更神聖的式典屬性。現在《翁》也只在新年(日本不過春節,新年是最隆重的節日)及特殊慶祝演出時上演。《翁》中主角「翁」戴的「翁」面被視為最神聖的面,現在還保留著《翁》劇上演前,在鏡間(參照《能舞台》)用神酒、洗米、鹽等供奉「翁」面的習慣。 「翁」與「三番叟」都是吊顎面。下顎部與上顎部是斷開的,用繩連接。至於為什麼吊顎,尚不明確。有的學者認為,這是象徵神翁述說壽詞。 「翁」面顏色為白色,「三番叟」面是黑色。 ![]() ![]() ![]() 老人面也叫做尉面,這裡的「尉」是指男性老人,所以老人面只包括男性老人面。其特徵是臉頰瘦顴骨高,束髮,牙齒整齊。牙齒形狀有上下兩排和只有上齒無下齒兩種。鬍鬚有鑲嵌鬍鬚和畫須。兩排牙齒、鼻下的鬍鬚是鑲嵌鬍鬚的面,一般用於平民百姓中的老人,而只有上齒、鼻下的鬍鬚是畫須的面用於表現有身分或是有神性的老人。 ![]() 老人面中還有「朝倉尉」、「笑尉」、「舞尉」、「皺尉「、「小牛尉」、「阿瘤父尉」等。 「小牛尉」面——據說此面的作者名叫小牛,因此得名,也寫做「小尉」「古尉」。面容清癯,只有上齒,下顎鬍鬚是鑲嵌鬍鬚,但鼻下的鬍鬚是畫須。用於有身分氣質高雅的老人或具有神性的老人,《高砂》等第一齣能(註:最先上演的能)前場主角用此面。 「阿瘤父尉」——名稱的由來尚不明確。有一種說法認為,因此面額頭及臉部凸起的肌肉呈瘤狀而得名。也寫做「阿古父尉」。造型比較接近「小牛尉」面,只有上齒,鼻下的鬍鬚是畫須,多用於中國題材劇目中的人物,《三笑》《唐船》《天鼓》用此面。此外植物精靈在前場化身為老人登場時也使用此面。 七:直面 能中不戴假面的劇目,被稱為「直面」能。「直面」的「直」是直接的直,「直面」的「面」與其他能面的「面」的用法相同,也就是說「直面」這一名稱,表示其屬性是能面的一種。 世阿彌在《風姿花傳》中講到「直面」能時指出:此亦很難,一般來說,演員自身為凡人俗體,表現凡人俗體乃容易之事,但奇怪的是演員演技若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是演不好直面能的。 首先,作為演員當然要扮演各種人物。但臉部無法與人物完全一致,所以要改變自己,硬做出表情,而這種樣子更不堪入目。因此要注意在舉止動作上下功夫,使舉止動作像所扮演的人。而表情儘量不要做作,自然為宜。 世阿彌在這裡強調了演「直面」能的難度。同時指出「表情儘量不要做作,自然為宜」。這大概指的是不要用自己的表情去表現人物,保持中間表情。從這一意義上說「直面」也具有假面的性質。 「直面」能多是現在能(註:舞台展開是現在進行時,主人公是現世中的人),而且所飾主人公都是男性,這當然是因為能演員都是男性的原因。「直面」能劇目有《安宅關》《夜討曾我》《放下僧》。 「能面為能之生命」,「能面之心乃能之心」,能面不僅包含著歷代能樂演員的感情,凝聚著歷代觀眾的視線,而且支配著能的各個方面。能演員戴上能面後,只能從面上的瞳孔部分向外看到一線微弱的亮光。能面當然有兩隻眼睛、兩個瞳孔,但是戴面時只能讓面的瞳孔部分與演員的一隻眼睛重合。這是因為能面要比演員的臉小一點。如果演員的兩隻眼睛與面上的瞳孔雙雙重合,那麼這個面對這個演員來說過大,要另換小的。 「足拍子」是指用腳在舞台的台板上踏節拍。能舞台的台板像鏡面一樣平,台板下放水缸,提高音響效果。這樣的能舞台構造是與「拖足步行法」「足拍子」的表演方法有直接關係的。所以人們說形成能舞台特殊構造的原因,是由於能面的存在。 能的所有動作,都非常緩慢。外國人第一次看能時也許會著急地想,怎么半天不動一下呢?能的這種獨特的緩慢演技,當然也是在使用能面的大前提下完成的。 能的服裝使用較硬的面料,直線裁縫。這種樣式也是為與能面協調一致。 能面中雖然有據說是根據某人相貌製作的面,但總的來說,不是以某個特定人物為模特而製作的,是一種複合寫實面,也就是典型面。但能面比演員的臉小,演員的下巴露在能面之外,這是在明確地告訴觀眾,這是假面,是角色的象徵。 能面表情有兩大類,一類是瞬間表情,一類是中間表情。瞬間表情的能面一般用於後場,演出時間不超過三十分鐘,而像女面等中間表情的能面,多用於演出時間長的能。其原因何在?研究家們認為,中間表情的能面正因為是中間表情,其中包含著各種表情。古人製作中間表情能面的初旨,大概就是因為它的表情含量大。 有人指出,能這一戲劇本身追求的是「無」的境界,在能中越是重要的地方,動作越少,有時竟是靜止狀態。能的音樂表現越在重要的地方,無聲部分越多。這裡的靜止並不是停止。就像陀螺轉到最快時看上去像靜止一樣。能面與能的動作、音樂是一致的。能面能使人回到「無」的狀態之中。「無」的狀態具有無限表現的可能性。所以有人認為中間表情的能面無表情,這是一種誤解。能面不是掛在牆上供人觀賞的靜止的藝術品,所以好的能面為表演留有空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