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月二十三: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者,何人,何为?

 王清茗 2021-02-04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准确的说法叫做“祭灶日”。灶,即灶王爷,山西称之为“灶君老爷”。二十三一过,年的序幕就算真正地拉开:糖瓜祭灶,大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山西的这句民谚说出了“小年”的真实情况:从小年到大年三十日止的七天里,百无禁忌,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规矩最为宽松的时刻。这七天中,不仅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大人们在扫尘搬床时也没有值年太岁的干扰,就连结婚的日子都可以随意选择,一切看着人们的喜好。为什么选择七天而不是十天或者六天,这是因为七在中国数字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七,是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结合,阴阳相交,五行柔和都体验一遍,只等年三十守岁的灯火渐明,一切都将恢复本来的秩序。

不同于西方世界狂欢的混乱和黑暗,中国人狂欢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着有耻且格的谨慎。这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腊月二十三祭祀的神灵,在七天以后还会降临人间,在每一家灶台处继续值守,看人间烟火,记人间善恶,哪怕暗室亏心,都神目如电。

腊月二十三这天,便有了吃“糖瓜”的民俗。在灶王爷离开人间向上天汇报的时候,用美食美味去贿赂灶王爷。民间更有用猪、牛、羊“三牲”和醪糟酒祭祀的习俗,美食美酒,灶王爷自然不会向上天传说东家长、李家短之事。在匹夫匹妇的眼中,灶王爷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斤斤计较的小人,而是稍微贿赂便可满足,能替人消灾免难的可爱神灵。以至于北宋诗人范成大都在诗中记忆了祭灶时大多数民众的心态: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处于开门七件事的首位,从上古蒙昧洪荒中的一把火种开始,以驱赶野兽、烤炙食物为源头,灶君便与百姓息息相关了。灶君是火德的化身,因此有炎帝、火神祝融起源一说,后来,人们又进一步与民间传说结合,灶神便成为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司命之神,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信仰开来。


“上天言好事,回宫伴吉祥”。通常,这幅对联就在灶君神位的旁边,一种最原始和朴素的祝愿。冷灶代表着贫寒。所居似清明, 冷灶起新烟。倘若能有此机会,是每一个贫寒家庭所梦寐以求的事情。因此,在祭灶的当天,他们会将甜蜜和微醺送给灶君老爷,对既往过失的检讨,对新春的浓浓祝福。

但是灶君老爷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昏庸,他只是在明暗相交的炉火前默默看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的风俗所不同,那些在神像前忏悔变可以赎罪的仪式在东方的国度里完全行不通,人们所有的业力和罪恶,哪怕起心动念的精神出位都需要用行动偿还。六百多年前,当俞净意遇到灶君老爷,才大彻大悟东方国度善良的根本和基础。

俞净意聪颖敏悟,才思敏捷,但年少轻狂,中年又愤世嫉俗,应试七科均不得中,家贫如洗。同时五个孩子有四个早夭,所剩一个还被人拐走;四女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也只有一个。妻子面对凄惨的家庭,哭瞎了双眼。

又是一年祭灶时。此刻俞净意四十岁了。愁肠百转,自思平生无大过之际,居然在祭文上写下“年年祭灶年年不得意”的抱怨之语。七年以后祭灶,俞净意举室萧然,凄凉相吊。忽然,有人不期而至,叩门而入,从灯火辉煌走到了夜色阑珊处。

没错,来客便是灶神。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与爆竹震天的喜悦节日迥然不同,倚座而眠的袁黄恍惚间听到灶君老爷灶神一语道破天机:小恶可以忽略不记录,但无一善事可记才是平生最为惶恐之事。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成为劝人向善的经典,与袁黄先生的《了凡四训》几乎同时面世。

袁黄,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文学家以及军事家。他通音律、懂阴阳、明经史、精历法;医、农、水、田、役各个方面无所不能,可谓历史上难得的全面的人才。尽管他有爱民如子的胸怀和不世战功,但免不了被官场排挤,正是他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最为丰厚的时候,被朝廷一纸诏书免官回乡。

同所有世俗的人一样,袁黄从小便被神话了占卜和玄学所笼罩,命理命数,摸不着看不到,但却牢牢地掌握着人的心理。有术士说他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都被他应验了,术士还说他命不过五十三,一生无子。

占卜、算命,在当时的社会是民间的主流,孩子一出生,便会找高人化解,起个好名字,图个吉利,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民间风气。但是袁黄先生却在中年逆天改命,他用功过格记录善恶事项,做三千件好事,破了科考名次,又做三千件好事,生了儿子,复又做了一万件好事,中了进士。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中的这段话完全可以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用在祭灶仪式上。灶君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或者神话,生活确实结结实实的回报和专宠。中国人讲求以后日子的充实,而不是末日般的狂欢。因此,从这天开始到年三十的狂欢,也不过是在忙碌之外的身体放松,接下来每一天都有民俗的安排,不敢有一天的苟活。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祭灶的真实用意慢慢让世人参透。

与其麻糖封嘴,不如红尘炼心。

来源:原创




有理想的行走
有态度的行走

风景的行走
王清茗
行走山西
微信号:xzsxwqm

公众号:行走山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