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五卷 布衣常怀国忧 3

 徐树爱 2021-02-04

 第一手材料到位,洛云飞开始归类,并开始撰写文章,键盘清脆的声响,电脑屏幕上紧张闪烁的汉字,打字、修改,删除,剪切、复制、粘贴。当他觉得眼睛疲劳,抬眼看墙上的石英钟,已经快子夜了。他伸伸懒腰,从电脑前站起身来,踱到客厅里去喝那杯早已凉了的绿茶。他的脑子还在稿子的内容里打转。

想到社会办学与体制内教育的关系,他想到一种现象,写春联时,大面积的红纸上,看油光的墨迹上,竟然是绿色的影子。绿色是红色的补色,这是一种视觉平衡需要所产生的幻觉。社会办学与体制内教育的关系,不正是补色关系吗?社会办学是体制内教育的补角或互补色。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弊端越来越明显。雨后春笋般的补习班,正是体制内教育的一面镜子,能够照见体制内的教学缺陷。它们充分体现了体制内教育的不足,也延伸了应试教育的知识加技能分数至上的刚性需要。

洛云飞佩服欣赏这些先行者,欣慰这些从身边到天边民资教育组织,这些教育勇士,果敢的行动,是时代的弄潮儿。面对纷纭的社会培训班,需要理性审视,谨慎论证,大胆归类,勇敢点赞。可是,十几年下来,回归国学的读经班结果怎么样?到头来,学生连认字都有问题。大陆民间读经运动,“读童蒙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文,读古文不如读四书五经”,被誉为“教育的经济学”的“十年读经,十年解经”的做法也着实迂腐。2013年危机发轫,家长们的失望迅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

应试教育它培养的人才都是理性工具的偏才。应试教育的基本成功和贡献是,几十年的中专大学毕业生,支撑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需要。不足处就是真正创造型的人才没有几个,所以几乎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真正一览众山小的文化教育人才没有几个,所以民国大师们创建的大学,竟然几乎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大师。有才无德高分低能成了普遍现象,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现象,都反应了应试教育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格尊严人的价值,文化自信就会消失,文明的高标与底线都成了问题。

傅国涌说:“好的教育都是朴素的,本质上就是把人当人,而不是当工具和机器,一个人不是为了考100分而存在的,考100分是副产品,成为‘唯一的自己’才是目标。追求唯一的教育要高于追求第一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一个人呈现人类已有的知识、智慧和美。不同的学科只是为了呈现真、善、美。如华德福教育,“教学理念是让孩子不仅知道是为什么,也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学它不只是what,而是whyhow”。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