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秒懂!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Earls360馨醫堂

 Earls360馨醫堂 2021-02-04

   本  期  导  读    

精气血津液是什么

其生成、生理功能、分类、相互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人体最精专的精微物质。

,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循行于脉中红色液体。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推动温煦精血津液滋养濡润

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1

 

精是什么?

精的哲学概念

精,又称“精气”,《管子》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精是气中的精粹部分。精气是宇宙中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万物都是精气凝聚而生成。精气生命产生的本源,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

精的医学概念

是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泛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等,统称为“精气”。

狭义之精,指肾中所藏之精,又称“肾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具有生命活力,能形成胚胎,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又称为“脏腑之精”,是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精华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

精的生成

先天之精

《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灵枢·决气》也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即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后,在母体中孕育,构成身形。由于此精是先身而生,人身即由此精而生成,故称为“先天之精”和“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

人出生之后,通过脾胃运化,不断吸纳水谷之精微,以充养五脏,脏腑代谢生化精气,盈者贮藏于肾,以不断地滋养“先天之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五脏别论》又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后天之精化生于脾,贮藏于五脏,所以又称为脏腑之精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贮藏于肾,融合为一,不可分离,统称为“肾精”。两者相互促进和资生,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保持充盈;后天之精又需要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方可不断化生,故说:“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先天有所不足,可借助调补后天来改善与弥补。

精的生理功能

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生身之本,具有生殖繁衍的作用。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儿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由此可见,精是繁衍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力强;肾精不足,则生殖功能障碍。

促进生长发育

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形成胚胎和促进胎儿生殖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从婴儿至青年生长成熟时期,均依赖阴精的充养。随着精气盛衰的变化,人则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如果肾精不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就会迟缓或障碍,临床常用补肾精的方法进行治疗。

濡润脏腑

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滋养全身,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归藏于肾,储以备用。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精不足,则脏腑失养,人体呈现虚弱及衰竭状态,抗病力弱,易发生疾病。

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能化髓。髓有脑髓、脊髓、骨髓之分,肾精充盛,则脑海充盈,骨骼得养;肾精不足,髓生无源,则脑海空虚,骨骼失养。

精生髓, 骨髓可以生血,为血液生化之器,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因此,临床上常用补益精髓去治疗血虚之证。

2

气是什么?

气的哲学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宇宙的本原。

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易经·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河洛原理》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气一元论内涵丰富,与中医学关系密切的有以下几点:

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天体自然演变的初期,整个宇宙弥漫着混混沌沌的烟云样形状不定的无形物质,这就是气。气之轻清者,散而为天;气之重浊者,凝而为地。天地之间的万物,亦由气所化生,阴气和阳气感应交合于天地之间,氤氲而化生万物,故万物之化生,皆源于气。

构成天地万物的气,有无形和形质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因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故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无形之气的存在。另一种是以凝聚状态存在,由细小分散的气,集聚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形气之间处于相互转化之中,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2、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氤氲、清浊,或升降、屈伸。《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如动物之生长壮老已,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生命物质的生化聚散等,无不根于气的运动。

3、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中介。气环流贯通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浸入潜出地进行着升降出入、凝聚发散等更叠与交换活动。借此,大千世界一气牵系,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天、地和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人也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乐器共振、声音共鸣,磁石吸铁、月之盈亏引起潮汐等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也是通过气的中介而实现的。

气的哲学概念

气是体内活力最强,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物质,而人来源于自然,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人的形体构成,是以“气”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2、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物质,并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学理论中,气的含义十分广泛,除以上论述外,还有:

专门指代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脏腑之气”,即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胆气等;

专门指代人体经络生理功能的“经络之气”

专门指代机体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的“正气”

专门指代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的“水谷精气”、“谷气”

专门指代正常气候的“六气”

专门指代致病因素的“邪气”

专门指代体内不正常水液的“水气”

专门指代中药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的“四气”

专门指代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的“气分”等等。

但是,这些“气”和上述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气”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气的生成

气的来源

气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

二是来源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

三是来源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

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从后天获得,合称为“后天之精气”

气的的生成过程

气的生成,主要是通过肾、脾胃、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协同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的。

1、肾为气之根本

肾主藏精,肾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类经》说:“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 肾精是化生元气的物质基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之气。肾中精气充盛,则气的生化泉源不竭。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司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二者一纳一运,纳运结合,能将饮食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化生为水谷精气。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

3、肺为气之主

肺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们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以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的交换,从而,肺不断的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能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

4、气生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

二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正常,主要是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人体内的气无时不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气的运动时刻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机一旦紊乱,人的生理活动将受影响,气的运动一旦停止,也意味着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是指气由下向上运动;
,是指气由上向下运动;
,是指气由内向外运动;
,是指气由外向内运动。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气的升降出去运动的场所。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实际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例如:
肺的宣发,把气、血、精、津液向上向外输布,
肺的肃降,把水液向下布散于肾,为降
肺的呼气,把体内的气体呼出体外,为出
肺的吸气,把体外的气体吸入体内,为入

气的升和降,出和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局部而言,并不是每一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而是各有侧重。是以升降为主,还是以出入为主,则是以该脏腑的生理特性和位置等来决定的。一般来说,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

就五脏而言,肺位居上焦,又借气道与外界相通,其生理活动就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心位居上焦,主降;肾位居下焦,主升;肝与肺则左升右降;脾胃同居中焦,但是脾主运化以升为主,胃主受纳以降为主。升降出入虽各有侧重,但是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
气机正常,也就是气的运行畅通协调,升降出入之间和谐平衡,通畅称之为“气机调畅”。反之,如果气机失常,也就是气的运行受阻,升降出入运行障碍时,称之为“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常有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表现形式。气滞为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为气的上升太过或下行不及;气陷为气的上升不及或者下行太过;气脱指气不能内守而大量外溢;气闭指气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

气的生理功能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于气”。

气的推动作用
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气活力很强,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气的温煦作用

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血和津液的循环运行,都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故说“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如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会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

气的防御作用

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二是驱邪外出。《素问·评热病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是说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

气的固摄作用

气对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巡行;

二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和排泄量,以防止体液无故丢失;

三是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

若气的固摄功能减弱,则可导致体内的液态物质大量丢失:

气不摄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

气不摄津,则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

气不固精,则可导致遗精、滑精、早泄等。

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着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固摄着体内的津液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相互协调,控制和调节着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布和排泄。

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来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转化的过程。

饮食水谷转化成水谷精气,化生成精、气、血、津液;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的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营养作用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对脏腑组织具有营养功能,气中的营气,是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营气流注全身,发挥着营养作用。

气的分类

人体的气,根据气构成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元气、中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

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元气根源于肾,主要由肾精所化,是从父母禀受先天之精气,经肾的化生作用和水谷精微滋养而成。所以说元气来源于先天,滋养于后天

元气发源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元气愈充沛,脏腑就愈强盛,身体也就愈健康,反之,如果元气衰惫,会造成人体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低下而发生多种疾病。

宗气

宗气是积聚于胸中之气,又称“大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成为“上气海”,又名“膻中”。

宗气主要由脾胃转输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宗气积聚胸中,贯注心肺,通过心肺布散周身上出于肺,循行喉咙而走息道;下蓄丹田,经气街注入足阳明胃经,并下行于足。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呼吸。宗气走息道,促进肺的呼吸运动。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行气血。宗气贯心脉,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古人常以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的搏动情况来测知宗气的盛衰。此外,宗气与人体的视、听、言、嗅、动等机能相关。

中气

中气是积聚于中焦之气,因脾胃位居中焦,故把脾胃之气称为“中气”。

中气由布散在脾胃的元气与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中气的盛衰。

中气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脾胃消化。中气充足,则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则脾胃运化失健。

二是维持内脏位置的恒定。如中气下陷,则发生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

三是生化营气、卫气。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故常说,营气出于中焦,卫气滋生于中焦。

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因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主要由脾胃转输的水谷精气所化生。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物质,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进入脉道,成为营气。

营气出于中焦,经肺进入经脉后,沿十四经依次循行,周流全身。

营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二是营养全身。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专柔和部分构成,循脉流注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毛筋骨,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

卫气主要由脾胃转输的水谷精气所化生。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物质,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的部分,被敷布到经脉之外,成为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此外,肾中先天之精气,在卫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激发作用。故有“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之说。

卫气的特性是慓疾滑利,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故其不受脉管约束,在脉外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控制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以及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气的分类归纳表

3

血是什么?

血,循行于脉中流布于全身,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而血必须在脉管中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如因某种因素的作用,血液不能在脉管中循行而逸出脉外时,即是“出血”,又可成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久不消散,则成为“淤血”。

血的生成

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的物质。《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这里所受的“气”,主要是指水谷中的精专之气,即营气;这里所取的“汁”,即津液,营气和津液皆是水谷之精微。

另外,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如《景岳全书》所说:“血即精之属也”。

血液生成的过程

1、水谷精微化血

水谷精微化血,包括营气化血和津液化血。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经脾胃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在脾的散精作用下,上输于肺,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2、精化血

《侣山堂类辨》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 精也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肾经化生血液,主要是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来实现。肾藏精,肾精能化髓,髓充于骨,骨髓为生血之器,故血生于骨髓。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血量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张氏医通》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血液的化生,是通过脾胃、肺心、肝肾等脏器共同活动来实现。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而成,故脾胃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朝百脉,营气与津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赖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变化而赤方为血。肾藏精,精髓化生血液,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心主血,运行血液。肝藏血,精血同源。故临床上常采用健脾生血、补养心血、补肾益髓、滋养肝血等方法治疗血虚症。

血的循行

血液循行的方式

血液循行于脉中,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

脉为血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系统。血和营气在脉中循环运行。《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血液循行的条件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血液要充盈

二是脉管系统的完整和通畅

三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肺肝脾四脏尤为重要:

1、心主血脉

心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道。血在心气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中,输布全身。《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医学法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

2、肺朝百脉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能调节气机促进宗气生成,而宗气能贯心脉以助心行血;且循行于周身的血脉,最终都要汇聚于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肺气的作用下以输布全身,所以说:“肺朝百脉”。

3、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以维持血液的充盈。脾气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

4、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以防止出血。另外,肝主疏泄,以维持血液循行的通畅。

血液正常运行需要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体现在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肝主疏泄功能方面;固摄力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体现在脾统血和肝藏血功能方面。两种力量协调平衡方可维持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力不足,可出现血液流速缓慢、滞涩,甚至血瘀;若固摄力不足,则可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出血症。

此外,脉道是否通利血液或寒或热等,也是直接影响血液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现代医学角度看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1、体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含有较多的氧及营养物质的鲜红色的血液(动脉血)自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进行组织内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

血液变成了含有组织代谢产物及较多二氧化碳的略紫色的血液(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如上路径的血液循环称为体循环,又称大循环。体循环的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而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脏。

2、肺循环:

从右心室将含氧少而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经由肺动脉,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即静脉血放出二氧化碳(由肺呼出体外),同时经过吸气自肺泡中摄取氧,于是将暗红色的静脉血,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含氧多,二氧化碳少)。

经由各级肺静脉,最后注入左心房。如上路径的血液循环称肺循环,又称为小循环。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是使静脉血转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血的生理功能

血濡养和滋润全身

血循脉中,输布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借以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血充则形盛,血虚则形衰,血败则形坏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脏》说:“血和则……筋骨劲,关节清利矣。”

血的濡养和滋润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应出来。血的濡养和滋润作用正常,则表现为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光滑、毛发光亮;反之,血的濡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则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麻木、毛发枯黄等。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旺盛。《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不谨养。” 《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所以,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严重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症状。

4

津液

津液是什么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和液同属水液,同源于饮食水谷,均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但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区别。一般而言,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质地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称为“液”

津和液在代谢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在病变过程中,又可相互影响,伤津能耗液,脱液也能伤津,故常津液并称。

津与液的比较

津液的代谢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其论述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

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分清别浊,吸收水液;大肠主津,也吸收部分水液。胃、小肠、大肠吸收的水液,一起上输于脾,通过脾的散精作用,上输于肺,而散布全身

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来完成。

1、脾气散精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散精和转输,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

2、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一方面通过其宣发,将脾胃转输的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养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另一方面通过其肃降,将津液下输于肾和膀胱。

3、肾主津液

《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藏精,主水,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通过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一方面推动胃的“游溢精气”,脾的输布散精,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别浊等生理功能,从而推动津液的输布;另一方面使津液以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而布散全身,使“浊者”下降为尿液,注入膀胱。

4、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三焦气治,气血通利,气行以推动津液,则津液亦行。

5、三焦决渎

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流注、输布的通道。

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是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综合作用来实现的。其排泄途径主要有:

1、汗、呼气

肺主宣发,将津液输布于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并由毛孔排出体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的同时也带走部分津液(水气)。

2、尿

尿液的形成与脾肺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气散精,将水谷精微(津液)上输于肺,肺通调水道,将津液下输肾和膀胱,肾蒸腾气化,将代谢后的废水及多余水液化为尿液并排出体外。

3、粪便

粪便是人体饮食水谷代谢后排出的糟粕,其排泄时能带走一些水液。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能丢失大量津液,易引起伤津脱液。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代谢过程,是多个脏腑生理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脾肺肾三脏最为重要。《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或形成水、湿、痰、饮等津液运行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的病理变化。 

津液代谢过程

 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津的质地清稀,其滋润作用较显;液的质地稠厚,其濡养作用较著。如津液布散于肌表,则滋润肌肤毛发;流注于孔窍,则滋养和保护眼鼻口等,灌注于脏腑,则滋养内脏;渗入于骨脑,则充养骨髓、脑髓和脊髓等;渗透于血脉,则充养血液,滑利脉道;流注于关节,则润滑关节。

2、生化血液
津液经孙络渗入血脉之中,成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并起着濡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3、调节阴阳
津液代谢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 这说明津液的代谢常随着机体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机体的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4、排泄废物
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不断排出体外,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活动正常。若这一作用发生障碍,就会使代谢产物潴留体内,而形成痰、饮、水、湿等多种病理变化。

5

神是什么

中医讲的神,从广义上来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外在总体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的生成和作用


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精、气、血、津液是神发生作用的物质基础。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是广义之神,机体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过程离不开精气血津液等物质。
神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6

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规律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以及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但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质。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为: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从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景岳全书·诸气》引王应震语)。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治病原则:
见效不是目的,治愈才是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