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必让一切都那么合理

 吴主任 2021-02-04



【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我国学生网民占比最多】仅三成网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占比为32.7%,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9.3%,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网民占15.3%。


记得有一次Jordan Peterson 被问到怎么看网上大量批评攻击你的人,他就说,不看,纯粹是个样本问题。

如上,这就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之后中国网民的一个大致样本。这个网民的整体画像,也极其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类似拼多多和头条这样的产品能在这一波浪潮里迅速崛起。

就说“今日头条”为什么会在竞争中胜出,难道是内容品质的优秀?算法厉害?这都是后来者的解释。今日头条只是内容和背后的算法不多不少刚刚好地赢得了多数新晋的大量的低学历和低收入人群的喜好而已。

新闻类的资讯,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网易新闻内容上是非常有特色的,尤其是网易跟帖。网易也是国内最早的新闻类APP,我记得那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网易新闻客户端。各家新闻客户端衰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预装不够凶狠,这是战略问题。对张一鸣来说这是全部身家,必须全力以赴。对丁磊来说就网易收入构成而言新闻这一块可有可无。对刚学会上网的几亿网民来说,手机装什么就看什么,绝大多数新网民连app都不会下载。其次,过去那些所谓“有态度”“有趣”的内容根本不如头条给予的海量无限刺激来得猛,其次新闻点击量全看标题,养编辑去做有追求的内容,性价比变得很低了。眼睁睁看着“今日头条”拿下第一的市场份额,包括网易在内的所有其他家门户纷纷效仿头条,不伦不类,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如果不是移动互联网多出来好几亿的以前根本不上网的人,还是以前那帮网民,张一鸣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搞出另一个新闻门户。

不需要等到终局,所有的新闻资讯类APP全部大便化了。掐指一算,我至少有7年不用任何新闻资讯类APP,并没有错过什么了不起的资讯,相反节省下大把时间去看更有价值的内容,做更有价值的事。我获取资讯(包括所有文章)的渠道,主要是微信公众号,其次微博。足足够够的。

移动互联网之前,上个网比较费劲,要么家里有台电脑,要么去网吧。所以那时候有个固定的群体,发言令人驴唇不对马嘴,被称之为“网吧少年”。而且时间也不方便,上个网太郑重其事了。过去许多人不会用电脑,现在文盲都可以刷短视频。

正如搜索引擎诞生时,人们以为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了。这种不死的乐观精神重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复燃,人可以无比便捷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学自己想学的一切!现在看来这种“乐观”只能称之为一种“工具乐观主义”。门是打开了,辽阔的网络世界美食和粪便一样多。

我记得大学刚毕业时跟一个学建筑设计的朋友聊天,他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年中国很多房子都丑得千篇一律,设计师群体有没有责任?感觉有,感觉也没有。等工作一段时间,被生活反复锤过之后,我很快就有答案了,没有责任,拿钱办事,为客户负责,甲方说了算。那么再问,那些出钱的甲方有没有责任呢?没有,谁出钱谁说了算,再说大家似乎也不在意。就说商品房吧,老破小都要抢,谁还有心思就去纠结设计呢?

我知道自己内心里对这样的合乎逻辑无可挑剔的结论是不满意的,隐隐感觉一切创作者都有某种道义上的责任。并非法律和权利上的,是道义上的,自我要求的一种责任。也只能是自觉的责任。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创作,内心却掩饰不住地鄙视那些制造垃圾的人,但自己又深知这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那东西一大堆人喜欢呢,你说垃圾就垃圾,你自己喜欢的就不垃圾了?无法反驳,是这个道理。

于是萝卜青菜的事情就这样彻底井水不犯河水。

虽然学历逐步贬值,但如果初中辍学,不再学习,很快就将在自己认同的圈子里抱团取暖了。同样,高学历人群也会误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生活里看到的,全世界都过着身边朋友那样差不多的生活。偶尔被某些新闻震惊,意识很快就又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无数这样的小圈圈,割裂严重。

沉下心来感受一下。人与人之所以很难沟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自身不同,世界给予反馈不同,因此眼里的世界也不同。举个例子吧,长得好看的人觉得世界对自己真好,人人献殷勤。除了外形,眼界、经历、收入等等差异也带来不一样的环境反馈,从而决定了自己看到世界的样子。

然后,大家通过手机,看到差不多的热搜,围观差不多的热点,参与差不多的讨论。凭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各抒己见。说服别人或许有某种内在的成就感,但实际上并不会让自己对真实世界有多一分的认识,更不可能让自己内在有任何的成长,错误的幼稚的观念只会在抱团认同和说服他人之中反复强化。

全体网民的大致画像让现状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但作为个人并没有义务,也不应该去配合这种合理性。我初中生学历,我就是初中生水平,我只配看今日头条;我收入低,我收入不可能再高了……

我一直说自己的大学文凭是混来的,大学四年没怎么上课,每天看电影、看书、混BBS。我通过互联网看到一些人知道了更多人,知道了更多书,很自然地会意识到自己见识浅薄,简直无知透顶。如果没有互联网,空有一张大学文凭,我实际的知识结构跟一个中学生不会有本质区别。

学习和成长不容易,从不懂到有点感觉,从自我怀疑到承认过去的狭隘和偏见。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思考,因为随手获得的任何结论都不是自己的。我特别喜欢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对“心灵健康”的定义:不计任何代价,持续致力于认清现实的过程。它不是结果,是持续的过程。

与他人对话时尽可能摒弃固有的偏见,真正听进去,然后再反复琢磨,这件事真的很难。因为人的自我辩护是下意识的,也就是自己很难意识到。而认识到你我都会下意识地在认知失调时进行自我辩护这件事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得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某种下意识的阻碍自己进步的弱点。

今天的环境其实更好,因为移动互联网提供给了任何学历任何收入的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先进工具。要相信自由意志,要有好奇心,不要抱怨出身和过去,此时此刻你的选择很重要。终身学习不是喊口号,最基本的要求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当然,移动互联网有其阴暗面,就是所谓的大数据和一些强刺激易上瘾的东西,人发明大数据和各种算法为人类服务,若成了算法的奴隶,就很可悲了。人不能被工具奴役,再聪明的算法也只是某种标签和行为痕迹的粗糙集合推送。一个人一旦依赖了算法,就很难跳出固有偏见。

上篇:时代不友好,所以没混好
推荐:也许是自己选择了不幸

封面图:Jeffrey Smar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