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送灶

 丁中广祥 2021-02-05


【往期回读】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儿时上书房   小东门干子   复学前后

难忘片儿汤   最乐是读书   我的师范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送灶

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老家的百姓视灶锅老爷为家神菩萨而供奉于厨房,在靠锅台的墙壁上或烟囱柜上贴上灶神像,旁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对联,上书“一家之主”之横批。

在我国北方将农历腊月廿三称之为小年,而在南方则将腊月廿四称之为小年。俗话说:清明悼亡人,小年祭灶神;文尊孔夫子,武拜关云长。祭神拜祖为的就是促世间和谐,保一方平安。“小年祭灶神”指的就是廿三、廿四夜送灶。传说灶王爷在腊月廿五日要去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主家一年功过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重则要减寿三百天,轻则要减寿一百天。事关重大,不可懈怠,因此在灶王爷廿三、廿四夜上天之日,各家各户必将举行简朴而又隆重的欢送仪式,谓之送灶,渐成习俗,流传千年。


玉皇大帝降御旨

我们老家麾村管灶王爷叫“灶锅老爷”。这“灶锅老爷”是何方神圣,又从何而来?这里头还有一段可悲可叹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传说灶锅老爷原为平民,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娶妻丁香,生有六女。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便移情别恋、休妻另娶而成负情浪子,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又遭火灾,急火攻心,双目失明,沦为乞丐,沿街乞讨。一天,他乞讨至前妻丁香家,丁香认出张单,心里既疼又恨,怜其饥寒,施以面条,并藏有自己的长发。张单吃到这独一无二的长发,知道做面条之人就是被自己休出家门的前妻丁香,羞愧难当,悔恨不已,一头钻到灶锅底下引火自焚。玉皇大帝知道后,念其能自知过错,有悔过之意,意欲留以任用。因其死于灶锅底下,便亲降御旨封其为“灶锅老爷”,掌管人间烟火,监察世间善恶,每年腊月廿三、廿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晚上再返回灶房继续履职。


恭维有加供灶台

老家的百姓视灶锅老爷为家神菩萨而供奉于厨房,在靠锅台的墙壁上或烟囱柜上贴上灶神像,旁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对联,上书“一家之主”之横批。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锅老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理所当然的。

灶神与财神、门神、土地爷皆属小神。这灶锅老爷小归小,但决不可小视,他上通天——玉皇大帝,下通地——土地公公,主宰一家兴衰祸福,可谓是神通广大,权力不小。到了过小年的时候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好丑全在他嘴上一句话,平民百姓自然一年到头把他供得好好的,恭维有加,丝毫不敢大意,生怕他跑到玉皇大帝面前信口开河“告黑状”,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眼睛一闭,瞎说一通。于是乎人们便在小年送灶之时,以各种方式贿赂、讨好灶锅老爷。想方设法把高帽子给他戴,把花盆子给他捧,把好吃的给他吃,说好听的给他听,还要叩头作揖。一句话,对灶锅老爷是竭尽吹牛拍马之能事,好让他心情愉快地上天汇报工作,多多说好话。灶锅老爷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拿了人家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到天庭就尽捡好话说,不好意思讲坏话了。

一代知识人的家国痛史,点击查看▲


恭送灶王赴天庭

旧时送灶有句顺口溜叫作“官三民四船五”,说的是官家或以官方文化习俗为主的地方,是腊月廿三送灶,我国北方地区是皇权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属古代政治中心,送灶和皇家保持一致;而南方离皇权文化政治中心相对较远,都是腊月廿四送灶;更偏远的海边及江海湖泊地区的船民,送灶时间则是腊月廿五。在我的老家麾村一带都是腊月廿四夜送灶。

灶台上盛上一碗糯米做成的灶饭。记得妈妈盛灶饭的时候,先盛在一个小碗里,然后再冚(音kǎn,方言,盖)入另一个小碗,灶饭翻了个跟头,圆的一面朝上,成碗底朝天样子,并嵌上五个红枣子。听老人们说,过去送灶除了供奉灶饭外还要还要供上麦芽糖等甜食和酒,好让灶锅老爷吃得甜咪咪的,喝得醉醺醺的;在灶台边放上一匹用红纸手工叠成的大红灶(枣)马,再用穰草剪上多根一寸长的金灿灿的草料,放一碟煮熟了的黄豆,供骏马奔向天空时作为食料;灶台边还要放一灶树,灶树是用黄纸做的,一尺高,四角方方的四柱体,像个笔筒,直通天庭,灶树下面用红纸做个方方的底座,底座上盖有两寸见方的宗教大黄戳子。灶树一般是腊月廿三由寺庙里的和尚送货上门,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有句话叫作“和尚送灶树——硬揣揣”,主人把两个小钱了事。现在这些都免了,也不见和尚送灶树了,只装一碗灶饭,镶五个大红枣,在灶锅老爷像前的锅灶台放两只腊烛台,正中放一只香炉,点上腊烛,敬上清香,泡杯绿茶,敬杯白酒,焚香叩头,说许多恭维话,敬祈灶锅老爷上天汇报工作时能隐恶扬善,不打小报告。尽管大家都知道“灶锅老爷上天——有一句说一句”,后门不大好开,但人们还是想以人心换人心,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尽量让灶锅老爷拣好话说,大家相安无事,天地一片祥和。

礼毕,男主人取下在人间驻守一年的灶锅老爷神像,在锅堂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银灿灿的,再划根火柴,灶锅老爷便驾着一缕轻烟,伴随着民间的袅袅炊烟,骑着马儿腾云驾雾,直奔云天,飘然而去。人们也期待着这位灶君大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保佑这户勤劳的人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兴旺,幸福安康。

这送灶其实就是人们对新年生活的一些寄托与期望,也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大年三十的晚上,灶锅老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有送必有接,谓之礼也。所以除夕夜各家各户还要举行接灶仪式,把灶锅老爷接回家,在靠锅台的墙壁上或烟囱柜上重新贴上新的灶神像,燃香点烛,叩首恭迎。在一阵辟里叭啦的鞭炮声中,灶锅老爷从天而降。一辈子做事钉是钉、铆是铆的灶锅老爷,在圆满完成去天庭汇报工作的使命后欣然返回到各家各户的“三尺讲台”烟囱柜上,稳稳落座。当看到大人小孩笑脸相迎,自然高兴,立志与主家齐心协力,共同开创幸福美好的来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