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织

 设备WX 2021-02-05
社会实际是由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组织构成的。
每一个组织都会经历新建、发展、兴旺、衰落、覆灭的过程。
这里介绍两个比较重要的管理学原理,来理解组织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背后的原因。
或能帮你避开一些坑,助你的事业兴旺持久。


第一个叫帕金森原理。
“我们的工作总是会自动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的可用时间,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他一定会不自觉地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如果你把一件原本3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留有10个小时的时限,你会自动将工作内容增加,充满这10个小时。就像这篇文章我预备3个小时和预备10个小时来写,最终会差不多。
把一件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交给三个人干,这件事可能由于每个人各自的自利考量,责任被分摊,从而变得难以完成。和尚挑水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做事之前,最好别预备太多时间。也用不着追求细致完美,反正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屁大的事,错了就重新来过呗。
别误会,草率毛躁和效率不是一回事。


在组织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增加,每个人都很忙,但忙无收获,效率越来越低。并且,这种状况一旦发生将无法逆转。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条是离职,把宝座让给更能干的人;第二条是找个比自己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的工作;第三条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没有人愿意将千辛万苦争到手的权力拱手相让。
第二条路也没多少人愿意走,因为那个能干的手下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将来可能挤掉自己。
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合,因为这样最保险,没人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也就会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
这条定律像一个魔爪,所有组织都不能完全避开它的魔力。
当官的A感到很忙时,会找两个能力比自己低下的B和C当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给B和C,并绞尽脑汁制约二人,以防止他们在未来威胁到自己的权位。
随着B和C身份的提升,他们也各自为自己找了两个助手,于是,原本一个人努努力能搞定的事,7个人干,1个在发号施令,2个在传话,4个在互相推诿,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时,一种奇怪的循环开始了,逐渐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自上而下,一级比一级的庸人多。
因而,如果您是组织的核心人物,如无必要切勿增加部门,甚至应当砍掉不必要存在的层级。


许多企业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死于此原理。
不称职的人一旦占据了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无可避免了,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难以回避和消除,整个管理系统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一件事情膨胀出来的所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着完成这件事需要占用、花费的时间和资源。人人都很显得很忙,实际上有效的工作却很少。
组织中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人的贪欲和权势欲成了组织发展的杠杆,他们的想法是:可以牺牲效率,但一定要保住权力。
唯一可能避开帕金森定律的,是组织中拥有绝对权力的领导者,只有他不担心别人能抢走他的位置。老板就属于这种情况,他若容得下比他强的人,组织将会变得强大起来。


帕金森原理,还派生出另外一些原理。
中间派决定:竞争岗位的对手,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了赢得竞争,就要争取中间派的支持。那些平时意志力薄弱、耳根子软、攀交情谈酒肉的人,他们就成了最佳的中间派,此时成为了组织中最“重要”的人,无比讽刺。
冗员现象:一个组织内官员数量,与工作量的大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第一,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署,这样自己既可以轻松,地位又上升了一级,头衔更加高大上。第二,原本庸碌的官员们,彼此之间会为对方制造出一些可有可无的工作,显得薪水没白领。
嫉妒现象:在嫉妒情绪流行的组织里,中高层勾心斗角,低层则钻营溜须拍马,不务正业。如果一个善妒者占据紧要岗位,他会尽一切可能排挤比他强的人,拒绝提升能力强的人,像在开展一场选蠢比赛。凡有才德者,一概不得入内,组织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面临死亡或重建。
......
要想解决这些症结,必须把用人权放到一个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的制度中,这事儿复杂,得根据不同组织的实际特色设计出相宜的制度。


第二个叫彼得原理。
“在一个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员工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位子上。”
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的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的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大多数的主管必然已经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了。他们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尽力,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陷入新的恶性循环,加重这种效率的缓慢。
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得到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又到达了不胜任的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的逐渐归于无效率。
结果是什么?组织中的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有些人心胸宽广且淡泊名利,他们如果很理智地观察到了这种事实,就可能会退出这种激烈竞争,让自己始终处在能力范围以内工作、生活。
但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渴望权力,也希望保住到手的权力。即便自己不胜任,他也会死死地守住既得利益不放手。
于是,当彼得原理起作用之后,帕金森症结也开始体现了——他通过为自己寻找助手或盟友来分担工作,让组织变得效率更差。
每一种工作,都会碰到无法胜任的人。这个事实没有人可以改变。只要给予他充分的时间与升迁机会,这个能力不足的人一定会被调到一个不胜任的职务上,他会在这个位子上原地踏步,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
最后,他的表现不仅会打击和消磨同事的士气,让本来想大展宏图的新人在这里意志全无,成为混日子的老油条,而且严重妨害整个组织的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会掉进一个自寻烦恼的陷阱里无法自拔,工作和生活完全变了味道,只有薪水变多了。


在每一个新兴的组织中,人们刚开始时都会颇有一番作为,但是最后却不免都会变成暮气沉沉的官僚机构。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如此。
每一个机构或个人,在他们步入自己的穷途末路之前,都可能曾经有一段黄金岁月。但是如果自己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圈,不具备抑制野心的能力,在曾经辉煌一时之后,都会变得萧条和失意。
渐渐形成的局面就是:各扫门前雪,他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团队利益视而不见,袖手旁观。
解决的办法是:使每个人终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充分发挥潜能,从创意、自信、才干中获得满足。如此,才可以从不称职中解救出来,扭转正在逐步升级的体系萧条的现象。这是组织文化才可能做得到的事儿,因而,一流的组织通常都特别注重组织文化
优秀的领导者还很擅长一件事——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再优秀的鱼,也不能让它去爬树
比如韩信,他在项羽那里连一个好士兵都不算,被鄙视,还差点掉脑袋。但在刘邦手下却是个带兵“多多益善”、旷世难遇的帅才,成就一番霸业,裂土封王。


在一个组织内部,简单来说存在两类人:
第一类,他们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基本上已经定型,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这类人永远只能做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
第二类,他们不但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同时也具备自我学习的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胜任所有的职位,这类具备自驱力的人,是可以提升的。
由此可见,好的用人之道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致力于发现并培养第二类人。


组织层级复杂的政府部门很难是高效率的,它将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官僚机构。说别的,传下达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我们小时候玩过“打电话传话”的游戏,一个一个小朋友传递某个秘密讯息,直到最后一个小朋友才能大声宣告他听到的讯息。大家觉得这个游戏的乐趣在于,与最初的讯息相比,最后那个小朋友说的讯息已经完全走样、不知所云,不管过程中的每一次复述有多么小心翼翼。
这是“累积误差”。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总是期待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和干扰,信息都能不失去其本真面目,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幻想。
现代的优秀企业的组织架构通常都很扁平,他们深知金字塔层数越多,效率越低下。减少了金字塔的层级,既减少了累积误差;又减少了过多层级岗位引起的冗员。
一个企业要是普通员工一年到头都见不上老板一面,离关门就不远了。


许多现代巨头企业都推崇一句话:“一流的人才雇佣一流人才,二流的人才雇佣三流人才。”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佣比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如果您是一位老板或者管理者,这些原理是不可不知的,更加不能嫉贤妒能。正确了解自己的能力圈,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比自己强的人为自己做事,如此,可能更好一些。
至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逃脱这些原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我来说太过复杂,属于我目前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我也只是从书本上和成功者那里获取了一些忠告,未曾实践,不敢妄言。
统的复杂性往往是超出人的认知范围的,妄图完全理解并操控系统的人,幻想着可以安排其内的所有不同成员,就像摆布棋盘上的棋子。然而,在这个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本身就会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