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月夜聊260期:课前收手机和毕业后评课显示的理念差距

 劳月 2021-02-05

昨天看到两条有意思的新闻。第一条是国内一所大学的一个学院拟实施“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引起网友热议。第二条是南开大学推出一个名为“南开时课”的校友评课系统,从南开毕业5年内的校友都可以对自己本科期间所修全部专业选修课进行评议。看到第二条新闻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有意思的新闻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呢?上午看到“课前收手机”的新闻,下午就有“校友评课”的新闻,真的好奇怪那么针锋相对!

两条新闻,前者显示的是对学生的硬性限制。用课前收手机的强制手段来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后者显示的则是对教育质量的认真反思,用毕业以后走上社会的校友的视角来看大学的课程,究竟好与不好,存在哪些问题。显然,我以为后者的思维方式要高明得多。

我们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我们都当过学生。当我们是学生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上课打瞌睡、开小差的时候(当然那时候还没手机,我们玩不了手机)。那时候,我们都会众口一词地抱怨上课老师的照本宣科、枯燥死板。我们都记得有几位神采飞扬、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上总是人满为患。我们不管离开大学多久,都会记得这些老师。是他们给了我们人生最初的知识。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和生存技能。

我一直记得有一位叫蔡良骥的大学老师,虽然他后来直到退休还是副教授,学术造诣不能说很高,但是他循循善诱、风趣幽默的讲课风采我终生难忘。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他的课堂上不会有打瞌睡的学生。好多年以后,我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他去世的消息,立马赶到殡仪馆向他告别。好多同学都是和我一样自发赶去的,不为了别的,就为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为了他给我们的那些美好记忆。所以,我想说,如果老师发现课堂上有学生玩手机、打瞌睡,首先要问一问:自己的课讲得怎么样?

每一个从大学里走出去的人,都会对母校怀着一种及其复杂的感情。著名的“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有一句名言:“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你每天都要骂8次,但是却不允许别人骂一次的学校!”我的母校杭州大学已经消失了,当然校园还在。每一次我走进校园的时候,都有着一种和根叔一样复杂的感情。看到母校的课堂上30年不变的讲课方式,看到至今还有不少老师甚至教授还是照本宣科、墨守陈规,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悲哀。为什么连我都放弃了的这种照本宣科的讲课方式在大学校园里还依旧存在?所以,看到南开大学向校友征集对课程的意见时,我很感动。每次母校想到我们这些校友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种眼眶湿润的感觉。毕竟我们来自于那里,我们的知识源自于那里。我们不会忘记母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的课程,而不是从大学自己的角度,实在是很有意义的。这关系到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能为社会所用的重大问题。这种理念,这种思维方式才真正是与时俱进的,值得称赞的。

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手电筒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学生沉溺于手机不能自拔的原因,但难道就没有老师讲课水平的问题么?为人师者,如此故步自封,如何能令人信服?当然,您可以强制收学生的手机,但是您无法强制学生不打瞌睡,无法强制学生不开小差。只有认认真真提高自己讲课的水平,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反躬自省,不会让老师掉价,只有使老师的形象更高大。

做学生的,永远崇敬老师和母校,但请不要让学生对老师和母校失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