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月夜聊278期:从杭高、浙大看杭州的文脉集聚

 劳月 2021-02-05

再过10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来临。我们所有人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对学校我们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所以,关于杭州历史文化的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我想以两所学校为视角来聊聊杭州近代以来如何以文人的汇聚来集聚文脉的。

第一所是我眼里杭州一流的高中——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杭高”的源头是创办于1899年的“养正书塾”和创办于1906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前者是清末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1901年改名为杭州府中学堂),原址在杭州直大方伯的圆通寺内;后者是在明、清两代杭州府贡院旧址上改建的。我所佩服的不仅仅是“杭高”历史的悠久,而是“杭高”有一个蔚为大观的教师名录和学生名单,陈叔通、沈钧儒、鲁迅、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陈望道、马叙伦、朱自清、叶圣陶、蒋梦麟、崔东伯等名家在“杭高”任过教,文化名流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柔石、冯雪峰、金庸、刘吉、张抗抗,科技精英姜立夫、陈建功、蒋筑英、徐匡迪,政界名人徐光春、卢展工等都毕业于“杭高”。这些师生名单放到任何一个学校都是无可比拟的。更值得敬佩的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杭高”依然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和个性共存"的教学理念,成为杭州最有人文气息的中学。在“杭高”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徜徉,你一定会感受到:这才是读书的环境,这才像读书的地方。

第二所是我的母校——浙江大学(说母校,可能有点惭愧,我没有浙大毕业证书,不算正宗浙大毕业生,原因后面再说)。浙江大学(简称“浙大”)的源头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创办人也是清末杭州知府林启,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整整13年,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校歌,是历任校长中对浙大贡献最大的人。竺可桢之后,马寅初、沙文汉、霍士廉、周荣鑫、陈伟达、钱三强、杨士林、刘  丹、韩祯祥、路甬祥、潘云鹤等先后担任过校长。从这份校长名录就可以看出浙江大学的份量。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被拆成4份,师范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组成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更名为杭州大学;农学院单独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医学院等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留下的浙江大学变成了多科性的工科大学。我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了杭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毕业16年后的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曾经从浙江大学分离出去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回归浙大母体,共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于是我也忝列浙大校友名单中。

记得刚进学校时看到杭大中文系的教授名单就吓了一跳,古典文学有夏承焘、王驾吾、徐步奎、蔡义江、吴熊和,古汉语有姜亮夫、蒋礼鸿,外国文学有汪飞白。这个教授名单即便和北大中文系比也绝不逊色。当时杭大还有心理学系的陈立(时任校长),数学系的白正国、王斯雷,哲学系的严群,都是响当当的顶级教授。那年,我在中文系图书阅览室看到一位慈祥的老太太,被告知就是写作了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的著名作家陈学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留下一笔的著名作家也只能在杭大中文系看图书阅览室,可见当时杭大师资水平之高。

一所高中,一所大学,能够汇聚如此之多的人才、精英,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了此地的文气、文脉。前面我说起过,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汇聚之地,是诗人的天堂。但那只是过去,近代以来,杭州依然能够持续地吸引来自海内外的人才和精英,这才是杭州具有生命活力的体现。教育和人才意味着一个城市的未来。杭州一定可以在新世纪迎来自己新的辉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将会持续散发光芒。居住在这里,我很欣慰,我很满足。

写到这里,关于杭州历史文化的10篇短文都写完了。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关系,因为知识的浅薄和能力的欠缺,这组文章一定存在着很多毛病。恳请朋友们不吝赐教,在下面留下您的批评意见。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