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月夜聊284期: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

 劳月 2021-02-05

今天上午,浙江在线邀请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汪瀚和全国模范检察官王盛进行了一次在线访谈。因为此前我和王盛进行过多次交谈,颇有些感悟,于是结合今天访谈的内容聊点自己的想法。

我在这个微信公号里多次聊过检察官的定位问题,和朋友们讨论检察官究竟该以何为本。王盛恰好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范本。看了今天的在线访谈,我感受最深的是王盛所说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

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检察官的职业素质,就是对工作、对案件精益求精的精神。王盛是一名公诉人,是把犯罪嫌疑人送上法庭的人,当然出不得任何差错。他讲的那个故事我听过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那是一个抢劫杀人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对王盛说,自己在公安机关所做的笔录是不真实的,笔录中签的是“以上笔录我看过,和我说的二样”。开始王盛没在意。在师傅的提醒下,王盛翻开案卷,果然发现笔录签名的“一”字上有个小黑点,变成了“二”字。于是,师傅带着王盛,以这个小黑点为开端,进一步审查案件,发现了很多证据缺陷。最后这个案件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做了存疑不起诉处理。所以王盛认为,检察官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能力,不然什么案子都办不好。

王盛在轰动全国的连恩青杀医案中的表现也已被媒体多次报道。他不因该案民愤极大、影响恶劣而先入为主,忽略对连恩青辩解的核实工作。他告诉我,不管连恩青多么罪大恶极,都要给他说话的机会,认真听他的辩解,用充分的事实证据证明他的犯罪,让他无话可说。于是,他带领办案组同志仔细调查核实了连恩青的精神状态、连恩青的鼻部疾患治疗过程、医院对连恩青的诊断是否存在问题等,使案件顺利审结,连恩青无言以对。在冤案错案频频见诸报端和网络的背景下,司法人员的职业能力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检察官、法官如果缺乏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频频出错,那就在根本上失去了存在价值。这才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根。这也是我一再对那些热心于花边新闻而忽略检察官职业本质宣传的检察新媒体发出质疑的原因。如此锱铢必较的工匠精神才是我们必须告诉公众的故事。

在几十年的检察工作经历中,我感受到,因为常年办理案件形成的习惯,我们有些检察官容易形成简单照搬法律条文的思维方式,变成一台冰冷的“法律机器”。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从法律上讲没有问题,但是却缺少点人情温度,使案件的社会效果打了折扣。于是,王盛提出了“做一个有人文情怀的检察官”的观点。他指出,要把冷冰冰的法律转化为有人文情怀的、可以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就需要检察官也有一个悲悯心和人文情怀。今天上午的访谈中,有位来自乡镇的网友对王盛在办理集资诈骗案中热心回应群众求助的故事深受感动。他问王盛,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王盛回答:原因很简单,我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群众。我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接触到群众,他们的所想所需我非常了解。作为群众的一员,我非常同情他们,知道群众所需,为什么我们可以做的不去做呢?这样的大白话令人动容,比那些华丽、空洞的口号要有用一百倍。

如今,满口马列主义的“道学先生”不少,有着悲悯心和人文情怀的人不多。如何在司法工作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不是我们自以为公平正义,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应该去研究,为什么在同一个案件上,我们和群众的结论往往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如果我们都像王盛那样,“有人文情怀,有悲悯之心,有恻隐之心”,从群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也许结局就大不一样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