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诗歌里感受工人的力量

 劳月 2021-02-05

昨天上午,杭州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瓢泼大雨从清晨一直下到下午“读书岛”活动开始之后。我和几十位爱书人顶着大雨,如约赶到宝石山下的浙江图书馆,赴一场关于工人诗歌的约会。

这是“读书岛”的第13期(今年第8期)活动,是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安排的一次阅读沙龙活动。5天前,5月1日的下午,50位读者通过大象点映平台,众筹组织了一场纪录片《我的诗篇》的观影活动。昨天下午是《我的诗篇》诗歌朗读和观影体会分享会。十余位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成员和普通读者朗读了《我的诗篇》中陈年喜、邬霞、吉克阿优、许立志、田晓隐、乌鸟鸟等工人诗人的诗作。读者们踊跃分享了自己阅读诗集和观看电影以后的感受,纷纷表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看这样一部电影,聆听这样独特的诗歌朗诵,实在很受震撼。

《我的诗篇》是由吴晓波总策划,秦晓宇、吴飞跃共同执导的一部非虚构纪录影片,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影片通过6位打工者诗人的故事,揭示这些漂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饱经人间冷暖的“两栖人”的内心世界。影片完成后,秦晓宇又选编了48万字的《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正如著名诗人杨炼所说:“它是当代活的中国,真的中国,体现在文字里的中国。中国工人第一次把这个中国原版的真正的生存体验,注入到诗歌的形式思考里,再次让中国的诗成为有形式的、有生命的、有深度的完整的创造物。”

我以为,中国当代文学少有像《我的诗篇》这样来自最底层的直接表达。它具有为底层立言的意义和历史证词的价值,是一部罕见的以工人视角书写的关于当代中国转型的社会史诗,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现实感,与诗坛上流行的娇柔做作、无病呻吟、颓废消沉、故弄玄虚的诗风大相径庭。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奇迹”震惊世界,但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工人却渐渐遭到漠视。城市的传统工人在转制、下岗的大潮下沦落为低收入的城市贫民。千百万从农村涌入城市的打工者(或曰农民工)则游离于城市乡村之间,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观看这部电影和阅读这部诗集,真正倾听属于工人的原生态的声音,实在很有必要。他们才是“中国奇迹”的创造者。没有了他们,所有大都市的繁华将不复存在。

工人并不仅仅只会创造物质财富,他们同样可以写出优秀的诗歌。工人诗歌应当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获得一席之地。北岛、舒婷、顾城、芒克写诗之初就是工人。从《我的诗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工人诗歌无论从语言艺术、诗意形象,还是多样风格、真挚情感,以及经验厚度、直指人心的力量,都绝不亚于职业诗人的水准,值得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笔。

《我的诗篇》电影中关于许立志的故事无疑是令人震撼的,引发出文学与人生的沉痛思考。影片中还有一段乌鸟鸟在人才市场与几位招聘者的对话,发人深思。诗人顾城、海子、食指的悲剧告诉我们,文学和人生并不会天生同步成功。诗人海桑“北漂”失败后,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然后回来,以双手进入生活。”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就像那位人才市场的招聘人员对乌鸟鸟说的:“你看到的都是黑暗的一面,那你有没有看到美好的一面?有没想过描述一些美好的事情?”既要像许立志那样,看到流水线工人异化为兵马俑的痛苦现实,也要像邬霞那样,在贫苦生活中寻找美感和幸福。这样才能避免人生的悲剧,在文学和人生中都取得成功。

这些阅读和观看《我的诗篇》后的体会,令读者们对“工人”两个字有了新的感受,对生活和文学也有了新的认知。一位从温州赶过来的朗读者,评价这样的阅读体验“耳目一新”。来自浙江工人日报社的编辑惊讶于这样独特的工人诗歌和这么多热心于朗读和分享的读者。她和朗读者们相约,把诗歌带到工厂车间去,推动工人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