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兰电影笔记之二:政治与战争纠缠不清的关系

 劳月 2021-02-05

波兰是二战中最灾难深重的国家之一,在被法西斯德国占领之前,还被德国和苏联瓜分过。“华沙起义”是二战中最惨烈的反抗德国占领的民众起义,20万波兰人遇难。在此之前,波兰还发生过“卡廷森林惨案”,2万余名波兰被俘官兵和平民被苏联人枪杀。距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不远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更是臭名远扬,100多万犹太人丧命于此。所以,说到波兰人民在二战中的遭遇,人们往往唏嘘不已。但是,波兰的电影艺术家并没有沉溺在这些灾难中怨声载道,而用自己的电影作品揭示出二战中波兰所遭受的灾难与当时波兰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策略纠缠不清的关系。

波兰与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历来不和。一战刚结束,因为国土纠纷,同时也是政治因素,波兰就和新生的苏联打过一仗。那场波苏战争以波兰的胜利告终,但国土依旧维持原状。二战初期,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苏联也以建立东方防线为由,进攻波兰东部,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苏德两军瓜分了波兰。所以,当德军节节败退,苏联红军兵临华沙城下时,撤离到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紧急命令所属的波兰地下抵抗武装“救国军”发起武装暴动,避免华沙落入苏军之手。

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参加华沙起义的几十万人中,只有3万余名“救国军”,主体是波兰电影《华沙1944》里斯蒂芬那样既无军事素能,又手无寸铁的平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军队,起义军伤亡惨重。一方面是,曾经向波兰流亡政府承诺的盟军空军难以飞越德国控制区提供支援,美国空降部队也踪迹全无;另一方面是,苏联红军已经逼近华沙城外的维斯瓦河,起义军却不愿向苏军方向突围并取得联系。于是,经历两个月的苦战后,1944年10月2日,波兰“救国军”不得不宣告投降,华沙全城居民被赶出城,8万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

看着《华沙1944》里那些怀着报国热诚加入起义军队伍的纯真年轻人,看着用简陋的步枪和德军的坦克、火炮拼命的平民百姓,看着在废墟中期待维斯瓦河对岸的苏军救援的绝望民众,我心里涌出对那些远在伦敦遥控起义的政治家和好大喜功的“救国军”指挥官的强烈鄙夷。也许这是波兰民族心中永远的痛,所以电影《华沙1944》并没有对此过分渲染,把华沙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刻意虚化,只用白描的细节告诉了我们真相。是的,只要充分准备,里应外合,华沙起义鸡蛋碰石头的悲剧本可以避免,那些无辜送命的青年人本可以迎来战后的美好生活,因为在起义失败3个月后的1945年1月,苏军就进入了华沙。

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波兰国内的政治斗争并没有结束,波兰著名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影片《灰烬与钻石》就讲述了二战结束后一个杀手的黑色幽默故事。因为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所以独立后的波兰组建了左翼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掌控的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逃往伦敦的右翼流亡政府被排除在外。在其后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国承认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于是,右翼势力开始了地下抵抗。《灰烬与钻石》的主角马奇卡就是右翼组织的一名杀手。在刺杀波兰工人党书记的过程中,他爱上了女招待克里斯蒂娜。爱情的憧憬、自由新生活的召唤和刺杀任务交错纠缠,令马奇卡徘徊彷徨。几经周折,马奇卡完成了刺杀任务,但却在波兰解放第一个黎明的晨曦中意外地被警察打死。

看过《华沙1944》和《灰烬与钻石》,使我对波兰的这段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波兰在二战中遭受的深重苦难实实在在与波兰当时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策略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这在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人们一方面对波兰在二战中的苦难表示深切同情,另一方面也对波兰怀有复杂的情结。如果不是这种尔虞我诈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策略,波兰本可以减少很多苦难。

当然,话又要说回来,战争从来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和地缘政治、权利交易纠缠不清,而与人们所向往的正义差之甚远。岂止波兰,全世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因为政治交易而让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经历灾难的例子。远的不说,就说二战。英国与法国的绥靖策略“养虎遗患”给了法西斯德国壮大的时间和机遇,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让日寇轻易占领大片国土,这都是政治交易给现代战争留下的巨大阴影。所以,透过战争的表象,认清内里的政治实质,既是政治家的任务,也是艺术家的责任。这就是波兰电影周这些战争史诗电影的意义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