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203—220)

 常熟老李jlr5mr 2021-02-05

常熟记忆 今天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周公太,研究员,常熟博物馆原馆长,江苏省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家库专家,上海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客座教授。

图片

瓦砾斋笔记(204—220)

周公太

203、古代科举考试,状元为士子最高荣誉,得来当极不容易。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载:“殿试毕,呈送御览时,序定名次以官资高者为首,其下每人各进一本,以后交流排列而下。盖甲第所争者,衹在前十名,十名之中,又重前三。”又曰:“光绪甲午科,翁同龢读卷名次第三,而欲将己卷置第一。张之万初不谓然,既而仍徇其请,让翁第一,而己逊居第三。缘翁方在政地,又为帝师。其卷即张謇也。”当然,有时拟进名次者,即或排列第一,而帝览时亦常有变更。唯此次因系翁同龢所呈之卷,故钦点张謇为本科状元,殊无悬念。

204、2006年6月,余至北京出差,顺便去访首都博物馆。于该馆得见邑名画家作品多件。其中有王翚《万壑千崖图轴》,为巨幅中堂,标注曰:此图作于康熙元年(1662),是其早期精品。按:图中山石树木,用笔苍劲秀健。以浅绛设色表现秋高气爽之景色。右上角自题:“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壬寅腊月既望,虞山王翚。”下钤“王翚之印”白文印一枚。画幅上端则钤有“嘉庆御览之宝”等清宫玺印多枚。据落款时间,此画系王翚31岁所作。

205、《唐故陈氏夫人墓志铭》,砖质。1984年5月谢桥乡尚墅出土。志文载夫人淑柔闲顺,秉持内则。既笄之年,疋于曾氏。有一子名惟积,女一人,疋于张氏。于大中元年(847)五月十一日而逝,享年六十有九。于兹年八月廿七日,迁窆于上墅先坟之东贰拾步,礼也。恐陵谷迁变,勒石为铭。落款既阳严简方撰,男惟积书,从侄惟罕镌。按:唐广明中,盗贼群起,诏诸道州县于墅落许立城堡,集民兵自卫。元《重修琴川志》曰:前志云县界相传有城十二,而旧所载者石城、金凤城、尚墅城、九里城,凡四而已。该陈氏家族,或与唐代尚墅城有一定关系。

206、胡炳益,号瓊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甲第四名进士,翰林院编修。善古文辞、书法。其三十年代初润例为:撰写文字寿荣散文五十元,骈文八十元,祭文六十元,家传四十元;代撰寿挽联十元,寿挽诗二十元;书法匾额、斋额每字二元,招牌同,小字减半;立幅三尺三元,每尺递尺一元;楹联八尺八元,六尺五尺均五元,四尺三元;对开屏条八尺每条三元,六尺五尺每条二元,四尺每条一元半;四开四屏每条一元;纨折扇每把二元,规行小楷及金面加半;寿祭屏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祠铭、墓志各种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

207、清嘉庆官窑青花缠枝莲托吉庆有余纹双耳方尊,高51、腹径31厘米。外观呈扁方形,颈部两侧各饰一螭耳。外表均以青花装饰,口沿以下部分饰如意云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莲及双戟、双鱼纹,意寓吉庆有余。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底以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尊为大器,造型端庄,胎体厚重,釉面光亮莹润。为国家二级文物。来源于1973年1月虞山镇旧货商店收购,现藏市博物馆。

208、余前编纂《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壹)(常熟)》,整理志文,发现古人之卒,大凡出生于世家大族或拥有一定身份地位者,其子嗣必延请当代名流撰书墓志铭,以阐幽光。如明代宣德间副都御史吴讷,道德文章为一邑之望,其孙吴洵,属世家子弟,虽无功名,但以子吴堂由进士入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历大理寺少卿之贵,得赠四品官服,金紫辉煌,乡里艳慕。其卒于嘉靖三年(1524),于嘉靖十三年(1534)葬虞山北麓报慈里祖茔。墓志铭分别由太子太保南京礼部尚书吴一鹏撰文,南京兵部尚书刘龙书法,南京户部尚书王軏篆盖。一朝三尚书合作一墓志,殊为罕见。

209、秦世华,赵市先生桥东太平桥人。清嘉庆间诸生,屡试不售,在家设塾授徒,从学者甚众。擅诗词,喜吟咏。曾与同里张方臣、宋人王、梅万锺、戚调梅、言里中及陶景文等文士结为诗社,月有倡和,纂《同人集》。人谓同社者,皆一时里中教授,以吟咏自适,洁修自好,无村夫子气。其兼善医术,尤长于痘科,年至九十卒。传世诗文极少。曾见其《江春初夏》一首曰:“江村风景剧清和,万绿争肥雨乍过。书静喜闻啼鸟缓,日长闲看落花多。雉飞麦陇翻轻浪,鱼跃芳塘动小荷。最是柳荫深处好,渔歌欵乃起清波。”

210、新编《常熟市志》所附录乡里志目中有民国间王鸿飞纂《双浜小志》,然未详其出处。按:双浜即旧时东张之别称。王鸿飞字采南,号忏庐,常熟东张人,清光绪间邑学痒生。清末江苏师范学堂毕业,任博物助教。后聘为常熟中西学堂及常昭公立高等小学教员。宣统元年,应徐兆瑋之邀,返故里观善小学掌教。民国初任县视学员,九年,被徐世昌总统授予九等嘉禾章,选为第二届省议员。所纂《双浜小志》,下限至1932年。志稿于抗战中散出,今上海图书馆仅存抄本。

211、虞山西南宝岩山麓,有清光绪间候选都察院都事、封光禄大夫唐洪培及妻一品夫人余氏墓。墓上石亭和碑刻保存完好。按:唐洪培,字子良、梓良,无锡与常熟交界之羊尖严家桥人。其与兄福培于1866年接手父懋勋所创春源布庄、同济典当、德仁兴茧行等商号,善于经营,富甲一方。长子浩镇、三子济镇先后中举人,其中浩镇光绪间历官工、商、农工、邮传部郎中及民国间国会议员,总统府秘书长等。而次子滋镇则竭力将祖传家业渐次扩展成著名的上海保丰和无锡庆丰两大纺织厂,为中国近代民族轻纺工业的奠基者之一。唐福培之孙君远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玄孙英年则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

212、赑屃为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相传力大无比,好负重。在古代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据称触摸其能给人带来福气。故赑屃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驼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为体现等级制度之礼仪石刻。市碑刻博物馆后院之青石赑屃,亦系明代高官墓碑之座,局部有所残损,但仍可见其雕刻之精湛。上世纪九十年代征集于虞山西麓。

213、吴止后(?—1950),原名敦,字子后,号止禅居士。邑书法家,于四体书无所不工。其三十年代初书法润例为:匾额每字三元,二尺内四元,三尺六元,四尺以外十元。中堂丈匹三十元,八尺二十元,六尺十二元,五尺八元,四尺以下六元。横幅整张视中堂,对开视屏条。屏条,每条视中堂减半,坑屏再减半,四体书每堂视中堂加倍。楹联丈匹十六元,八尺十元,六尺六元,四尺四元,三尺三元,长联加倍。扇页题眉各二元。点书小楷及四体书扇均加倍。寿屏碑志题跋每百字二十元。篆籀加倍,隶真行草如例。一切写件均加墨费二成。

214、市博物馆藏翁同龢行楷四屏,纵85.9厘米,横20.2厘米,以行楷书写于泥金笺。内容为阐述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史学家司马光及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等人关于交友、治学、安身、立本等方面格言。末尾落款:“济之世一兄大人属书,即请正捥。叔平翁同龢”。下钤“翁同龢印”。书法布局严谨,讲究章法,结构参差错落,着笔稳重凝炼,一气呵成,功底非凡。《清朝书画家笔录》曰:“其幼年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平原,更出入苏米,晚年沉浸汉隶,说者谓同光间书家第一。”此件作品应系其中年书法转变代表作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1969年2月县文管会从虞山镇旧货商店收购。

215、国家二级文物明宣德官窑青花一束莲纹大盘,口径40.1厘米。浅腹,砂底。用进口青花颜料绘制。盘内口沿饰海水纹一周,腹壁饰缠枝花卉十二组,内心三蓝圈内饰一束莲纹,盘外壁近口沿处饰卷草纹一周,腹部亦饰缠枝花卉十二组,近足处饰回纹一周。该盘青花色泽浓艳,局部可见“铁锈疤”,釉面肥润莹澈。系1972年9月县文管会收购于常熟旧货商店,现藏市博物馆。

216、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2008年春季拍卖会曾上拍《铁琴铜剑楼主人六十佛影》书画长卷一件,该卷全长达445厘米,卷首题:“铁琴铜剑楼主人六十佛影”,下署:“良士先生鉴正,辛未(1931)孟夏之月,栩缘王同愈题”。前半部分为邑画家陈达所绘瞿启甲像,着佛装静坐于虞山之巅,山岩突兀处,其上有巨松掩映,四周云雾缭绕。画为纸本,青绿设色,用笔精炼。落款:辛未清和月小舟陈达写。下半部分则为当时之达官显赫、学者绅士如于右任、张人杰、谭翼珪等八十人共祝贺词。贺词由著名书法家王同愈一人手书,概述了瞿氏一生乐善好施及坚守世藏之简历。卷末钤有王同愈、王胜之、陈逹画、元和王同愈、胜之一字栩缘、金兰坡鉴藏、去轩过目、太史氏、师郑手稿、瑞峰长寿、列浙江通志循吏传等印章。

217、钧窑与汝、定、官、哥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市博物馆所藏宋钧窑系天青釉钟式碗,高10.9、口径15.2、底径6.7厘米。此碗深腹,造型作钟式,形制规整端庄,器内外均施天青色乳浊釉,釉层较厚,色泽莹洁致雅。此器系余同钱浚馆长于1996年9月在河南汝州市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编辑出版《常熟博物馆藏瓷》,即用作封面图案。

218、石锁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因其形似门上挂锁而得名。据史料载,石锁最早出现于唐代军营中,被将士们用来锻炼体能,之后成为参加武举考试之必备。清代,则为民间强身御盗十分流行之运动器械。今碑刻博物馆所藏之清代石锁,用整块花岗石雕成,外观呈下大上小长方锥形状,正面中间贯穿一洞眼,眼下两侧设对称垂直凹槽,在侧面亦开有横槽一条,并在下端设二个贯通洞眼。二侧面分别阴刻有“天地阴阳”和“百无禁忌”铭文。从其造型及制作形状分析,此器应属清代所制宅门建筑防护锁具,而非武术练功石锁,传世甚为少见。

219、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明末著名书画家。艺术上追求平淡天真之风格,并倡南北宗理论,对明末清初书画坛影响甚大。常熟博物馆所藏明董其昌《临右军帖》卷,绫本,纵28,横223.5厘米。此卷为董以行草临王右军《十七帖》之一,笔墨婉转,神似游龙,一气呵成。卷尾落款“董其昌临于墨禅轩中”,钤“董其昌”朱文印。为国家二级文物,系1984年12月铁琴铜剑楼后人瞿凤起先生捐赠文管会。

220、邑人南明永历朝文渊阁大学士瞿式耜书画墨迹流传极稀,今市碑刻博物馆藏有其书法扇面石刻一件。系行书七律诗一首,其诗文为:“重阳初过柳烟斜,最是临安好物华。河下舟航趋陆海,天涯兄弟共黄花。苏公堤畔寻簪屣,白傅池边问酒家。遥想关门多暇日,使君何处不仙槎。”诗中有二处加小字自注:1、公在杭与周邠为簪屣诗。2、五马无由入酒家,白诗也,自叹为官拘束意。诗末题记及落款:“右小诗寄怀梅翁老仁兄,因雪兄之便也。甲申菊月既望眷友弟瞿式耜请正。”下刻“瞿式耜”、“伯略父”二枚朱文印章。从落款时间,此诗系作于明崇祯十七年秋。为瞿氏史料研究所失载。

图片

图片

图片

虞山瞿式耜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