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进作品】灵魂穿透的瓦片

 界首柴大官人 2021-02-05

灵魂穿透的瓦片

——读《瓦片——废墟上的吟唱》

文、柴进

站在那些先辈留下的古迹之上,历史似是遥远,又似是触手而及。  

低下头,也许在某个不为人所瞩目的地方,便有一块瓦片静静仰卧。  

将它踩碎打水漂的,只会是路过的孩子。  

拿起它带回家备用,也许将来可以用它维修自己破旧老屋的,可能是勤劳的村民。  

研究上面古朴的花纹,然后以雕花木盒储之者,或许是一位有点眼光的古董商人。  

而拿起它长歌当哭,试图用指尖与它对话的,只能是一个诗人。

有一个周末,我在单位加班,有一位老友忽然来访,我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工作,搬一张椅子在我的办公桌旁边,让老友坐在那里,我们慢慢聊。老友是个书痴,自然我们的话题也离不开书。很偶然,谈到余秋雨,谈到文化散文,老友忽然问我,有没有读过江堤的文章?
  老友曾经在某一期《新华文摘》中读到了江堤的散文《千年庭院》,印象很好,但他手里没有江堤的书,所以以前也没有跟我谈过这位作家。我于是拉开抽屉,把《瓦片——废墟上的吟唱》这本书递给他,这是江堤的遗著,江堤的书我仅此一本。

因为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我已经记不得购买《瓦片——废墟上的吟唱》(下简称《瓦片》)这本书的具体时间,记得是在新华书店,信手一翻,便被作者江堤的文字所吸引,就此立即买下。
  在此之前,我的一个剪报本中还保留着从《人民日报》剪贴的他的诗歌,对于江堤先生的印象仅限于诗人。而《瓦片》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收录了33篇散文,这些别具一格的文章让我感到了诗歌的魅力。同样,《瓦片》中处处凸显的人文色彩,也使我不由自主地将它与余秋雨的文章进行比较。余秋雨的《千年庭院》从本人与岳麓书院的结缘,到对岳麓书院的认识,一条脉络,十分清晰,更从历史的深度而抒发深深的思索,这使我作为旁观者被书院的厚重历史(更确切地说,是被余先生的叙述)所打动,进而认同余秋雨先生的结论。但是同样是写岳麓书院,江堤的文字更有一种魔力。在江堤的文字中,他就站在那里,他说:“有一天,我倚在成堆的瓦片上读朱熹,那些明亮的或暗淡的思想从书里跑到碎片上去玩耍,我听见它们簌簌抖动、窃窃私语,一副惊奇的久别重逢的样子。”(瓦片)。是的,这是与余秋雨完全不同的文字,完全诗化的语言无疑穿越了时空,使得江堤可以游走于时空之间,与历史、与文化对话,这也许是一个诗人的优势。

诗人的特征是浪漫。而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系,1990年到岳麓书院从事古代书院遗址及相关文物研究的江堤,其工作决定了他在浪漫之中保留了研究者的理性,两者的结合反映在他的文章中,而使得他的文字具有特别明显的个性。更确切地说,江堤是把自己放进了深爱的历史,从而营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现象。
  在《瓦片》一书中,江堤与他热爱的湘文化密不可分。他在向读者介绍这块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同时也在抒发着自己的感叹,他就像是站在你身边的朋友,挽着你的胳膊,向你亲切地言说。他的语言如湘江之水,时而温和舒缓,时而激昂澎湃,有时候甚至于就像是热情的乡人遇到久别的老友,大段大段的满溢激情的文字如酣畅淋漓的老酒,劝你喝了,让你醉了,迫你回味。
  这种文字的魅力,你能拒绝吗?

照片引自甘建华先生的博客
我知道,我所读到的《瓦片》,其实就是江堤与文化、历史的对话。他在以他独特文字向我介绍他所熟知的岳麓书院、湘西草堂,还有朱熹、王夫之、王阳明等,写他眼见的器物,也随时作感慨之声。他的敏感,使他就站在那里,低眉微笑,像一块瓦片。他眼中的历史和他所经历的历史已融为一体,是我作为读者感受到的现实。是的,我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只是身份有别,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处的经历自也不同。对于朱熹先生等我只能仰望,但我的眼中,也有芸芸众生。
  在读到《瓦片》之前,迷恋于写作的我给自己拟了一个计划,我想写我所居住的城市,写那些我熟悉的街道,那些我熟悉的人,那些我和我的长辈所经历的事。我写下了第一篇稿子,拿给一位朋友看。朋友说,你的文字中间太过于突出自我了,也许你作为旁观者,用更冷静的文字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观看这个城市的历史也许会更好。朋友的意见让我想了很久,此后一个月内,我想了又想,我告诉朋友说,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我参与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我在写作的时候,无法避开自己。话是这样说,但这个意外却打断了我的思路。
  两年后,我拿到了《瓦片》,这本书便在我枕边常住,我时时翻阅,却又不忍一口气把它读完。

原载于2013.3.8 颍州晚报

读完要点一下在看,谢谢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