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硝烟散尽 "乡音"犹存(下) 2019年第14期 (总第369期)

 文化安顺 2021-02-05

硝烟散尽“乡音”犹存

 ——例析屯堡方言保持的明代汉语底层成分

刘文仲

文言词类在方言口语中“复活”——之、矣、何、于、其、兮、哉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也应该看到,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更加丰富,更加精密完善。”屯堡方言保持明代汉语底层成分,并不违背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继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只因特定历史、地理条件的影响,继承和发展的取向、路径有所区别,从而呈现出岛方言的基本特色。屯堡方言保持明代汉语底层成分,主要是通过一批包含着文言语素的固定词形表现出来的,概为两种体式:其一,对古代白话词形的直接保留运用,如“设若(假如)”“负累(谦词,表示使人受累)”“虚乎(指差一点就会怎么样)”;其二,文言语素与现代语素杂揉重组,产生文白互见的通用词形,它使“之、矣、何、于、其、兮、哉”等等文言词类在方言口语中得以“复活”----当然,这种“复活”并不是一味的返古,而是在完全白话的语境中约定俗成地选取了适宜表达的搭配组合方式,“似古非古”地呈现,里边的文言语素基本丧失表义功能,虚化为徒具“躯壳”的文字形太,使那些看似古奥、生涩的词形,并不产生任何交际障碍,说出来妇孺皆知,大家运用自如。且看下边几组屯堡方言固定词例。

屯堡人的日常生活 李立洪 摄

第一组:够之足矣、难怪之何(难怪何)、怪之不得、平班之辈、忽而突之、一天之过、偏之然。

“够之足矣”,就是足够的意思,表示得到的东西已经达到一定限度,不必再苛求什么。例句如“打破三个鸡蛋赔你三块钱,已经够之足矣,你还有什么不服气的?”词形中“之”“矣”属文言词,“之”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指的是某种情况,“矣”助词,相当于“了”或“啦”。若按文言翻译,“够之足矣”当为“对此已经足够啦”。在这个方言词形里,“之”的表义功能明显虚化(或者说不被直接体现,毕竟它已经融合为现在的方言词而不是古汉语词汇)。

“难怪之何(难怪何)”与“怪之不得”意思相同,现代汉语对应词是“难怪”或“怪不得”,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就不再觉得奇怪了。例句如“难怪之何(难怪何、怪之不得)他今天这样高兴,原来儿子考上重点大学了”。三种词形按文言翻译是“对此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之”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之”“何”的语义均已虚化,词形中全部的表义功能由“难怪”承担去了。

“平班之辈”,指辈份相同的人,例句如“大家都是平班之辈,开几句玩笑有哪样不可以?”现代汉语对应词是“平辈”。“之”为文言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在这里,“之”具有表义功能,以嵌入双音节名词“班辈”的形式出现,提示了方言词形的仿古结构。

“忽而突之”,指突如其来的某种情况,现代汉语对应词是“忽然”或“突然”,例句如“他忽而突之改变了主意,弄得我十分为难”。“之” 为文言虚词,但语义已经虚化。

“一天之过”表示持续时间不长、一天就可完结(多用于否定式),例句如“不是一天之过哩,我们要作好长期吃苦的准备”。“之”文言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但语义也有虚化,不像俗语“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中的“之”表义功能那么明显。

“偏之然”,现代汉语对应词是副词“偏”或“偏偏,方言对应词有“偏生”,表示故意这样而不那样,例句如“教你别玩火,偏之然不听”。“之”“然”均属文言词类,分别为助词和指示代词,语义虚化隐去,恰恰反映了该词形文白演进中的清晰脉络。

屯堡姨妈话家常 李立洪 摄

第二组:倒于、于中、不犯于、何犯于(何犯之于)、好靠于。“于”为文言虚词(介词),用作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倒于”,多用来表示财产或遗产的归属,“于”可翻译为“在”,也即(财物)归在某人的名项上。例句如“老人死后,家产全部倒于那位养子”。

“于中”,现代汉语对应词为“其中”,“于”翻译为“在”,意思是“在其中”。例句如“不是于中人,不谈于中话”、“工地上共有五个人,于中两个是妇女”。

“不犯于”与“何犯于(何犯之于)”意思相近,现代汉语对应词是“犯不上”或“犯不着”。例句如“你不犯于称我哥,我又何必把你当弟”、“为这点小事,何犯于(何犯之于)大吵大闹?”但由于它们的构词语素不同,若按文言翻译,意思上则有不小差异:“不犯于”可翻译为“在对待某人、某事上感到不乐意”,“于”翻译为“在”;“何犯于”可翻译为“对于某人、某事有什么不乐意”“何犯之于”可翻译为“对于这种人、这种事有什么不乐意”,“何”为疑问代词,“之” 为指示代词,“于”翻译为“对于”。不难看出,“于”作为文言虚词,在这一方言词形中表义功能基本消失,只保留了语法功能。

“好靠于”,指对某一事物的依凭与寄托(多用于疑问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相当于“不依靠”或“不指望”),“于”可翻译为“对于”,但语义已经虚化。例句如“大缸油都打了,好靠于一颗芝麻”“牛身上都去了,好靠于一棵牛尾巴”?

屯堡人家办事吃饭 李立洪 摄

第三组:为其、不见其、权其、果不其然。

这组方言词形中,“其”为文言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他们”。从古代汉语角度分析,“为其”为介宾结构的合成词,意思是“因为(由于)他(它)而怎么样”。在方言里,“其”的意思完全虚化,只保留了“为”的实际含意,表示原因。例句如“为其一句话,挨了两耳光”“为其这本书,跑遍了所有的书店”。同理,在“不见其”“权其”“果不其然”中,“其”的意思也已虚化。

“不见其”,指看不出、不觉得(某人)有多么了不起或(某事物)有多么艰深,现代汉语对应词为“不见得”。例句如“他有那么厉害吗,不见其吧”“人人说这条路很难走,我倒觉得不见其”。曾有人将“其”字写作“奇”,取非同一般之意,笔者认为这是对方言词义的附会与谬解。事实上,“不见其”是一个省略式的说法,若补充完整,应该是“不见得他(它、他们)如何如何、怎么样怎么样”,“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只因语义虚化,它的文言词性被隐藏了起来,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形容词“奇”去替代。“权其”仍属省略式说法,补充完整就是“权且将他(它、他们)如何如何、怎么样怎么样”,“权”指权且,“其”为第三人称代词。例句如“买房子的事权其放一放,等把孩子供出大学再说”。“果不其然”意思相当于“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对应词为“果然”,例句如“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果不其然中午下了一场大雨”,“其”为第三人称代词。

包白帕子的屯堡妇女 李立洪 摄

第四组:恍兮惚兮、恍打惚兮。

方言词“恍兮惚兮”跟现代汉语“恍惚”意思对应,语出《老子》二十一章,原文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兮”为文言虚词(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多用于诗赋中,《楚辞》里使用最多,如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全诗每句必带一个“兮”字。方言中“兮”的感叹语气减弱,有时须另外加上一个现代汉语的叹词,才能表达出它的感叹语气,有时则转变为陈述语气。例句如“你不要恍兮惚兮的呢,这种病真的拖不得”“我恍兮惚兮听说他结婚了,还有了孩子”。“恍打惚兮”由“恍兮惚兮”演化而来,其口语化程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意思没有改变。

屯堡人过年练花灯 李立洪 摄

第五组:古而怪哉(怪哉)、不了哉、无奈其哉。

“哉”为古代汉语语气词,可表示感叹语气、反问语气和疑问语气。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如李斯《谏逐客书》:“客何负于秦哉?”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如刘禹锡《天论中》:“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这组方言词形里,“哉”均表感叹。

“古而怪哉”,对应词为“古怪”,“哉”语义虚化,感叹语气隐而不显。例句如“古而怪哉的,刚才还拿在手上的摇控器,转眼就不见了。”相形之下,“怪哉”的感叹语气明显得多,例句如“怪哉,那份文件咋会没有保存”?

“不了哉” “了不得”的意思。“哉”的感叹语气已被淹没,使用时须另外加上一个现代汉语的叹词,才能实现它的语法功能,例句如“不了哉喽,冷得挨不倒得很喽”。

“无奈其哉”,意思是对某人、某事无可奈何,“其”第三人称代词,“哉”叹词,两者的意思均已虚化,使用时通过另一个现代汉语的代词和叹词去帮助它们完成的表义,例句如“脚长在他身上,他死活不走我也拿他无奈其哉嘛”。这种语言结构看似叠床架屋,很不简洁,也正因为诸如此类“瑕疵”,才让我们捕捉到了屯堡方言与周边汉语方言相通共融时别具一格的契合方式——首先,屯堡人要保持自己语言的品性与特质不变,敝帚自珍似的,不愿将“其”呀、“哉”呀这类原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文言残余轻易抛弃,属于文化自信的本能反映;其次,他们又不得不面对交际现实的挑战,若不转换一种说法,唯恐妨碍语义表达。于是采取“兼容并包”,不求完美,仅以一般人都能听懂为目的,从而实现了局部疑难语体的嬗变。如同一个发育不良的畸形儿,就这样降生在屯堡方言的组构环境里,成其为独特岛方言形态。

无疑,屯堡方言跟明代“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入黔屯垦者的“故乡方言”发生了跨越时空的某些勾通与链接,六百年硝烟散尽,六百年“乡音”犹存,这里头包含太多历史况味,自有屯堡移民背井离乡之后的人文坚守,也体现了潜移默化之下,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内在感染力量。

· 作者简介

刘文仲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语言学会会员,著有《安顺方言土语精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