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木偶的故事》中来学“说”(张辉辉 王 伟 )| 教师随笔

 赛作文 2021-02-05

开栏语

 教师随笔 

大家一起来吧,把我们身边的教育故事写出来,写好它,既是我们教育历程的印记,也给同行们以启发,还让孩子们领略了老师们的好文采。

语文学习大家谈

从《小木偶的故事》中来学“说”

张辉辉   王 伟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一篇文章。在教学本课时,我们抓住了童话故事的人物语言特点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中跟“说”有关的文字特别多。在文章中有以下语句表现特别明显:

1.“放开!放开!”小红狐拼命挣扎。

2.“报告警官,他抢我的包!”小红狐撒谎一点儿也不脸红。

3.“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4.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5.“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6.“嘻嘻。装得一点也不像!你瞧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呲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7.“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

8.“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可怜巴巴地说

……

从以上几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在进行表达如何“说”时加上表示语言、动作和神态的一些词语,会使文本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上文中的“老板问小木偶”;“小红狐撒谎一点儿也不脸红”;“小木偶尖叫”;“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小兔子呲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小木偶可怜巴巴地说……

作为童话题材的文章,会说,就能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本课的教学会让孩子对“说”有更深的认识,会更好地“说”,如果孩子写童话,就会在表达上更胜一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教师可以把每一篇课文作为习作的范文,发现文中的精华并稍加指导,教给孩子习作的窍门,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怎样进行习作,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孩子会在语文的课堂上发现更多的精彩。

作者简介

张辉辉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固堤小学 

王 伟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固堤中学

读后感

张辉辉和王伟二位老师这篇教学札记,真是一个好东西,很有价值,令人欣喜。

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特别善于从课本中发现最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知识的、思想情感的,或者是方法论的。做一件事,要努力发掘它的附加值,这是最可贵的一种精神。特别是对于课本,“课本”也是“本”,是做“教育这个买卖”的“本钱”,要研究深,研究透,就可以做“一本万利”的“买卖”了。课本里可有不少好东西呢!

而对于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知识的传授、思想情感的启迪,已经不是大问题了,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方法论的传授。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诟病为“少慢差费”,其病根就在于没有教给学生一个正确有效地方法。所以,智慧的古人才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张辉辉和王伟二位老师的这篇文章,就是教给了学生一种关于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这是很有益的一种做法。语文,就应该这样教。

最后,我再给二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提炼一下,看看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不能概括成这么四种形式:

1.……”他笑嘻嘻地说,……

(附加成分在中间)

2.……”他笑嘻嘻地说。

(附加成分在后)

3. 他笑嘻嘻地说:……

(附加成分在前)

4. “……

(只有人物语言,什么附加成分也没有)

欢迎我们语文界的同仁们一块儿来看看,这样总结行不行。

也邀请大家一起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论的问题,记住,有好主意,先给我们呐!

(张国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