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与回归,银保业务联动,打造汽车金融下一个黄金时代

 新用户1376zvtQ 2021-02-05
近期,国内汽车圈一直不太平,部分自主品牌被质疑走上了破产的边缘。而造车新势力们所存在的短板也被进一步暴露出来。这也恰恰与我以前文章提出的观点所吻合,也就是国内汽车品牌会进一步向一线品牌集中。逐渐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如果不出预料的话,这一场整合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子弹还会在天空上再飞一会。但是谁的大腿粗已经显而易见,我们最好不要做睁眼瞎。
既然整个汽车生态圈不平静,那么依附在其中的汽车金融领域也绝不甘落后。先是P2P平台的纷纷下马,再到对金融科技公司的趋严限制,紧接着就是轰轰烈烈的针对“套路贷”、暴力催收的专项“扫黑除恶”行动。各大平台公司纷纷转型,认认真真的做起了助贷业务。这也与我前面文章中所提到的观点相吻合。也就是市场从长远看,仍将是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为主流的市场体系。各种形态经历过大浪淘沙的参与者,都会逐渐向这两条大粗腿靠拢,以他们为主,逐渐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
如果我们沿着这一个个事件,不难理出一些头绪,也不难看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聊聊这个话题,汽车金融会走向何方,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部分:追溯源头
判断任何事情的走势最好的方法都是追溯到源头,看看对整个生态造成最大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汽车金融圈乃至于整个金融圈的调整,与国家出台的严控金融风险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重合规、控风险”已经为后续发生的这些事情定了调,仔细复盘的话,发生的所有事情也就找到了源头。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后续该如何做也就自然清晰了。
不得不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发展大大提速,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不慌不忙,按部就班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步伐与频率。而所谓的“互联网+”也给很多的聪明人带来了新的机会。跨界,新金融,新零售成了各种论坛的主流,似乎不予这些关键词发生关系,就会处在瞬间被颠覆的危险之中。                              
我们不能否认或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益处,但我们也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互联网技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弊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存在,互联网也是如此。我想这些弊端就是部分聪明人用互联网的外衣来重新包装我们的产品,从而获得高额收益的现象。于是近几年来,“套路贷”呈现出了群魔乱舞的形态,不停地侵蚀着这个最该注重风险管理的市场。
近期在和朋友闲聊的时候突然聊到一个话题,很多已经出现的,或者已经消失的,那些进入汽车金融的圈的圈外人,似乎他们进场的目的压根就不是推动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而是赤裸裸的为了利益。这个话题细思极恐,但是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方向。
从国家对互联网创业的态度转变来看,规范、调整看来已经势在必行,设置有可能会走到推到重建的可能。新的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被谁使用就一定会带来善恶之分。拨乱反正一定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
如果我们这些这些论断成立,那么我们就会自然引申出第二个话题---拨乱反正。
第二部分:拨乱反正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一群人迷了路,出在了最危险的时刻。最好的方法一定不是群策群力,百花争鸣,而是把决定权交给最可信赖之人。确保采用失败成本最低的策略。
那么在汽车金融业务领域,目前最为信赖的是谁呢?我想大家也应该清楚,一定是银行、主流厂家系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租赁公司。所以在这个特殊的阶段,这些最为可靠的机构也就必须要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厂家系的金融机构再此文我们就不做更多的赘述,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们都应该是故事的主角。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讲一讲在目前的大生态下,银行可能会做出的动作。                                                                                                  
记得前一段时间,我专门写过一篇介绍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文章,对于这个巨无霸形态,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汽车金融界不会在轻易出现下一个平安银行汽车金融模式。但这并不妨碍银行重回汽车金融的主战场。
首先,汽车金融领域是所有银行心中的必争之地,而且由汽车金融业务衍生出来的产品,丰富而多彩,也是银行心知肚明的。金融科技的发展解决了原来银行人手不足,经验不足造成的无法深入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弊端。也就吸引了更多的银行准备入局。
其次,从大趋势来看,各个城商行回归自己本来该服务的区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可能性,那么也会导致各个城商行对于本辖区内汽车金融业务的重视。
这种形势下,于是我们看到了助贷模式,看到了租金贷模式的出现。银行作出了这些尝试,实际上是为了重回主战场做出的准备,但是主旋律仍然是控制风险,合法合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必然要通过搭结构的方式来实现,要设置好自己的安全垫。
那么正结构该如何搭,安全垫又该怎么铺,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我们今天的第三个话题---强强联手。
第三部分:强强联手
所谓搭结构也好,铺设安全垫也罢,说白了就是要做好担保措施,增加可靠地增信手段。
我们可以往回追溯一下,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在2000年左右,银行通过与经销商合作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采用的是客户提供担保人和经销商兜底的模式。发展到2003年,保险公司的履约险出现,成为了银行担保措施的首选,但同时也为后来发生的第一次违约大危机买下了伏笔。危机爆发后,银行基本退出了汽车金融的舞台。也就给了原本不受待见的汽车金融公司崛起的机会。
再往后,迫于市场的压力,主机厂开始走上前台,通过为银行提供回购担保的方式来为经销商开展的汽车金融业务增信。使得银行重新入局。接下来就进入了汽车金融的增长爆发期,主机厂、经销商结构并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也,于是银行+担保公司的模式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银行也就得以轰轰烈类的开展起了卡分期业务,其意图也是建立起自身的营销通道和担保结构。
再往后,融资租赁开始在江湖中获得更高的位置,逐步在改变江湖的格局,于是就出现了助贷模式和租金贷模式。                                                                          
看完这个追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银行在汽车金融的道路上始终在不断的尝试各种不同的结构组合。而随着汽车金融的火爆,或者说野蛮增长,也同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各种不规范行为、各种套路也就应运而生,甚至清收车辆都成为了一门相当赚钱的生意。于是,一个本来对从业素质和要求非常高的汽车金融市场,开始鱼龙混珠,开始出现了连融资租赁和以租代购是一回事都不懂的资深从业者。
从现状看,国家层面已经在市场整顿方面下了决心,不再会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所谓运动,而是要肃清市场的邪气,是汽车金融业务重回正轨。业务不能不做,关键是交给谁去做?银行想往后躲也是躲不掉的。
银保监的合并给我们为未来的业务结构提供了无限的瞎想,从合规、合法的角度来看,银行+保险公司履约险的模式是最符合风险可控原则的一种组合。也就是我提到的强强联手。下面就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种组合的可能性。
首先,银保监的合并必然会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紧密合作,对于产生的问题也更容易规避和解决,师出同门,利益一致,信任程度自然也就是最高等级的。
其次,银行放款,保险公司担保,本身就是最合规合法最为可靠的风险防护垫。
那么,问题来了,保险公司担保没问题,那么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怎么办?原来的模式是由合作的渠道负责代偿,但是同时也就把自己的脑袋爽到了别人的裤腰带上,如果渠道失去代偿能力和代偿意愿,对于保险公司来言,同样意味着一场灾难。
同时,保险公司是否具备汽车金融的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和专业的资管能力,起码从目前来看,我个人认为并不具备。而且成熟的、低风险的汽车金融业务往往也是不需要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险的。恰恰是比如二手车信贷、车抵贷、新能源汽车信贷、商用车信贷这些风险相对较高的业务才是保险公司履约保险的主战场。所以,保险公司应该具备相当强的汽车金融理解和资产管理能力后,才能担得起这个“强”字。
面对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引出我们今天最后一个话题---资管时代。
第四部分:资管时代
保险公司如果承接了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摆在前面的两座大山就必须想办法解决掉。保险公司在业务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也就决定了必须要做些什么,于是,大资管时代是不是要缓缓的拉开序幕了呢?
先看自身能力建设,不得不说,保险公司对于汽车金融领域还是相对陌生的,但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想做哪个行业的生意,就必然要去了解这个行业,认知这个行业,深度的参与到这个行业,才能让自己的风险最小化。                       
那么,引进专业的汽车金融团队就成为了首选。通过专业团队的引进,并与自身保险团队进行融合,只要假以时日,当队伍磨合成型,爆发的战斗力将是震撼的。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适度改变自己的运营环境,一个问题是一个团队解决不了的,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整个经营环境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该用汽车金融的操作思维来做汽车金融该做的事,这是至关重要的。历史经验也证明,无数牛逼的公司不是死在竞争对手刀下而是死在了自己内耗的斗争中。
有了专业的人貌似还不够,还要能做专业的事情。保险公司这个担保人要切实的通过自身的资管能力渠道、把客户管理起来。这就需要极强的资产管理能力了。自建资管团队,成本有点高。那就还是去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吧。这里先要申明一点,我所崇尚的、推崇的资产管理能力,绝不是野蛮催收和野蛮收车的能力。其实强调的是一种“大医治未病”的方法,风险管理前移,通过尽可能的减少前段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漏洞,以及为客户创造更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形成对于客户以及资产的一种管理能力,使得客商关系更融洽,车辆更加保值。在某种方面,我们是在经营资产,而客户在某种意义上,又何尝不是一种最为优质、同时也最为复杂的资产呢?盘活了,不仅保值,还能增值。盘不活,一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全都出现了。所以说,做事成功与否,更大因素是看做人。
于是,保险公司建立资产管理平台就变成了这种模式下最重要的一步棋。当然,任何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第一步需要整合的其实是贷后管理平台,强调的是客户找得着,车辆管得住。也就是说要具备电催和车辆控制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所有金融机构在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合规、合法、合理的使用有效手段进行贷后管理。而这其中相对容易的就是程序合法和身份合法。这也是要有流程、有规范、有标准的三有模式才可以。
客户找得着、车辆管得住实现以后,要干什么?当然是改善客群关系,提升服务附加价值了。这才是资产管理的核心。方法也说过,其实就是要逐渐将与客户的关系管理,提供生活场景综合解决方案为主的事情做精、做透,从而打造自己的生态闭环。具体方法在此不剧透,前面的文章都有提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读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就体现了互联网好的一面,善于搭建生态群,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通过发生更多的关系往来创造一个闭环环境,对大家产生黏性。这个事有人干成了,虽然不是在汽车金融领域,但是道理其实都一样。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大资管时代呼之欲出,一种崭新的客商生态环境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结语
从没想到,老穆会跨行。从汽车金融行业走到了保险行业。不过总算还是在做自己最为擅长的事情,还有机会打开另一扇窗户。目前只是才打开了一道缝,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行业,尊重它们的专业性。但与此同时,一种全体系的融合也正在慢慢地渗透到我们没有一个行业。这需要极强的专业性以及适应能力。但总之还好。成事与否最终的关键点依然会永恒不变的落在人的这个点上。
看任何事情都该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时代发展了,业务的模式就会发生变化。而对于金融业务,不变的恰恰是合规与风险控制。积极拥抱新事物、新方法,又能守住风险合规的底线。找到其中的平衡,才是成事的关键。汽车金融的发展与回归,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是可以组合在一起的,不是吗?看懂了,悟透了,在这个变革的大时代中,我们更多的参与者永远不要忘记那六个字:抱大腿,练内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