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师《六经论治之太阳篇》学习心得

 太行森林 2021-02-05

图片

仲景时代,寒疫流行,族人亡于伤寒者过半,故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成《伤寒论》。虽全书以六经论治,但太阳篇所占过半,可见其时太阳病地位之重。后随时代更迭,环境变迁,明清时代温病流行,伤寒法常获不佳。医者遂另求它途,温病学应运而生,并大成于清中后期,太阳治法又添一翼。

总述

殷师论太阳,不拘于伤寒或温病,先从太阳寒水本质入手,述清太阳寒水之本义:“地水絪缊升腾,渐高遇寒,聚气成云,阳热潜运,积雨成淋,复降大地”,以自然之象喻人体之机,寒水之意一目了然。古人为六经命名并非随意,而是有其内涵,只是后人无知难解其意。从上文可知,太阳病首与水相关,水气得热则蒸腾上升,渐高遇寒则凝露而下。若上升之机不畅,下降之道不通,则发为太阳水病。

太阳经行于人体背部,四肢外侧,若以动物爬姿类比,此些部位皆为卫外之所,故太阳与腠理肌表最是相干。《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六淫外邪首犯太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和,正气存内,营卫不协,邪必可干。故调营固卫补正祛邪是太阳治法之另一方向。

故水病、营卫不和即为太阳病两大特征。

治水

殷师论太阳水病治法分为行水化饮和宣透表湿。行水化饮方治偏里之水,宣透表湿方治偏外之水。行水化饮又分治疗偏上焦的麻石类、小青龙汤类以及治疗三焦水病的苓桂剂类。

麻石类方剂主要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越婢汤、厚朴麻黄汤等。此类方剂主治胸中水热互结之证,用麻黄开表散邪,石膏辛寒折热,再佐以它药治疗偏重之处。

小青龙汤类主治水寒互结之证,麻桂开表散寒,姜辛温阳化饮。

不论热饮还是寒饮,病位主在胸中,喘是一大主症,故杏仁必不可少,痰盛辅以厚朴、瓜蒌、陈皮、半夏等,咳厉佐以贝母、桔梗、紫菀、款冬花等。

苓桂剂类主治一身之水湿内停,以五苓散为例,方中茯苓渗利三焦水湿,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泽泻清热利尿。上开下通,三焦顺畅,则水利湿去。代表方剂还有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泽泻汤等。殷师用之加减治疗眩悸、耳鸣、囊肿、积水、淋证、呕吐、水肿等水邪蕴郁之病,屡试不爽。

宣透表湿类还是以麻黄为主开表透湿,加以利水化湿药。代表方剂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前两者专治表湿身疼,与麻石类相比,以薏苡仁、白术易石膏,加大祛湿力度。后者似与麻杏石甘汤相仿,但麻杏石甘汤中石膏重于清里热,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连轺赤小豆在于治表之湿热。殷师用上方加减治疗风湿外感、痹证初起、瘾疹急发、体疮顽癣等常获良效。

治营卫

治营卫殷师主要分为开表散邪开表驱毒调营固卫温经散寒

开表散邪类主要分以治风寒为主的麻桂剂、羌防剂,以治疗风热为主的银翘剂。

仲景治疗伤寒以麻桂开表散寒,甘草守营和中,效专力猛。代表方剂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后世医家顾虑麻桂太过峻猛,用羌活、荆芥、苏叶等易之,并佐以祛湿、疏风、扶正等药,发明败毒散、九味羌活汤、参苏饮等。尤其是九味羌活汤,六经同治,内外兼顾,攻守灵活,极受世人推崇。

至清中叶,江南医家人才辈出,受地缘影响,独创温病一派,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医道精髓,发明辛凉清解的银翘散。是方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豆豉凉温相配解表透邪,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甘草、牛蒡子清咽利喉。用药轻灵不伤阴,诚为温热外感之首选。

太阳主表,故瘾疹瘙痒类疾病亦属太阳病。痒为风邪特征之一,故最经典之治疗瘾疹瘙痒的方子便名消风散。史上有多个消风散,但以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的最为著名。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解表疏风,苍术、苦参燥湿止痒,石膏知母清热解毒,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凉血,木通引全身各处热毒从下而出,再以甘草调和诸药,内外兼顾,风、湿、热同解。

营卫失和,实为卫阳不固,表开失阖,营阴外泄,治疗当以固表养营为主。桂枝汤乃调营固卫第一方。桂枝通阳化气,芍药养营和血,姜枣草守中养胃。另可根据症状偏重,添加相关药物。如加入龙骨牡蛎潜阳敛阴,治疗心悸、失眠等卫阳浮越之证。加入栝楼、葛根生津活络,治疗颈背疼痛之筋脉不荣之证。加入黄芪补正固表,治疗自汗、水肿、麻木等气血亏虚之证。加入附子、乌头温里通络,治疗虚冷、麻痹、身疼等阳虚阴盛之证。

后世医家又针对虚人易感发明了著名的玉屏风散,仅三味药即可达到扶正御邪之效。方中白术重用为君,培土生金,黄芪扶正固表,防风搜风驱邪,三药相配攻防兼备。此药作为老弱易感之人的预防保健之品,效果颇好。

太阳少阴共为一体,阴阳表里相互照应,故太阳病极易伤及少阴。本证便是太阳标气盛本气弱累及少阴之证,特点为阴寒内侵,痹阻经络,治疗宜温经散寒为主。代表方剂乌头汤、桂芍知母汤,两方皆以麻黄开表通经散寒,芍药和里养血敛阴。但乌头汤重用乌头,取其走窜之性,力在关节经络之风寒痹痛。桂芍知母汤,桂芍为君,重在调和营卫,麻黄附子温经散寒,白术防风祛湿驱风,知母取其《本经》中“下水,去浮肿”之意,又可监制麻附之辛热。两方都旨在去关节经络之风寒,但前方力专对于关节疼痛更好,后方效广,风寒湿兼顾,对肿痛更佳。

此时正值隆冬,风寒感冒时有发生,若能及时以姜葱煎汤服用,辅以热水泡脚发汗,亦有麻黄汤之效。

寥寥两千字,不足以表现殷师授课之精髓,仅为个人理解后的提炼总结,真正的融会贯通还需在日后的实践中逐步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