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评论二】如何评价分析魏晋时期的颍川荀氏?

 寻荀文化 2021-02-05

作者:杨威(网络搜集,版权归作者所有)

1.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2.颍川为郡名,治所在阳翟。据说,上古时代,夏禹之国,便在此地。

至秦时,颍川已演变为国之大郡,辖17城,民百万口。其境继承申、韩遗风,好争讼分异,俗多朋党。汉时,颍川成为实际上的学术中心,名士大儒均来此地开馆授徒,私学极盛。

 东汉至魏晋的时代,颍川人士以其特有的方式燃烧了自己,并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颍川地处四战之地,祸乱频仍,世家大族自此纷纷出走,寻找出路。荀氏家族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一分为二,一支投靠曹操,有史可查的有荀彧、荀攸、荀悦等;另一支辅佐袁绍,只一人,乃荀彧之兄荀谌。

荀彧字文若,早年便跟随曹操,居中持重,机鉴识人,时人称为荀令君。

荀攸字公达,算无遗策,妙计百出,曹操对其赞赏有加,乃其谋主。

荀悦字仲豫,《后汉书》称其“才智经论,足为嘉史”,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荀谌字友若,袁绍手下重要谋主之一,辩才绝伦。

可以说,颍川荀氏最光芒四射的时代,当在汉魏之际。这段纷扰的岁月里之所以涌现一大批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固然有着其家传思学的渊源,而荀氏家族的坚持与信仰,由此也可见一斑。

说起颍川荀氏,荀彧自然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品行高洁,目光如炬,其弃袁奔曹之举,与孔明追随刘备,死而后已之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于诸葛亮的地方在于,荀彧的结局,是一出早就注定了的悲剧。当初平二年的秋风略过东郡的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曹操是一位旧人,是旧制的捍卫者。

而荀彧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只能代表一股崭新的力量,来推动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

因此,在最后的岁月里,荀彧陷入了无比痛苦的纠结与挣扎之中。

他的挣扎,也是颍川荀氏的挣扎。

4.建安十七年,荀彧身死,史书上给出的死因只有三个字,以忧薨。

第二年,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建魏国,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拥有冀州十郡之地。 

荀彧之死,扑朔迷离。后世对此众说纷纭,争议极大。民间论者皆以为荀彧身为汉臣,其心忠于汉室,故对曹操称公一事颇为不满,引起后者猜忌,被逼而死。

对此论,我不敢苟同。

兴元二年,荀彧建言曹操时,曾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

建安元年迎奉汉献帝时,荀彧还说: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甚至,荀彧还曾直言不讳道: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将汉献帝比作义帝,以刘邦为榜样进言,直言“争天下”之事,其隐含的潜台词,可见一斑。

也许,荀彧从来就没有留恋过汉帝国。从一开始,他就是以帮助曹操一统天下为己任。

可既然如此,荀彧又为什么要反对曹操称公呢?

很简单,因为荀彧出身于世家大族。他身后站着的,是整个荀氏家族的士族利益。他向往的不是恢复汉帝国的荣光,而是能够代表士族利益的门阀政权。

但,无论曹操的魏,还是刘备的蜀,孙权的吴,都是非士族的寒门法家政权。

而荀彧要到很久以后才知道,原来曹操与他,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

所以,荀彧很痛苦。

5.曹操是一位旧人。

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他住进袁绍的旧宅邸,决心恢复旧制,将天下分为九州。这个决定激起了荀彧的反对,他长篇累牍的上书劝说,表示天下未定,非议古制之时。

这是两人之间的第一次分歧。

最终,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可这并不代表他还是初平年间的那个东郡太守,他已经变了,变成了一个荀彧完全不认识的人。

他重用酷吏,发展屯田,打击豪强,若干年后,他还发布了《求贤令》,公开向士族门阀政治宣战。

也许直到此时,荀彧才会模模糊糊的明白,曹操所向往的,并非旧有的东汉帝国,而是一个比那更古远的时代;他也根本不想做士族门阀的代言人——事实上他恨透了他们。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许,那个没有士族的,君臣二元的古天下,才是曹操内心的乌托邦。

如果曹操读过《资本论》,或许他会明白士族门阀主导政治是历史的必然;他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便臣服于历史洪流,皈依了九品中正制;他更不会知道,直到几百年后科举制度登上舞台,士族的力量才彻底退居二线,并逐渐消失。

所以,曹操是逆势而为的英雄。他选择了回到过去,而荀彧,必须代表未来。

6.建安十七年,曹操率军南下伐吴,命令荀彧到樵县劳军。荀彧到达寿春染病,不久死去,死因不明。

荀彧的死在某种程度上震撼了时局。身在蜀地的刘备听闻此事,恨曰:老贼不死,祸乱不止!这句话自然有着敌对阵营的谴责意味,但其时朝中的反应,也可想而知。 

总之,荀彧燃烧了自己,而颍川荀氏,则陷入了沉思。

7.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同年,曹丕代汉自立,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三国时代来了。

曹丕选择了九品中正,北方的士人们迎来了如鱼得水的一天。颍川荀氏、陈氏、钟氏、弘农杨氏、河内司马氏等士族迅速崛起,占据政治舞台。相比东吴陆氏、顾氏、朱氏、张氏,以及蜀汉的张裕、彭羕、来敏、廖立,他们的日子实在好过太多了。

于是,陈家娶了荀家的女儿,荀家娶了司马家的千金,司马家则跑去与杜家、羊家结亲。北方的士族们通过联姻这种亘古不变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无他,唯利益相同尔。 

自荀彧、荀攸两位巨星陨落之后,颍川荀氏乏善可陈。曹魏时代,荀彧、荀谌、荀攸之子都有过仕官的记录。所谓士族政治,子子孙孙都能做官而已。

可如今的荀氏,早已不是那个靠着荀子家传著称于世的颍川大族。时代已经变了。有人向玄学靠拢,有人开始了仕途的攀登;有人仍然固执的保留着忠君爱国的底线,不过,也并不是人人都这么想。

谁知道呢。

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在于,纯士族门阀的政权,是不需要典农中郎将这样的官职的。农民要么向士族靠拢,做一名合格的佃户,要么耕种自家那点可怜的田地,只要你能保证自己的地不会在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中被夺走。

不过,抱团取暖的士族们,彼时还没有想过改朝换代那么遥远的事情。大家只想在曹魏这个半士族的国家里混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至于理想啊,信念啊,这些东西还是暂时抛在脑后吧。

可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变故。

8.魏嘉平元年,高平陵事变爆发。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及其党羽铲除了宗室势力,受牵连者多达五千余人。

从此,曹氏大权旁落,司马懿成了事实上的国家主人。 

曹氏?还是司马氏?这是一个问题。

9.事实上,纵观曹魏时期,能够真正对政治施加强烈影响的,也只有宗亲曹氏、姻亲夏侯氏、以及河内司马氏而已。

司马氏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与司马懿在朝中的崛起有关。陈群死后颍川陈氏式微,弘农杨氏自杨修、杨彪相继去世便元气大伤,而钟会成为政坛新星,还要在若干年以后。可以说,此时的司马家族一家独大,司马懿自然可以官运亨通,位高权重。

没办法,谁叫人家曾是“四友”之一,而且活的够久呢。

所以,司马懿屡次成为辅政大臣,完全是曹氏与世家大族司马氏的一种变相合作。这种合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保证了曹氏政权的平稳交接;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司马家族社会地位的无限提升。

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

更可怕的是,无论皇室还是宗室,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因此,待到曹叡去世,三朝元老的司马氏已经成为了一支足以抗衡宗室的政治力量。司马氏与曹氏的分道扬镳,目前只隔着一个曹爽的距离。

于是,高平陵事变来了。宗室倒台之迅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切都需要重新洗牌。但对士族来说,如何站队,是一个并不困难的问题。他们倒向了司马氏,其代表人物,包括陈氏之陈泰,钟氏之钟会,当然,还有颍川荀氏之荀勖、荀顗。

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司马师幕僚之一。西晋时进爵为公,官至司徒。

荀勖字公曾,荀氏族人,初为曹爽掾属,曹爽死后靠拢司马氏,其人善逢迎,为司马昭重要幕僚。

荀氏后人抛弃了曹魏,因此饱受后世诟病。没办法,荀彧、荀攸珠玉在前,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不过,在道德与利益之间,人们总是习惯于追逐利益。所谓用金钱考研人性,得到的必然是遗憾。

曹魏已经行将就木,继续守着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反,另一边冉冉升起的司马氏正在不停招手:过来吧,这里才有你想要的东西。

你会怎么做呢?

荀勖等人给出了答案:向过去挥手告别,走进新时代。想通了这一点,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他们把荀子抛到脑后,大踏步走向了曹氏皇族的对立面。他们会不断安慰自己,我们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

也许,只有在祭祀宗庙的时候,这些荀氏后人才会感到一丝愧疚。

也许吧,也许。

10.魏咸熙二年,曹奂禅位,半士族的曹魏灭亡。

同年,司马炎登基,建国号晋,改元泰始。

颍川荀氏平稳过渡到了新王朝,成为西晋开国功臣之一。

11.东晋之后,荀氏衰微。

12.公元581年,建国号隋,改元开皇。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登上历史舞台。从此,士族政治衰落,直至终结。 

更多访问

            荀氏八龙第一代代表人物  

        荀氏八龙第二代代表人物

    荀氏八龙第三代代表人物

荀氏八龙第四代代表人物

查询历届聚会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点最下方历届聚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