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注释(二十七)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2-05
《中庸》注释(二十七)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真实无妄到极致,才可以竭尽天地之性;能竭尽天地之性,则能竭尽人之性;能竭尽人之性,则能因物制宜而竭尽万物之性;能竭尽万物之性,则可以辅助天地之化生;可以辅助天地之化生,则其功可以与天地相参。

【注释】

[1] 总说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此明天性至诚,圣人之道也。”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言‘自诚明’之事,乃天道也。”

宋·黎立武《中庸分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乃尽性之事,中庸之极功。十章(‘唯天下至诚’句至‘故至诚如神’句)以下皆发此意,以明首章‘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盖《乾》‘九五’,大人位,天德之事也。”

清·李光地《中庸章段》:“天下至诚即圣人也,以性言之则曰至诚。承上章‘自诚明谓之性’而言也。性者,诚而已矣。诚无不至,故性无不尽,而性者天地所赋于我,与民物共之者也。举斯心而加诸彼,可使人皆得所焉,是所以尽人之性者在是也。推恩以同仁,可使物咸若焉,是所以尽物之性者在是也。体信以达顺,可使阴阳得其理而和也,是所以赞天地之化育者在是也。至于与天地合其德,则人极建而与天地并立而为三矣。然此数者,皆谓一诚之所周贯,若其所以措置经纬之实,则下章议礼制度考文之属是也。盖尽性尽道,虽非两事,而有体用之分。程子所谓有关雎麟趾之心,而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者,此也。”

[2]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以其至极诚信,与天地合,故能‘尽其性”。

宋·袁甫《蒙斋中庸讲义》(卷三):“‘诚’之上加一‘至’字,犹言‘至德’、‘至神’,所以极形容之妙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非曰以诚尽性之谓也。本有此性,则本有此诚,非自外来也。不杂人伪,顺乎天则,斯其为尽性而已矣。有毫髪之未纯,不足以言尽。有毫髪之未明,不足以言尽。所贵乎圣人者,全之尽之而无少亏欠者也。是性也,非独己有之,人皆有之,物皆有之,同此一诚也。”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三):涑水司马氏曰:“人皆有仁义礼智之性,惟圣人能以至诚充之,如能尽其性,然后修其道以教人,使人人皆尽仁义礼智之性。如此,则其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阴阳和,风雨时,鸟兽蕃滋,草木畅茂,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万物莫不遂其性,岂非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功德参于天地哉?《易》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之谓也。”海陵胡氏曰:“性者,五常之性。圣人得天之全性,众人则禀赋有厚薄。圣人尽己之性,以观人之性,然后施五常之教以教人,使仁者尽其所以为仁,义者尽其所以为义,至于礼、智、信皆然,则天下之人莫不尽其性。物,万物也。万物之性,虽异于人,然生育之道,爱子之心,至深至切,与人不殊。故圣人将尽物之性,设为制度,定为禁令,不使失其生育。如獭祭鱼,然后渔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交于万物有道,故物无不尽其性。物既尽性,则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之功。天地以化育为功,圣人以生成为德,可以辅相天地之宜,赞助天地之化育,其功与天地参美矣。”

[3]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卫湜《礼记集说》:建安游氏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太焉,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千万人之性,一己之性是也。故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万物之性,一人之性是也。故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同焉皆得者,各安其常,则尽人之性也。群然皆生者,各得其理,则尽物之性也。至于尽物之性,则和气充塞,故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夫如是,则天覆地载,教化各任其职,而成位乎其中矣。”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将天赋之理,全体具足,是为能尽其性。既能尽其性,由是推之人,即能设立政教,抑其过而引其不及,则能尽人之性。既能尽人之性,由是推之物,即能修立法制,因其宜而制其用,则能尽物之性。”

[4] 赞化育,参天地

卫湜《礼记集说》:河南程氏(颢)曰:“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赞者。参赞之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谓也,非谓赞助。只有一个诚,何助之有?”高要谭氏曰:“人者,天地所生。物亦天地所生。天地生之,圣人成之,天地化育之道,待圣人而后备。此则赞之义也。人之为号,本与天地并称,唯其在己者有所未尽,不能推之于人物,无补造化,故于天地不相似。圣人尽己之性,而进乎赞化育之功,则是上下与天地同流,此则参之义也。或曰:‘圣人在下,道不得行,尽己固可,亦安能尽人尽物,赞化育与天地参乎?’曰:‘圣人有德有位,其道行乎天下。圣人有德无位,其道明乎天下。功用皆同,无二事也。’”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夫人物皆天地所化育者也,但天地能与人物以性,不能使人物皆不失其性,则化育亦有不及之处。至诚既能裁成辅相,以尽人物之性而补助天地之所不及,岂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乎?然则天以化育行乎上,地以化育行乎下,至诚于其中赞之,是覆之者天,载之者地,位乎中而成覆载之功者至诚。至诚岂不与天地并立为三乎?此为尽性之全功,其体备如此。夫圣人以一身立天下之上,凡天地人物之理,无一非吾分内之事,必使三光明,四维奠,一民一物各得其所,然后此性方无亏歉。此古帝王所以终身犹病,兢兢业业而不敢一刻稍自宽其责也。”

【解读】

“为能尽其性”,“性”指圣人之性,即胡瑗所谓“五常之性”。宋儒对这段话的理解,大概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心一元”,“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朱熹云:“盖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其体即天地之体,其心即天地之心,以理而言,是岂有二物哉?故凡天下之事,虽若人之所为,而其所以为之者,莫非天地之所为也。又况圣人纯于义理而无人欲之私,则其所以代天而理物者,乃以天地之心而赞天地之化,尤不见其有彼此之间也。”张载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之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其二是圣人尽己之性以尽人物之性,参赞天地之化育。圣人竭尽己之全性以教人,使众人皆得尽仁义礼智之性。万物皆备于我,则万物之性,一人之性是也。故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游酢曰:“至于尽物之性,则和气充塞,故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夫如是,则天覆地载,教化各任其职,而成位乎其中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