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

 涧水长流8266 2021-02-06

简而言之,就是刘邦会做人。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起点极低的皇帝之一,他用七年的时间,从一介平民到坐拥天下,不仅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还击败了历史上少有的战神项羽,最终建立了强大的汉朝。

而刘邦本人,早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老粗,在其年逾四十之际,尚且身无寸功、手无万贯,整日里饮酒吹牛,说其是“无赖”都不为过。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把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不世出的人才聚拢在一起,并还能成功地驾驭,让这些人甘愿为刘邦鞍前马后、出生入死。

就连刘邦自己都承认,他谋略不如张良,统筹不如萧何,打仗更是不如韩信,既然如此,这些人又是为何愿为刘邦出死力呢?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刘邦虽然是个大老粗,但其敢于担当的品质让人安心,任人唯贤的德行让人宽心,会做人,是刘邦致胜的法宝。

如果说有这么一个老男人,年龄已经三十大几,接近四十,但毫无成就,并且未婚生子,还整日里游手好闲、喝酒吹牛,这样的一个人,你认为他日后还会有什么很大的成就吗?

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人完了,没救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余生只有四个字,混吃等死。

刘邦就是这么一个人。

刘邦是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其祖上根据记载,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刘邦的祖父,还曾任魏国的丰公。

不过到了刘邦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已经是平民之家,刘邦出生时,其父刘太公,只是一个土里刨食儿的老农民。

这样的家庭,如果想日子过得好点,那只能是辛勤劳作,但刘邦却偏偏不。

少年时读书,极不认真,年龄稍长后,又不喜欢下地劳动,气的刘太公大骂刘邦,不如他哥哥刘仲。

不仅如此,刘邦还经常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他曾经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便出走投奔,但在外混了几年后,一无所获,最终还是回到老家沛县。

机缘巧合下,刘邦当上了沛县的亭长,这个相当于当地派出所所长的职务,让刘邦如鱼得水,在此期间,结识了大批和他一样的“有识之士”。

但即便是当了个小官,还是穷得叮当响,以至于吕太公宴请当地名流时,无钱随礼,只得厚着脸皮去混吃混喝。

此时的刘邦,已经年近四十,却依然是毫无建树,一事无成,看着秦始皇的车队威风八面的过去,也只能羡慕的说道:“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若干年后,推翻秦朝,击败项羽,成为了一个大汉王朝的缔造者,这不仅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想不到,恐怕胆当年的刘邦自己也想不到。

“平庸”如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手下人才济济是分不开的,如萧何、韩信、张良等,这些人中,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当世不得多的的人才,刘邦自己都承认,在很多方面,他的能力,与下属相差甚远。

那么,刘邦又是如何驾驭这些比他厉害的人呢?

在某次刘邦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议上,刘老板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自己进行了剖析,也对自己做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

刘邦所表达的意思是,在谋划领域,他不如张良(子房),在后勤统筹方面,他也不如萧何,而在军事领域,更不如韩信。

刘邦对自己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十分的中肯,事实上,刘邦的个人能力,确实不如这些人,就拿军事领域来说,刘邦直接参与和指挥的战斗,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比如差点要了刘邦小命的白登之战。

刘邦虽然能力不如手下,但却能让这些人才甘心情愿的为其效力,你是军神也好,或者谋圣也罢,总之都乖乖地听刘老板的话,这就是刘邦最大优势。

此三者(指萧何、张良、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

“能用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的难,无论是哪朝哪代,但凡是人才,都有一定的脾气,如果想驾驭,就需要极为高明的手段。

刘邦的老对手项羽,手下不是没有人才,别的不说,就一个范增,可以说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但可惜的是,项羽却连范增都不能用,最终被迫自刎乌江。

而刘邦手下,人才可不仅一个,是好多个,但他却能很好地“用之”,能够驾驭得住,这恐怕就是最大的能力了。

如何驾驭人才?刘邦的致胜法宝就三个字,会做人。

“会做人”第一点,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你的想法很重要。

萧何在向刘邦举荐韩信时,刘邦对于韩信,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甚至隐隐有拒绝的意思,是在萧何的一再坚持下,刘邦才“勉强”同意。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两人的对话中,刘邦一直强调的,是你萧何十分的重要,至于韩信,无所谓。即便是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也一直在讲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是你萧何举荐的,我才会同意。

也就是说,刘邦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没有你萧何,说一千道一万,我也不会用韩信的。

刘邦不知道韩信是良将吗?他必须知道,想不想用?当然想。

但是,刘邦却隐藏了对韩信这个良将的渴望,反而不断地向萧何灌输,因为你萧何重要,我才同意重用你举荐的人。

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因为你在我眼中,非常重要。

“会做人”第二点,前后反差,营造被重视氛围

骊食其投奔刘邦时,刘邦叉腿歪坐,极其不礼貌,气得骊食其大骂,刘邦这才用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他。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骊食其是自荐于刘邦的,他可以说算是一个“投机者”,在投奔刘邦之前,也曾观察过数十个当时的将领,但最终选择了刘邦。

之所以选择刘邦,一来是听闻刘邦有雄才大略,二来呢,是听说刘邦傲慢无礼,这就让骊食其对刘邦十分的感兴趣。

在初见刘邦时,骊食其就见识到了刘邦的傲慢无礼。

叉着两条腿,两旁还有女仆给刘邦捏脚,坐没坐样,一脸的痞相,这就是骊食其第一次看到的刘邦。

不仅如此,在骊食其挑衅性地问刘邦问题后,刘邦一言不合,就对其破口大骂,称之为“竖儒”,活脱脱的就是无赖。

而这种形象和对话,是刘邦故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在骊食其撂了老底后,刘邦立马起身整理仪容,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他。

这个时候,骊食其有什么感觉?很有成就,认为是自己的一番话,让刘邦改掉了傲慢的毛病,心中那个满足啊。

实际上,这一切只不过是刘邦故意设计出来的,先是极不礼貌,然后开骂,最后经过说教,又表现出恭敬,这就会让如骊食其这样的文人有一种错觉,我很有本事嘛!

自我成就感强烈,感觉受到了重视,怎会不死心塌地?

“会做人”第三点,我能捧你,自然也能治你

驾驭人才,只依靠胡萝卜肯定是不行的,适当的时候,大棒也是非常有效果的,这会让厉害的手下,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

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以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急的是无以复加,多番辗转腾挪后,才勉强逃了出来,而此时的韩信和张耳,在拿下赵地后,却并没有前往荥阳救主。

此情此景,换做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勃然大怒,何况现在刘邦还正是需要救援的时候,但刘邦却上演了一出“只身夺兵权”的精彩戏码。

在韩信、张耳还以为刘邦仍在荥阳时,却不知刘邦已经来到大营之中,在他们呼呼大睡的时候,刘邦已经接管了他们的部队,并对首领进行了更换。

隐藏身份混入军营,先夺权再告知,等到你们反应过来时,已经是光杆司令了。

这样大胆的做法,也只有刘邦干得出来,不救我没关系,我能只身来到大营,拿走你们的部队,让你们马上失去根基!

尤其是刘邦来到大营后,诸将领马上自动听命于刘邦,并对刘邦到来的消息严密封锁,以至于韩信、张耳二人,是最后才知道刘邦已经到来的消息。

你韩信只不过是一个统帅,而我刘邦才是君主!

如此操作,就让韩信在心态上立马矮了一大截,自此之后,对于刘邦,韩信一直有着极深的阴影。

日后韩信犹犹豫豫的不敢反,也正是如此。

能捧你,自然也能治你,就是要让你知道,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当然,刘邦的驭人之术远不止此,能够在乱世中拉起大旗,让各路豪杰心甘情愿的跟着刘老板奔前程,刘邦自然是有许多过人之处,就连伟大领袖都曾经评价刘邦为“高明的政治家”,足以可见刘邦在驾驭人才这个方面,是有极为独到的技巧和能力的,也只有如刘邦这样的人,才能在群雄四起的秦朝末年,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