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史弹拨之三:隶变

 一滴水之二 2021-02-06
历史的沉淀:古玩、文物及艺品欣赏

  中国书法史上所说的“隶变”,一般是指发生在秦一统天下“书同文'的小篆出现后的隶书字体演变,从秦简到汉碑,时间跨越整个汉代,到东汉中后期基本完成了隶书的演化过程。其实,现代人眼中的隶书是经过二次“隶变”,一次是在汉代隶书的出现,另一次是在清代隶书的完成。

(汉《张迁碑》碑额)

(汉《石门颂》)

(汉《礼器碑》)

(汉《张迁碑》)

(汉《曹全碑》)

(汉《孔宙碑》)

(汉《熹平石经》)

  隶书作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从篆书到楷书的过渡,最早出现在秦代简牍之中,经过汉代近400年的推广和使用,到东汉末年已成熟定形,这在汉末蔡邕创立八分书体的《熹平石经》中已足以证明。东汉存留的摩崖碑刻作品有数百余件,飘逸如《石门颂》,雄健如《礼器碑》,朴拙如《张迁碑》,俊秀如《曹全碑》,风格各异,几乎是一碑一竒。然而隶书传至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楷书的出现,特别是唐代对楷书字形的规范完成,就再少有隶书作品出现。从隋唐到明代的一千余年间,只有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和宋代佚名作者的《宋山河堰落成记》等寥寥数篇作品现世,且多是字形肥厚甜艳,远不能与汉碑隶书同日而语。

(唐李隆基《纪泰山铭》)

(宋《宋山河堰落成记》)

  有清以来,朴学重起,加之康雍时大兴文字狱,文人因避祸多转入远离现实政治的儒学论证和历史考据之中,到乾嘉时形成了以文字训诂和历史考据为主的乾嘉学派,对清代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伴随着自明代以来大量的汉代碑刻出土,使清代学人把隶书重新作为书法研习对象,象阮元、郑簠诚等学者纷纷为碑学著书立说,延续一千多年的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碑学大兴,而隶书重新焕发出变革之春,造就了以金农、丁敬、黄易、高凤翰、邓石如、伊秉绶、郑板桥和桂馥等人为代表的清代隶书创作大家。在各自书写风格上,或是引篆入隶,或是金石高古,或是苍劲朴拙,使古老的隶书重换新生,成为清代书坛重镇,完成了隶书形体的第二次变革。

  清代的第二次“隶变”,大致上是站在两个基点上完成的。一是朴学,又称考据学,乾嘉以来最为兴盛,通过对大量出土的汉碑进行研究考证,为清代'隶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创新字体,汉隶时代的字数不多,成书于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收录汉字不足一万个,而到《康熙字典》的出现时,已收录汉学四万七千多个,所以清代人写隶书只凭临习汉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原有汉隶的基础上创新隶书字形。在这点上,清代学人因深研《说文解字》的小篆字形,熟知汉字结体的“六书'造字之法,所以在创新隶书字形时能广泛参照篆书和楷书的笔画结构和“六书'成因,在用笔和结体上引入篆体和楷体的书写方法,象金农、邓石如和吴昌硕等人的隶书作品,都不同程度的留下了篆隶相融的印迹,所谓“不究于篆,无由于隶'。这也就是清代隶书作品多高古之气的原因,为后世隶书学习和创作打开了一扇大门:书可变,无变无书。

冬闲临习清人隶书千字文:

历史的沉淀:古玩、文物及艺品欣赏
2.7万篇内容 21.4万人参与
更新于 5小时前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