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和太极理论的关系 太极拳和太极有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是一种外在的演练方式,背后有高深的太极作为理论支撑。所谓:文以载道,武以演道,文武之道,是为养生。故,不管哪一流派,哪一分支,都需要以太极作为理论体系,而太极在太极拳上的理论离不开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正文见附。 二,太极拳与练习者的年龄关系 老年人可以练习太极拳,并不是说太极拳是老年人的专属。老年人之所以练习太极拳,最注重的是健康和长命,长时间练习,毋庸置疑,必将带来这样的结果。而对于年轻人练习者,肯定追求的是功夫。故,不同年龄练习者,基于不同的诉求和身体特点,有不同的练习方法。年轻人势必要多发劲,多弹抖,小孩子练习太极拳多跳跃,多蹿蹦,老年人练习则多蓄劲,架子高。 三,太极拳的不同学拳方式 有几种学拳的方式,一,普及教育,或者是体育大学,或者是体校,或者是武校等,这也是人数最多的一种方式。以练习国家套路,比赛套路为主,老师肯定是国家承认的有段位的老师。二,公园会所,练习者年龄以老年人为主,练习目的以养生为主,根据老师的不同,有不同的套路,样式种类繁多,不好评说。三,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了解,逐渐认识到太极拳的内涵和真谛,于是拜师学艺,开始学习内在功法,太极拳确实有内功练习,如果多年练习还没有接触,甚至没有听说过的,肯定还在门外。 四,太极拳的练习方式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拜师是方式,学艺是目的,有的人拜师后反而懈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终将不会学到功夫。拜师后,更应该加强练习的时间和强度,师父也会根据徒弟的接受能力继续传授更高深的功法。所以,除了在师父面前练功,还要在私底下,生活中养成练拳的习惯,最终将太极融入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太极的意境。 五,太极拳与功夫的关系 终于说到了功夫,太极拳练好了,跟对了师父,长久练习,肯定会有功夫,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还会改变你的三观,能够将太极理论融入生活,对事情的理解和分析角度会有所不同,但是,太极的功夫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肯定是要上身的,就是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自己会两脚生根,稳如泰山,对方也会腾空而起,甚至是几米开外。注意,这不是表演和相互配合出来的。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想要学拳,欢迎联系。 师父太极拳辅导站位于地坛公园内斋宫门外空地 师父太极拳介绍 和师父在葫芦岛度假 附1: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附2,地坛太极拳简介(内含师父太极拳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