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永字八法

 赵文耕 2021-02-06

练习书法的朋友们都听说过永字八法吧,相信也有很多人都练过。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永字八法适合什么书体?永字八法产生于何时?永字八法出现之前人们怎么练习书法的?不练永字八法的话会影响学习书法吗?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首先,永字八法属于书法技法中重要的笔法练习,通过练习书写字,可以熟悉书法的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现在流行的永字八法属于楷书的笔法

何为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就是八个重要的笔画。如上图所示。具体理解如下。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伸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撇和捺类似“八”形,于是顺其意义,将左边称作掠,右边称作磔,而左掠右磔,可理解为分别相背的“八”字的含义。具体而言,左边称掠,是因从粗到细,结束时尚需有回顾之势,与掠字所含有的“拂过”之义相近;右边称磔,是因从细到粗,力量逐渐增加,类砍磔之态也。

这八个笔画在古书中有特殊的叫法,名称如上。

每个笔画,书写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要求,理解并实现这些要求,就要 不停地练习,这就是笔法。而这八个笔画的要求当中,每个都需要力度。这个力度是掌握笔法的要领,而这个力度的训练,需要每个书者理解其内涵。比如说点(侧),就像是巨石侧力,摇摇欲坠,如果书写时,心念如此,效果自现,这就是心法。建议大家再回去 看看黑体字部分。

关于永字八法的起源

考“永字八法”之起源,大致有三说:一曰张旭说,见于宋朱长文所编《墨池编》;二曰智永说,见于宋陈思所辑《书苑菁华》;三曰蔡邕、王羲之说,见于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不管是哪个说法,都对应的是楷书,而且这个概念似乎成熟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后世。

个人理解

本人理解永字八法和学习书法的关系,有三点感想,请各位指点。

第一:永字八法来源之一和王羲之有关。可能是后人的假托之词,这本也无可厚非。王羲之的“书圣”称号完全可以承受更多的辉煌。在心法上可以这样认为。就连德高望重的启功老人家也说这永字八法和王羲之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书画历史上,被认为书法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乃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兰亭序》的第一个字,那就是“永”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这个“永”字。王羲之之后,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文人们,都以学习王羲之的字为己任,当然,临摹兰亭集序也是重中之重,自然,练习永字的写法至关重要。永字八法本身就是对王羲之的一种纪念和向往。

卫夫人画像

第二:至于笔法,王羲之之前肯定也有啊。王羲之之前有卫夫人,有钟繇,有蔡邕。他们都怎么理解笔法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卫夫人的笔阵图吧。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有人说这是王羲之假托卫夫人之名写的,也有人说后人假托写的。至少我们能够看出来,笔阵图和永字八法的共通之处,就是心法。或者象法。如果干巴巴地说横怎么写,丨怎么写,一点不形象,如果说横如千里震云,点如高峰坠石,多形象啊,一下子就能够把我们带到那种场景之下,似乎能够穿破时空,立在境中,这时候,手握笔在纸上书写,肯定线条质量不一般啊。

至于钟繇和蔡邕,还有一个故事,钟繇看到蔡邕有一本关于论笔法的一本书,钟繇才知道为什么蔡邕书法那么好,原来是有真经的,于是想拿过来看看,结果人家就是不给,而且偏偏给了另外一个人——韦诞,这下可把钟繇气坏了,连续用板砖捶胸三日,吐血昏厥,后来曹操看他这么痴情,用神丹把他救活了,钟繇对那本真经还是念念不忘,等韦诞人死了,愣是把人家的坟墓掘了,才拿到那本笔法的真经。从这个故事也能看出来,书法不能一味埋头苦练,一定要有高人指点。甚至为了得到笔法精髓,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

所以,笔阵图和永字八法都是练习笔法的真经。确实需要书家好好琢磨,经常练习。

第三:永字八法要看重永的意思。除了要练习永字的笔画,还要理解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看永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

永,甲骨文写法1

永,甲骨文写法2

永,说文解字写法。

《说文解字》解释说,长也。象水坙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甲骨文字典》解释说,永,从彳,从人,像游泳的人,是泳的本字,又说,像河流水流之形,象征长长的河流,都有长且久的意思,所以练习书法贵在持之以恒,这也是书写永字八法的含义之一。相传王羲之练习永字练了19年,不是在强调练习永字八法,而是在强调王羲之的坚持,看字要看字后的真意。就算是普通人,如果能够坚持19年,再加上适当的老师指点,肯定也能出来。重耳也是流亡19年,坚持梦想,最终重现辉煌。都是坚持的结果。

所以,学习书法的朋友们,练不练永字八法无所谓,关键是你坚持了多久?

过两天就是清明了,话说清明节的来历和重耳和王羲之都有关系。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对永字八法的心得,请方家指正。

兰亭集序书法

附录1:永字八法的来源分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注:这里说的隶书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楷书,汉唐之间,字体变化,除小篆外,更流行八分和隶书,八分是我们今天说的隶书,当时说的隶书是今天的楷书)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欢迎大家学习书法

附录2:钟繇和蔡邕的那个故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 (yong )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 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 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 是蔡 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 拒绝。 钟繇为了表示诚意, 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 《笔 诀》。 韦诞死时, 把 《笔诀》 作陪葬品埋入墓中。 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 《笔 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 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 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 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想学习书法的朋友可以来这里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