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书法,礼之用和为贵】 说起礼,中国人都会有一点认识。 生活中,礼多人不怪。 圣人教自己的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朋友之间的相处,礼尚往来。 圣人看待礼的作用:礼之用和为贵, 今天,我们就从文字角度试着说说礼的来历。 【国学大师网站,礼的演变】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一字,礼的演变】 【甲骨文台历,礼的解释】 要想知道礼的含义, 一定要找到礼的最初写法, 还好,通过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出, 礼的一路演变,从甲骨文就有了。 而且,从礼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 礼的小篆之前的写法不从示。 从《甲骨文字典》中,我们发现甲骨文有不同写法。 且都不从示。 从甲骨文写法来看,礼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按甲骨文写法隶定,就是豊。 后来根据祭祀中不同的所指,产生了分化。 如果指的是祭品中的甜酒,就是醴。 如果指的是祭祀过程中的事,比如程序,时间,装束,乐舞等, 就是禮。简化后就是今天的礼。 实际上,今天的简化字礼还是很有来头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古文字诂林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礼,古文字诂林】 【礼,说文解字】 这两个字是礼的古文字写法, 即先秦时期的写法。 所以,今天简化字的礼是有依据的。 而且,简化的还很在理呢。 实际上,对于这种简化字, 还有一个更贴切的说法,就是传承字。 所以,不能一概说简化字阻断了传统文化。 从礼的甲骨文写法和解释中, 我们看到,礼这个字跟祭祀关系密切, 尤其从小篆开始又增加了示, 更加突出了和祭祀的联系。 我很清楚记得,每次参加的祭孔典礼的那种感受。 从精确到秒的时间管理,到祭祀的每一个细节, 还有主祭嘉宾讲话,再到服饰和乐舞, 置身于此,被那种庄严肃穆所包围, 不自觉地会关掉自己的手机, 甚至会关注到自己的呼吸, 当然不会有什么小动作, 也不会大声说话。 我想,这就是礼的最高境界吧。 生怕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会影响到典礼的进程。 如果在生活中,也能够如此在乎,关注对方, 约束自己的言行和动作, 这就是礼了吧。 今天的很多人,如果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祭祀仪式, 肯定会从内心层面感受到礼的内涵。 当然,这样的机会不多, 反而会有很多中仪式, 比如,开学啊,毕业啊,就职啊,甚至是婚礼啊等等, 如果能够在生活中适当带孩子体验这种仪式, 也会让孩子们感受到礼的含义的。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 不光是人们生活中很注重礼的应用, 比如一些短语中就是礼之用的体现: 礼尚往来,有礼有面,彬彬有礼,克己复礼等等。 经典中也收录和记录了各种礼的内容。 十三经中有三礼:礼记,周礼和仪礼。 三礼的传承形成于汉, 对于三礼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郑玄, 周礼:初为马融整理,而郑玄又师从马融。 周礼主要内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篇。 仪礼:记载了各方面的礼仪制度,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等等。 礼记:记录有关先秦礼仪论说的著作。所谓“记”,即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我们熟知的《大学》和《礼运大同》皆选自礼记。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一字,礼】 【王力,古汉语字典,礼】 【甲骨文台历,礼字的出处】 在甲骨文台历中,引用了几处礼的文献, 这里就想解释其中一个。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 天经地义,礼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而这一句被原文引入到《孝经》之中。 从孝经角度看来,最大的礼,莫过于孝。 孝经又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比孝大的是严父,比严父大的是配天。 配天又是祭祀了。 左传说的礼和孝经说的孝,原来如出一辙。 结果都指向了祭祀。 在《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所以,从国家层面讲,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兵戎。 如果说祭祀时对国家层面的, 那么礼仪就是对民层面的了。 而祭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神在了。 对于礼仪来说,则是发自内心的在乎和尊重。 即便是言行上做到了礼仪, 如果内心中没有真正生起在乎和尊重之情, 总会给人逢场作戏的感觉。 对于礼的理解,现做小结如下: 祭祀相关是为礼, 内外相应祭如在, 郑玄传承在三礼, 天经地义孝当先。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