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园主要害虫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 | 梨星毛虫

 栖霞资深果农 2021-02-06

梨星毛虫又称饺子虫,属鳞翅目斑蛾科,是梨树的主要食叶类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梨芽、花蕾和啃食叶片为害。该虫在我国各梨产区均有分布,除梨树外,还可以为害苹果、海棠、桃、杏、樱桃和沙果等果树。

田间症状

梨树的芽和花蕾受害,被钻蛀成孔洞,钻蛀处有黄褐色黏液溢出,后期被害芽、花蕾枯死变黑。叶片受害,幼虫吐丝将叶片包合成饺子形,在里面啃食叶肉,残留叶脉成网纹状,被害叶变黄、焦枯,直接影响梨树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花芽分化。

梨星毛虫为害造成的“饺子”形包叶

叶片受害严重症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mm左右,翅展20~30mm,全身灰黑色;雌蛾触角锯齿状,雄蛾触角短羽状;翅面有黑色绒毛,前翅半透明,翅脉清晰,颜色较深。卵扁椭圆形,长0.75mm左右,初产时白色,渐变淡黄色,孵化前呈暗褐色;卵成块,数粒至百余粒不等。初孵幼虫浅紫褐色;老龄幼虫乳白色,纺锤形,体长15~18mm,中胸、后胸和腹部第1~8节侧面各有1个圆形黑斑;各节背面有横列毛丛。蛹黑褐色,略呈纺锤形,体长12mm。茧白色,有内外2层。

梨星毛虫

幼虫

雌雄成虫交配

雌成虫

发生规律

梨星毛虫1年发生1~2代,以2~3龄幼虫结茧在枝干粗皮裂缝内及根颈部附近土壤中越冬,萌芽后开始出蛰为害。先钻蛀为害花芽、花蕾,展叶后包叶为害叶片。1头幼虫可转移包叶6~7片。在最后包叶内结薄茧化蛹,经10d左右羽化出成虫。成虫在叶背产卵,以中脉两侧较多,卵期8.5d左右。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周围啃食叶肉,稍大后分散为害,10~15d后开始转移、越冬。管理粗放果园危害较重。

防治适期

越冬幼虫一般在萌芽后开始出蛰为害,因此花芽露绿至花序分离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虫口基数高,发生严重的果园可在落花后再施1次药。

防治措施

消灭越冬虫源

早春刮除枝干粗皮、翘皮,将刮除组织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虫源。萌芽前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晶体50~70倍液,杀灭残余害虫。

人工捕杀

成虫盛发期,于清晨振树,捕杀落地成虫。虫情较轻的果园,人工摘除虫苞,集中销毁。

生长期喷药防治

花芽露绿至花序分离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期,一般果园喷1次药即可;特别严重果园,可在落花后再喷药1~2次。常用有效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2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240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00~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200~1500倍液等。

梨星毛虫防治技术图谱

声  明:

声  明:本文摘编自《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20年第10期“梨园梨星毛虫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闫文涛,张怀江,岳强,仇贵生,孙丽娜,王雅偲)。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和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中国果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