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锭你知道有哪些吗

 新用户99808155 2021-02-06

  白银作为称量货币的性质所决定的,收藏时一定要注意。但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的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锭,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清代银锭有叁拾两、肆拾两、壹佰两,甚至两佰两以上的大锭,都应该是假锭。

  明代银锭,除通过铭文表明来源、用途、重量及经手官员和银匠外,还通过锭面丝纹表现银锭成色,所以,大多数明代银锭都注重表面丝纹的表现。从历史上看,明代银锭的丝纹也是最清晰、最美观的。明人著述中还用金花、绿花、黑花等称谓对银锭成色作出区分。“细丝”,人们对纯度较高银锭的称谓(高纯度银锭的丝纹往往较细),后来就成为英文中对中国银锭的专门称谓——Sycee。

  清朝前后履历了快要300年的生长,跨越了几个世纪,不管是经济的生长照旧国力的郁勃水平都是到达了亘古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生长的壮盛时期。作为清代常见的硬通货之一,清代银元宝各人在平时的电视剧中照旧很经常见到的,而这些银元宝在履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现在已经成为珍藏市场的珍品。

  阳文银锭多数是在银锭未完全冷却尚呈朱红色时,且钢模打压上去的,因此,铭文字呈凸型,阳文字体工整美观,内容精练简洁,字与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等完全为一体,银锭背面和侧面无打压痕迹,但在收复中以常常发现一些老银锭的背面或侧面又有打压痕迹,这是因为:1、是在钢模打压时银锭已经冷却了,钢模只有用铁锤打才能把字打到银锭上面;2、是有些信誉好的银锭流到不同的地区后,经当地公估官员检验后没有重新铸造,而是打上当地的戳记,在当地流通,这类银锭的背面或侧面的打压痕迹更大,但被打压的底部或侧面,因银锭参与流通后,与整个银锭已显得很自然。制假者正是利用这种情况在普通锭中加字或改字,使之成为银锭珍品。鉴别这类假锭要看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是否一致,正面阳文字体是否一致,阳文字与周围的包浆是否一致,背或侧面被垫打后是否与整个银锭的磨损一致,打压的痕迹是否新打,新打的显雪白色,几年后仍与周围不一致,如果被垫打部分或整个银锭被涂上了黑色等颜色,极有可能是假锭。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2元左右,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755.2元。

  由于历代银锭都是用开放式模具制作,银水在缓慢倒入模具中之后,锭面就会形成这样的涟漪状的锭面波纹。有的波纹不明显,这跟银水倒入时的温度和工匠的制作习惯是分不开的。基本上每个朝代和地区追求的效果不一样,就会都一些细微的差别。当然,如果银锭成色低于八成,很难形成波纹。

  我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在汉代之前已经兴起,各朝各代对其造型并没有统一规定,只要保证质量和确定流通就可。隋唐以前称为“银饼”,宋金时期称为“银锭”,以铤为主,形态较宽厚,正面四角微翘;元代称为“元宝”,多无铭文,周缘翘起,中间内凹;明清两代白银(银锭)作为主要货币流通,形态各异多有不同。银锭的数量、品种很多,其用途部差不多是地方留存、上解省库和商业用银三种,而由于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是相吻合的,且银锭上的铭文篆刻的文字、银锭成色等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差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