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1290期】【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张炜和他的《你在高原》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张炜和他的《你在高原》
 
作者/郭进拴
 
 
2011年8月20日,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以最高票数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你在高原》全书共10部,39卷,450万字。张炜写了22年,笔者断断续续花了三个多月将此书读完。深深地被张炜的这部巨著所打动。为写这本行走之书,张炜执著地跋涉于现实和精神高原之间,追寻着那种诗意,那种精神指标,22年始终没有停歇。


好多评论家都称《你在高原》是一部“行走之书”,怎样理解“行走”呢?张炜是这样回答的:“说它是‘行走之书’起码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书里写了很多的、各式各样的在路上的人,像流浪汉、打工者、形形色色的人,有学术泰斗的走,有一般贫民的走,有知识分子、老翁和少年的走,有痴子的走,乞丐的走,流浪艺术家的走……各种各样的人都写到了。这是现实层面的。还有,就是作者的写作状态---作者也在不停地走,不停地跋涉。我去了国内外好多地方,南与北,东与西,尽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比对,做些思考,把视野尽量放大。特别是在半岛地区的山地平原,更是细细地走。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阅读、记录和写作。我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行走中完成的。”张炜为写这本行走之书,像学者又像记者,本想沿着主人公宁伽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抵达那个广大区域内的每一个城镇与村庄,要无一遗漏,后来因为一场难以预料的事故,他的实地勘察计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二。
张炜说:“书写完了以后,有一种极其空荡的、失落的感觉。因为我与书中的男男女女,所有的人一起生活了2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突然告别了他们,就会有一种不适感和恍惚感。我记得以前看过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作家,他在一部作品完成以后,正跟书中的人物一一告别,那个场景是他们在抱头痛哭。我非常理解这幅漫画。试想,我跟这一百多位人物的密切讨论、倾听、争辩、相处,已经长达二十多年,而今不得不结束了,分手了。而这之前我已经习惯了在他们中间、在那个世界里的生活,我与他们的关系许多时候比现实世界的关系还要紧密、贴近。”
每一个作家,哪怕要取得一点点成功,都需要经历现实中的顽强抵抗。张炜说,稍微不同的是,我22年写的是同一部书,要经受同一种反作用力,它在这方面几乎没什么变化。就是说,维护22年工作的同一个“气场”,同一个“场态”---小心翼翼地维护“你在高原”的精神境界、意境,维护“你在高原”所追寻的那种诗意,那种精神指标,一点都不能让它偏离,22年都要守住它,这个难度和写单一的作品还是不一样的。单一的作品,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半年就可以结束。而《你在高原》,需要二十多年。
结构-把阅读的自由留给读者
《你在高原》书中,主人公“我”(宁伽)和“妻子”(梅子)贯穿始终,参与故事的建构和情节的推动,故事推进从容有序。有过创作经验的人都明白,小说越长,结构越难把握,《你在高原》在这方面却非常出色。著名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掖平评价道,作为一部宏大的史诗建构,《你在高原》其实要完成的是对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精细勾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以宁伽、林渠、庄周、吕擎、凯平等人为代表的五十年代生人的心灵史。这代人“在世纪之交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之舟被搁浅在人性荒滩的时代氛围下的精神蜕变和人格突围,它所要廓清的是信仰的参天大树在现实荆棘之地寻求”在场“空间的艰难行进路径,以及崇高的人格道义被消费主义的欲望之流所边缘化的不幸境遇。
从艺术创作角度,张炜对《你在高原》有自己的表述:《你在高原》与其他系列多卷小说不太一样。系列小说每一部的故事一般要是独立的,它在同一个名字下面统帅了很多不同的、或稍有联系的单行本。但《你在高原》是同一批主人公、同一个大故事下的长卷,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要处理无数的细部问题,光是技术方面的环节,整合起来就要耗费很多心力。如果是系列小说,下面是互不相关的几个单元,那么写作和修改只需为这个单元负责,不存在单元和单元之间丝缕相连的复杂关系,更不要说韵致、意境等等的协调统一了。《你在高原》不追求宏大叙事,也不追求史诗式的写法。就像圣经所说:从窄的门进入。事实上它的10部39卷都是可以单独阅读的,采用的是现代结构方法,既可以从头读起,也可以从任意一部开始。读的顺序不一样,获得的感受便不一样。这样就把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读者。当然,如果按照作者给出的顺序从头到尾读下来也好。如果读了哪一部,不读其他,并不会有情节上的缺失感。这部作品在结构上是现代主义的,它这种特质不光体现在每一个单元内部,而且体现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卷与卷之间。这就要求作者在结构之前想得很细、很多,在写作之初做大量的、类似于数学运算那样的缜密思考---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即理性的东西太强,会削弱感性,压迫感性,而这又是长篇小说创作中最忌讳的事情。所以说这两者是矛盾的,这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全都要考虑到、处理好。
喜好-最看重的是其中的四部
笔者读完《你在高原》后,曾问张炜先生,这十部书,你最看重哪几部?张炜说:“《家族》、《海客谈瀛洲》、《人的杂志》、《无边的游荡》这四部,我最重视。”但我说,我还特别喜欢《忆阿雅》,当然还有《荒原纪事》。张炜说,每个人喜欢的肯定不一样。
在《荒原纪事》中,有一节叫《魂魄收集者》,写的是一个神医三先生,他能收集死人的魂与魄,三先生这个人物塑造得微妙传神。这让我想起《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这一节后来被收入《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并获得了人民文学奖。
《无边的游荡》充满了对人生、对环境的深切忧虑。比如说到城市,他写道:“这是一座没有重量、没有历史的城市。一座小城从史书上看是一回事,从眼前看又是一回事儿。它有古老的文化,经历过几场有名的战争,在一两百年前就是一座好城市了。可奇怪的是它后来不是变得越来越庄重,因年龄的增加而稍稍地增添一点儿尊严,相反倒是越来越稚嫩、单薄和轻浮。它要慌忙不迭地追赶潮流,要拆毁,要装扮,要拼上老命去模仿,最后把自己弄得不老不少,看一眼都牙碜。”这也让我想起了张炜在另一部长篇《九月寓言》中说的,“城市是一块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
大李子树-那是我童年的摇篮
张炜小时候,居住在一片树林中,见树远比见人多。时间长了也就培育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对大自然无比敏感,对树、小草、小花、野兔、刺猬、猫、狗等等,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感。在他的小说《你在高原》里,经常出现李子树的高大身影,可谓弥漫着李子树的独特气息。比如在《忆阿雅》卷中说:“那棵大李子树啊,那棵走到天边都无法忘怀的大树啊。我一想到它就想到了外祖母,它银色的、雾一样的花朵就像外祖母的满头白发。”又比如在《荒原纪事》中写的:“我一遍一遍遥望那棵巨大的李子树;它的银亮亮的花朵,喷云吐雾般的巨大树冠。它笼罩了我的童年,把我的整个人生都镀上了一层银色……”“……我甚至嗅到了太阳的气息。空气中充溢着一股药香味,这么熟悉。它是我童年时候多次攀援过的那棵大李子树的气味。宛若春天。它那一片银色的花朵铺天盖地。外祖母就在大李子树下洗衣服,我攀在密密的枝桠中间,往下望着她雪白的头发……”在《我的田园》中,则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大段地写到李子树:“我崇拜一棵树,像它那样,一生都要抓住一片泥土。”
张炜在谈到大李子树这个意象时说:“大李子树,在我老家屋后偏右一点,比房子大多了,我一生就没再见过这样大的树,蝴蝶、蜜蜂,围绕着大李子树飞来飞去,那时我跟我弟弟整天在那里玩,在树下,大李子树是我童年的摇篮,后来被伐了。那树桩比碾盘还大,树底下有口井,是砖砌的井,离李子树不远,可能水脉好,树就长得旺。那口井,供应整个矿区。大李子树,对我一生很重要,凭感觉,那是一种意象。”
大李子树是张炜的庇护之树、幸运之树、思念之树。大李子树在张炜心中永不凋零。
景物描写-每一棵野菜,我都见过
在《你在高原》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如野地宿营,山间行走,清晨寒露,落日辉煌,等等。张炜的描述,枝叶葳蕤,让人置身其间有想跟着奔跑的冲动。比如在《家族》中写的这样一段,就牵扯好多的植物:“……一片焦死的槐棵。连矮矮的小叶杨、紫穗槐棵子也在作最后挣扎。地上的隐子草、大画眉草和华北臭草、朝鲜碱蓬……偶尔看到一些远东羊茅还绿莹莹的。”而在《我的田园》中,提到能充饥的野菜小蓟、东方香蒲,还有金灿灿的矛叶荩草和求米草,白茅和狗尾草,香附和阿穆尔莎草等等,还有那么多的各色动物,都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抽象的一笔带过。
张炜说,有一位作家,看到他写了那么多植物,很惊讶,说查了书中的野菜名,没有查到,以为都是张炜编的。其实这位同行说错了,这都是实有其名啊,每一棵野菜,他都见过,知道其名字。
写作感悟-小说的虚构,从寻找语言开始
张炜说过一位贤哲的话,至今记得:“我每一次到人多的地方去,回来以后,都觉得自己大不如从前了。”这段话张炜多次提起,可能给张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我发现他一字不差地引用,并且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太到人多的地方去的人。
山东省话剧院排练《古船》朗诵剧,张炜推掉了许多社会活动,从头到尾看完了演出。看后他很高兴。他说,写《古船》的时候,还是稚嫩了些。优点是纯洁,青春,激情,有爆发力。当然,青春的东西,本身也深不见底,清澈,我现在已经写不出来了。
他对演员说,要把文学的东西突出出来。任何小细节,都不要犯概念化的毛病,语言和表演,要冲垮概念化,生活中也是这样吧?一定要冲破平均数和概念化。悲痛,有没有另一种表达?欢乐有没有另一种表达?把纯粹的东西突出出来,把永恒的东西突出出来,把非概念化的东西突出出来。在这方面,一定要倔强些,再倔强些。
他还谈到了写作的一个重要感悟:大多数人以为语言不能虚构,只有故事和人物可以虚构,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到了情节和人物才开始虚构,那已经有些晚了。必须早些动手,从语言开始。文字是一种记录符号,到了阅读者那里还要还原,还原成声音和意义。它只是默读的,是通过眼睛把符号还原成意思和形象,发酵并进入我们的理解和想象。叙述语言,甚至是人物的话,都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原样拓下的生活用语,文学性很差,其原因就是没有经过虚构。文学跟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文学不是比生活更集中更强烈,而是经过了心灵发酵之后的某种“异物”。粮食再压缩也成不了酒,只有发生了化学变化之后才能成为酒。这种化学变化,写作中主要是指“虚构”。这种极其复杂的虚构性,给文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晦涩性。有时一部作品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特别好读,发行量也很大,但仍然不是纯粹的文学写作,因为它只发生了物理变化,即把生活的粮食“集中”了、“强烈”了,并没有发酵为酒。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极其独特的个人表达,不能重复的那种表达,就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大众理解和接受,很难一下引起共鸣。它会有一种异相,产生出某种生疏感,这需要时间去消融和化解。所以它更有可能被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淘洗而变得熠熠闪光。于是我们会发现,那些极其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并非是一开始就热闹起来的。
张炜说:“从语言开始进入虚构是很困难的。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写作一般并没有尝试从语言的层面进入文学,而直接想从故事和人物进入。可惜文学只有一个门,那就是语言的门。离开了这个唯一的门,也就‘不得其门而入’了。所以作文学研究,包括阅读,跳过语言去掌握情节和思想,是不可能读懂作品的:无论围绕文学作品这座建筑转了多少圈,哪怕是两百圈,只要没有找到语言这个门,也就永远隔在了整个建筑的外面。”
打算-下一部准备写篇幅短一点的
张炜太累了,22年完成这么个大作品。下一步,他想写短一点的东西,精雕细刻的。短暂的休息之后,他还有好多创作计划等待着去完成。《家族》记述了曲府和宁家这两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其中还穿插了另一个大家族战家的兴衰史。宁家是山里的巨富,平原上的战家花园是另一大巨富。在宁家老老爷和战家老爷时代,人们拿两家巨富对比。等到了曲家老爷时代,“人们开始拿平原上的两个富豪对比,战家花园和曲府,哪一个更为显赫?”住在大山里依然名声显赫的宁家,因为宁珂,与曲家有了交结,这是历史的安排,也是偶然的必然:“宁珂安慰岳父,不是道路问题,是因为他们的道路如此相近;重要的是组织上的决定,是组织上让自己与曲府联系”。
《家族》是这样开头的:“我们家从古至今就爱交一些有趣的人,这些人今天看不仅是可爱,而且还可疑,大概是他们害了我们。”这个家,指的是宁家,小说从“小宁同志”到著名的03所工作开始,整个小说,以小宁同志在面对家庭背景、工作困境的纠结和对几个大家庭历史的回忆和审视中展开。小说探讨了多重关系:人与人:闵葵为老太太找来仙桃,老太太却因为儿子,要用捶布棒槌打死她;人与社会:宁周义利用宁珂谋害了曲予,殷弓利用宁珂抓捕了宁周义;人与历史:殷弓平息了那么多的残暴,却又不停地制造出新的残暴;曲綪说:“我们家以全部的热情、生命和鲜血投入的这份事业成功了胜利了;但我们却失败了。”
“大概是他们害了我们。”他们从宁家的一些“异人”开始:变戏法的,会武术的,算命的,还有下一手好棋的,无疼割鸡眼的,做丹丸的……“我们”指的是:身上缠满故事、住到山上的宁老爷;骑着那匹红色大马去了南方的宁吉;没有刻到碑上、也没有记到书上,反而经受了数不清的屈辱的宁珂;为真理而受报复和审讯的“小宁同志”;被暗杀的曲予;自尽的淑嫂;失踪的小慧子;被“征用”和被抄的百年老宅曲府大院……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并非全无原因:“殷弓认为,曲府是一个奇怪的、罪恶的存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深宅大院曾让他十分为难,不知该如何对待。让他为难的是,这里住了一位绅士,而且受到上级的明令保护。不过这个阴暗曲折的大宅既然存在了上百年或更长时间,那么里面必然隐藏了许多黑暗。那里有太多的安逸和奢华;还有,漂亮女人也太多了!殷弓私下里不止一次骂过粗话。让他最不能容忍的是,自己的战友竟然娶走了曲府的小姐。宁珂也来自另一个大家族,这些事情绝非偶然,这些人骨子里渴望混血。清算和焚烧的日子为期不远--这是规律、真理!”


小说中穿插着散文诗般唯美的景物描写。相信这是张炜自序里说的抵达每一个城镇和村庄后面对当时当景抒发的,这样的叙述营造出一个神奇迷幻的世界。
“儿子”在不断地打破历史,而“父亲”却在不断维护历史轨迹,相同血脉里背道而驰的道路选择,留下被诅咒的抉择。在宏大的历史车轮面前,个人和家族的力量是渺小的。
2、人性的卑劣超出预期的想象:读《忆阿雅》
《忆阿雅》是《你在高原》的第二单元,小说围绕“忆”这条主线展开,忆不堪回首的童年?忆脾气暴躁的父亲?忆那片辽阔的原野?忆慈祥的外祖母和坚强的母亲?忆那个素未谋面的干爹?忆像阿雅的柏慧?忆那个充满忠诚与背叛、牺牲与坚守的时代?忆那群总在不停流浪的朋友?还是忆那个叫阿雅的精灵?
《忆阿雅》从那个精灵一般的小动物阿雅开始讲述,阿雅是一种美丽、纯洁的动物,一旦选定主人,就会奉献终生,并历尽千辛万苦为主人寻找财富,无论主人怎么误解、驱赶、殴打,它都不离不弃,那只灵性的阿雅,被猎户卢叔抓住后,就陷入了来自人类的摧残折磨。人性的恶劣在卢叔身上暴露无疑,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卢叔骗取雄阿雅的信任,让雌兽生了小惠,然后去外面出售,或者将其阉割剥皮换钱:为了驯服阿雅,让它陷入饥饿。总之,卢叔利用小动物之间的亲情最终毁灭了这一动物的灵性。因此,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就发生了,为什么母阿雅不逃离?为什么雄阿雅饿死在笼子里不受嗟来之食?为什么这么灵性的动物任人宰割?说到底,阿雅是人类命运的原型与隐喻。从阿雅的童话开始,张炜慢慢地展开失败革命者的失败人生--作为父亲,他那给“我”的家庭带来无眼痛苦的失败人生,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在行走中慢慢体会了那暴躁的、粗糙的父亲。更为重要的是,“我”在行走中用拼板拼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立体的历史,并和历史达成了妥协--你能够忍受屈辱吗?如果回答“是”,那么你就得活下去:如果回答“不”,那就尽快结束自己算了。所有活着的人都是热情的:他没法不热情。小说展示了大李子树下这拔人怎样返城前前后后的故事。描写了“我”和梅子在山区的跋涉,使梅子真正触到底层,知晓“我”不断出行的隐秘激情,成为坚定而艰难的支持者,小说的末尾,那个神奇而又充满灵性的小动物,它嘴里含的那颗珍贵的种子,让读者想起人类的童年和劝后的重生。宁伽面对父亲的悲剧,却像有过承诺的那只小动物“阿雅”一样,虽九死其犹未悔,水不放弃。
我认为《忆阿雅》是我读的最好的书。该书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就是能用“我”的叙述穿越历史。张炜是难得的一个这么坚持的、执著的,甚至偏执的信仰狂,我觉得这个信仰狂不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是一个肯定,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表述。
3、生命的传奇充满让人伤痛的暖:读《我的田园》
每个人心里都有流浪的因子和对远方的期盼,在《我的田园》里,宁伽总在不断远离,不断寻找身体和心灵的家园。
《我的田园》讲的是宁伽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放弃了杂志社稳定的工作,离别了妻子幼儿,来到他儿时生活过的海边荒原,买下一片毫无生机的葡萄园,并且找来童年的伙伴拐子四哥、他的老婆响铃、那条叫斑虎的狗,又从当地招来姑娘鼓额和小伙肖明子,共同建造起一个生机勃勃的葡萄园,组成了一个和睦的新家园。在葡萄园里,虽然发生了一连串不如意的事情:宁伽受到当地各方势力的潜规则,鼓额被坏人太史奸污,象兰决绝离开武早,肖明子和园艺师罗玲越界的爱恋和分手,毛玉神秘的来历和诡异的存在,宁伽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肖潇炙热的爱恋……但是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都获得过各自的满足。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宁伽的大地情结和流浪天性让他再次选择了行走荒野,他依然生活在路上。
小说里诗意的语言让人惊叹:“一对对叶片相互眺塑,流露出顽皮的神色:它们下边就是肥大的葡萄串穗,沉甸甸饱胀胀,往下坠着,像乳房饱含了甘甜的汁水。”“罗玲的美貌和嘴巴,还有下巴,都能让人想起小时候见过的狐狸:漫长的翘翘的小脸。”
小说里饱满的人物形象闭眼可见,比如特立独行的象兰:“一种人会把感情深藏起来,俗话说那叫'闷头色',这种人憋急了会千出一大堆坏事来!”“闷头色”,大概就是现在的“闷骚”。
在《我的田园》里,妻子梅子和儿子小宁慢慢接纳了葡萄园,朋友们从当初的不理解变成支待,宁伽对园艺场子弟小学教师肖潇浓烈的爱得到妥善的解决;肖明子和鼓额以各自的方式获得真正的长大。跟前几个单元越往后读心里越慌乱沉重相比,感觉《我的田园》是一个暖调的故事。
4.七彩的人生充满悲怆的面孔:读《人的杂志》
《人的杂志》中,宁伽无意中得到一本秘籍,他醉心于研究和探寻自己远祖氏族莱夷人的历史和演变,为了离开能与他分享这份喜悦的红颜知己淳于黎丽和逃离喧闹浮躁腐败的城市,人到中年的他告别妻儿,回到自己的老家,将酿酒师武早、文化学人吕擎、画家阳子等朋友邀集一起经营出一个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成功创建了葡萄园,在得到镇长大胡子精和镇副书记刘宝的大力支持后,创办了酒厂,酿造出“味美思”酒,同时还接手了市里-家濒临停办的杂志,编印出一本叫《葡萄园纪事》的杂志。就当他们事业走上正轨的时候,葡萄园这受到市里酒厂厂长凌春利、市文化界主持工作的“宽脸”等人的盘剥、威胁,更因为主管建筑和文教的凌春利的同学闵副市长在一个什么材料上作了批示,葡萄园面临着因经济开发被夷为平地的危机以及陷入酒厂和刊物被查封的窘境,造成那位能用“最上等的白葡萄酒、麝香葡萄酒、中性白兰地、大茴香、苦橘皮、菊花、豆蔻、白术、肉桂、花椒根等药料”酿出“味美思”酒的天才酿酒师武早精神彻底失常,而宁伽也被关进拘留所整整十天,这一切磨难直到“一直像一块乌云、像一场瘟疫一样笼罩着葡萄园的闵副市长狼狈地调离了这个平原”后才得到圆满解决。
《人的杂志》里,除了宁伽偶然得到的那本用-枝火柴杆掀着看的国宝级“秘籍”,还有《驳夤夜书》这本“书中奇书”。《驳夤夜书》包含了论勤劳、不得入内、傻子算账、论崩溃、爱情研究、论娱乐、论明天、论浪货、论腐败、社会公平之我见、论嫉恨、论体育、爱猫者说这十二个角度偏颇、零碎诡谲、被大学和文化界高手尽情批驳过、让人忍俊不禁又爱恨交加的思路和观念。活在当下,何为当下?《驳夤夜书》即是当下。
《人的杂志》末尾,张炜用《缀章:前夜和后夜》呼应着开头,续写了宁伽的红颜知己淳于黎丽的去向,“什么是高原?”这个高原既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原,也是精神意义上的“高原”。张炜用英国诗人彭斯的一句诗“我的心啊,在高原!”来做了回答,他认为这是“心的高原”。永远都不能满足是人的天性,它注定了人类要不停地在精神上追求和想象,同时还要在现实中奋斗。
5.脸谱:读《海客谈瀛洲》
在《海客谈瀛洲》里,张炜用揉、勾、抹、破描画出一幅生、旦、净、丑的脸谱,这一张张生动鲜活的脸谱,有勇、毒、猛、利,无所不能的秦始皇;有满载上好五谷良种、普天下能工巧匠和描眉画眼、貌如天仙的美妙童子漂洋过海一去不返的先人徐福: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大人物“霍老”;有殷山遗址往北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富户“二秃驴”;有自身丰富经验、崇高地位的主编兼社长娄萌;有才华横溢、兴趣广泛、记忆力惊人的勒洋;有机灵的、诡计多端的,堪称天地间绝配的王如一夫妇;有被霍老威胁利诱占有并折磨得遍体鳞伤的王小雯;有吕南老、肖筠、耿尔直、路雨、狸子……这一张张脸谱浓墨重彩地隆重登场,就连加油站遇上的镇上一霸老尚、纪及父亲的城里老婆,无不让人印象深刻。当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剖析完,小说的叙述也进入尾声。
《海客谈瀛沪》讲述了“我”与古航海史青年专家纪及一起接受为霍老撰写传记的任务,因为在考察中,纪及发现了传主的许多瑕疵甚至污点,加上与传主长期霸占的山村少女的爱情,引起了权高位重的霍老深深的嫉恨,纪及结合研究秦王东巡等事件,发表了多年未能完成的古航海专著,结果引起了一场霍老暗中推助的疯狂围剿,于是长期聚集在霍老身边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场血泪交织的现代悲剧。《海客谈瀛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把推动小说命脉的纪及和我的故事、王如一的词条、东巡记、自传片段这四个并行文本进行了分解、糅合、穿插,直到抵达高潮的神来之笔:致海神书。
从著名的03所调到杂志社,“我”找到归宿了吗?也许,东部平原的山岭才是“我”心灵的家园?张炜在第五章第1节里给出了答案:一切都过去了,如今我心里更渴望的是这自由的空间,是时时泛起的浪漫一念:花掉整个下半生时间,像个行吟诗人那样走遍大地……
《你在高原》的十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虽然有同名人物在每个单元里作为主角出现,但是在每个单元里他们所展现的故事和人格非常不同。《你在高原》的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是-段时间、一年,也许是一辈子。读好书,是乐活的新方式,我对《你在高原》另外五个单元的阅读充满期待。正如张炜自己所说,《你在高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这里的“行走”不仅仅暗指成书的考察准备和行文书写的艰辛过程,而且还寓指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作家炽热的漫长的不停息的灵魂追寻之路。在将这部大书命名为“你在高原”时,张炜已把“你”和“高原”设置为一个理想化的存在,它们遥远而富有吸引力,令远离“高原”的“我”渴慕不已,生发出无限的向往之情。为建构行走的主题,小说特意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兼主人公“我”-宁伽,依靠其在大地上的无边游荡所相伴相依的个人反思和生命追忆,勾连起整部小说博大精深的精神脉相。其“行走”的动力源自作者对人类生存命运真诚逼视与诗性观照的大仁大爱、大悲大悯、大德大美之情怀,其行走的姿态不但意味着一种多变的生命轨迹,而且昭示出极为复杂鲜活的生命图景。


第一重意义上的“行走”形态是奔波,它与人物自身的生命轨迹密切相关。宁伽面临着价值失范的现实世界,怀着一颗焦渴的心,在高校、研究所、编辑部、葡萄园、营养学会等地开始人生的奔波。这个宁伽(也就是“我”),既是作者的化身,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宁伽的奔波其实是现实困境逼迫下的退守之旅,隐含着作家难以割舍的现实观照情怀;第二重意义的“行走”形态是游荡,它与生命个体向往自由的文化脉动密切关联。如果说第一重意义上的“奔走”暗示着生命个体被焦虑所催逼而被动逃奔,体现出一种社会批判或文化反思的立场的话,那么此处的“游荡”,则对应着生命个体与田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与自由,更是一种远离城市文明的文化坚守,显示出张炜对土地根性的执拗追索。张炜向来特别看重人对自然的亲近感,认为离开了自然,人就没有了生存之根,他主张将对土地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作为拷问人性的重要尺度。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取向实际蕴含着聪睿的生存智慧和个性化的精神操守;第三重意义的“行走”是漂泊,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在路上”的精神体验。作为一部宏大的史诗建构,《你在高原》其实要完成的是对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精细勾画,是以宁伽、林渠、庄周、吕擎等人为代表的五十年代生人,在世纪之交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之舟被搁浅在人性荒滩的时代氛围下的精神蜕变和人格突围,它所要廓清的是信仰的参天大树在现实荆棘之地寻求“在场”空间的艰难行进路径,以及崇高的人格道义被消费主义的欲望之流所边缘化的不幸境遇。宁伽这种不定于一点的精神位移体现出一代人心灵探寻的踪影,它不仅与广阔复杂的中国现实生活直接对话,而且与丰厚博远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体现出张炜具有精神深度的内倾性文本表达特征。
从艺术表现层面来看,小说的故事框架宏大而缜密,情节铺展既旁枝逸出纷繁复杂又遥相呼应九曲连环,众多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与心理描写从容有序地交织在叙事本文之中,文笔时而沉郁顿挫时而灵动俏跳,语言融华美与朴拙、大气与精巧、凝重与空灵为一体,敞开了汉语写作走向浩大、深邃、诗性、优美的无限可能性。


作者介绍:

  郭进拴,笔名智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智泉流韵》原创文学公众平台创始人,《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五十六部。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