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1293期】【特别推荐】高朝阳丨碑刻内外的家风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碑刻内外的家风
 
作者/高朝阳
 
 
我们一代一代都这样走过
写好自己
告慰先灵
昭示后来
这就是历史
家风
——题记

 
“家谱”是记载血缘间的宗支繁衍之迹、长幼亲疏之序;“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而自然形成的门风。前者是记录,有据可查;后者是潜移默化、自觉传承。
“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高庄村高氏族人顺势而为,联手编修《高氏族谱》。在查找世系的蛛丝马迹中,始迁祖高随墓碑、族谱碑、“王者郊祀”附记碑、五世祖高璣墓表碑等碑刻相继重建天光,不仅厘清了高庄村高氏族人的宗支繁衍脉络,还从碑刻上的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历代祖先所倡导的家风和家教。
一、修谱祭祖事亲至孝
至孝,即极尽孝道。《礼记·祭义》有“至孝近乎王”之说;《北齐书·元孝友传》言:“崇壮丘陇,盛饰祭仪,邻里相荣,称为至孝。
孝是历史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风传承中永恒的核心价值,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其内容宽泛、具体。从发掘到的祖碑碑刻研判,高氏先族之至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修谱。家谱是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修谱是后人行孝的神圣使命。
高氏祖先一向很重视编修家谱,特别是将族谱刻到石碑之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地印记。从目前发现的碑刻推断,高随一脉自明末在河山之阳占籍定居后,曾进行过三次大的修谱活动。
第一次修谱,皇清乾隆二年(1737年)。二世祖玉春、玉夏弟
兄二人率其父的孙子、曾孙、玄孙、来孙等五代家人为大明始迁祖高
随立碑,参与者仅男丁就有58人,含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六世祖,世系清晰,脉络分明,为后人奠定了高庄高氏族人的源头和繁衍宗支,可视为第一次修谱。
第二次修谱,嘉庆七年(1802)年。“王者郊祀”家谱附记碑记载,每岁清明共同祭祀后,有族人感叹“五世服尽,愈疎愈远”,就“公议修谱,俾后世明以考,而又购贞碣三,追琢磨礲为谱。”也就是说,为避免家族五辈之后遇到丧事,不穿孝服,而造成亲人之间厘不清辈分、长幼,使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就商议,买三通石碑,将家谱刻到石碑之上,以备后世随时查考。花费从哪里来?“盖皆茔地历年所積”,修谱活动所需资金由历年坟茔积蓄支出。说明在历史上高氏坟茔曾经有专人负责,有约定俗成的家规礼仪。
第三次,道光三年。根据发现的碑谱跋文记载:“右为高氏族谱嘉庆七年大宗密(倡)(议)其事嶟父经营序次迄今二十余年矣阅世生人阅人成事嶟与密子香林聚族谋之撤旧换新添世续人敢云述之之(谓)贤但欲承先启后耳七世孙嶟薰沐敬誌龍飞道三年岁次癸(未)十月初一日立”
以此不难看出,嘉庆七年修谱完工后,大宗密就提议,让嶟父接管经营序次,“迄今”到了道光三年(1823年),已经历经“二十余年”。由于“阅世生人,阅人成世”,族谱需要撤旧换新、添世续人了。当时,七世祖高嶟正值壮年,已有生员(秀才)的功名,有感于家族人丁兴旺,就与高密之子高香林等族人商定,“撤旧换新,添世续人”。意见统一后,高嶟将父亲苦心经营20多年的世系资料拿出来,又不辞辛苦,走家串户,逐一核对无误后,交工匠雕刻,勒石铭记

编修家谱,历来有之。可能是笔者才疏学浅之故,过去听说过皇亲贵族修家谱有用甲骨文、青铜器、绢布等材质的,而作为普通百姓之家,所见的家谱都是宣纸线装或近年来新修订的精装,而利用石碑将家谱雕刻成碑谱,还是第一次看到。当老祖碑被一个个请出,深切感到,我们的老祖先为“俾后世明以考”,从始祖碑到家谱碑、从墓表到附记碑、从乾隆二年到嘉庆七年,以致到道光三年,均将一代代先祖世系刻在石碑之上,而万古不灭,不能不说是深谋远虑,有先见之明,也为我们这次盛世修谱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祭祖。祭祖即敬拜祖先,既是后人饮水思源、对先祖的感恩与缅怀,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孝道和传统习俗。“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有一段名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在我们家乡,每年的农历春节、清明节和“十月一(寒衣节)”,都要虔诚地举行祭拜活动。高庄高氏族人在近些年修谱活动中出土的嘉庆七年(1802年)家谱附记碑,虽残存碑文仅有200余字,但碑文开头就是“王者郊祀”,说明了祖先对祭祖的高度重视;接着“每岁清明,合族会食,联同姓之懽”。意思是,每年一到清明节,族人都要集中开展祭拜活动,以“眷念祖德如天之浩荡”;在祭祀后,还要“合族会食”,一起聚餐,缅怀祖德,畅叙亲情,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合族会食”这个词,在附记碑挖掘出来前,平顶山高姓宗亲曾组队到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高大洼、六斗冲等高姓族人积聚比较集中的地方考察,发现他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二都要齐聚晏岗村高氏宗祠祭祖,然后合族会食;在汝州市温泉镇高水泉村、西唐村、东唐村、程庄村等地走访,也听到他们每年农历正月十八,高姓族人都要在高水泉村祖墓墓园集中祭祖后,采取AA制办法,“合族会食”。当时,还以为是个创举,有利于继承先人遗志,增进族人团结,凝集正向能量。附记碑发现后,才知道这种祭祀方式,早在200多年前,高庄高氏族人就一直传承延续着,由于后来国家的战乱不止,才被停顿下来。


事亲。《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经》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侍奉父母双亲是至孝的最基本要求。五世祖高璣墓表载,高璣“事父母匪徒供甘脆,必欲得其懽"。”匪“与”非“通假,“匪徒”意为“不只”。先生侍奉父母,不仅使二老吃饱穿暖,而是要他们身心愉悦,快乐高兴。”尝一日酩酊,被遣,遂守戒终身无()“,曾经有一天喝醉,先生被父母训诫,就牢记终生,永不再犯。在父母面前,言听计从,知错就改,使父母感觉到孩子孝顺,生活有希望、有尊严。
二、重农崇文耕读传家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从发现的祖碑分析,高庄高氏始迁祖不是来自皇室,不是来自将相,也不是来自书香门第,而是随公携夫人带两个孩子在河山之阳占籍为家,耕田为业。在无依无靠情况下,只有守住面前属于自己的土地,勤奋耕耘,艰苦奋斗,才能赖以生存,薪火相传。五世祖高璣墓表载,五世祖“年三十一,遭父丧。
悯家业之薄,弃学务耕种,精通百家技艺,拓地五百亩,构广厦四十余间。”先生31岁时父亲病故,怜悯家业微薄,便放弃学业,耕地种田。由于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百家工匠,样样精通,经过半世辛勤,开垦置买土地五百亩,建筑房舍四十间,成为一方领主。由此可见,高姓勤农事、重稼穑的家风由来已久。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文化更是一个家族健康繁衍之精髓。始迁祖随公占籍河山之阳后,除“勤农事、重稼穑”外,还十分重视子孙文化教育,且成效斐然,从始迁祖碑雕刻的奉祀子孙的名字就能感触到先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墓碑上二世到六世共60人,从立碑人奉祀男玉春、玉夏,到孙子辈義志、崇志、尚志、养志、起志、立志6人,从曾孙明奉、德、士、礼、臣、魁、道、铎、信、忠、生、哲、经、法、新、善16人到玄孙瑄、環、玺、珅、瑜、珍、琳、璣、?、玟、珏、瑺、珮、琅、珞?、珘、?、玬、琏、瑗、?、珣、瑶、璋、琇、?、琰27人,及来孙棠、桢、?、棖、柄、樸、桂、彬、相等9人,名字无不起得祥和大气,章法考究,崇尚与寄托尽在其中。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说:“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五世祖墓表碑有这样一个例子:“为次子步云援例入成均,延师课诸孙诵读,以图上进,悉以委之,而时加董戒。峰、嶟昆仲之所以得列膠庠者,先生之功居多”。翻译是,五世祖十分重视子孙的学业,先送次子步云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又聘请名师教导诸孙诵读诗文,以求上进。并且全权委托,严加管教。而自己不时监督训诫。峰、嶟两兄弟之所以考入县学,先生的功劳居多。
轻轻抚去黏合在碑谱上的泥土,从始祖到十世一个个祖先手握锄头,裹挟着书香,向我们走来。在家族一贯崇文尚学的氛围熏陶下,随公家族在有谱系记载的前二百年,四、五、六、七世曾出现一个学就高峰。涌现出六世天增、步雲、青雲与七世祖崚四位监生;四世祖明道、七世祖峯与嶟三位生员;五世祖瑄、環、玑,六世祖溥雲四位耆儒;还有六世祖會雲作为耆民入谱。
三、守望相助为而不恃
研读祖碑还发现,我们的祖先至亲至善,热爱和平,守望相助,为而不恃。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至亲至近。宗族间,虽有亲疏贫富之别,然而其始,同出于随公一人之身。团结友爱、守望相助、不分彼此,本应是自自然然的血缘关系。墓表碑对五世祖有这样的记录:“同胞推爱一本。为族弟璋、族侄五云并二族甥宋成室,俱不惜数十金。其余恤姻娅里邻,不可枚举。”“一本”即同一根本,一本之亲。先生把对亲生兄弟的爱心推及到所有家族成员,以及亲戚邻居。当族弟高璋、族侄高五云、二门宋姓外甥成家时,不惜拿出数十金资助。另外像抚恤照顾亲戚邻居的事例,更是举不枚举,不可胜数。
如果说以上记叙的是五世祖为人的话,而“王者郊祀”附记碑记载的“而或踰闲荡捡,游惰无赖,甚至以九……可勿抑之,可勿懔之,可勿惕之”涵盖的却是整个家族。族人对于小偷无赖、游手好闲者,也不压制、吝啬,或高度警惕,则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亲如一家。
咦嘘唏,我们的先祖从农耕、习儒学,胸襟居然这么开阔,正如老子《道德经》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乃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大智慧也。
人一有所作为,就往往架不住表扬,甚至有功名利禄悄然临之则忘乎所以。对此,先祖依然能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墓表碑载,由于五世祖的海纳百川,“故人称长者。先是社长谒堂尊。无绅民,皆长揖,后以辱下拜,故辞……先生以旷达之度,富才学而不获。致身通显,宏敷厥猷,报效我国家;以田间老,发潜德之幽光。

“现在白话就是,先生德高望重,人们往往以长者相称。先有社长拜谒县令(盛赞其德,再有乡民向县令请功),不论乡绅还是百姓,都行长揖大礼,尔后跪地下拜。先生借故推辞(不仕)……以旷达的气度、富有真才实学的本事,却不愿获得功名、出仕做官,而乐意整日在田间劳作,一直到老,散发出有道德而不向外炫耀的光芒。高庄高氏族人有这样的先祖树楷模、风范,“守望相助,为而不恃”,自然成为一种绵延不息的家风世代相袭。
十二世高保志1961年叶县高中毕业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学校特招入伍,曾参加过保卫沿海、援越抗美、援老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转业留重庆发展。当他听说最近家里正在编修家谱时,特意致信:“1949年前咱们村只有高、贾、蔡三姓。高姓人多,是个大姓,贾姓人少,蔡姓只一家(租华恩家地种),土改时搬回任庄了。高家虽是大姓,但不称霸欺人。在我的记忆里,村里彼此和睦相处,从没有发生过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邻为壑、相互打架斗欧之事。现在有多少姓氏我就不晓得了。修高姓族谱,要告诫我们高家所有人,珍惜团结友爱。要谦恭谨慎,彼此和睦相处,关心和珍爱身边的每一位人。切切牢记:有利时不要不让人,有理时不要不饶人,有能耐时不要吵笑人,不顺心时不要怨天忧人。人太精明了要遭人厌,太挑剔了会遭人嫌,太傲慢时会遭人弃。相处不要斤斤计较,要做中肯诚实守信的人……”
言之谆谆,意之切切,与先祖碑刻家教一脉相承,承前启后。
四、扶贫济困乐善好施
“扶贫济困,行善积德”,自小就常听到老一辈儿与庄邻们口口相传。“不作恶,多行善”,自随公始就根植在高姓族人的血脉之中。
对于借钱不还、乞丐小偷,地痞无赖怎么办?五世祖墓表碑对此有这样一段叙述,“借人钱财,无讨者;乞丐奔投,辄为留养,食客日无数。每顾而乐之,盖其天然也。……以家殷实,为众所举,同国学祁,管一里社谷。春借秋还,数十年。其贫,未能完者,则代为赔之。”什么意思?先生借给别人钱物,从不上门讨要;乞丐奔投,皆为留养,施舍粥饭,乐此不疲,天天都有食客临门每当看到这些,高璣不但不烦、不撵,还顿生无限喜悦。他管理一里(110户)的行政事务,具体负责催收税粮。对于家贫无粮,青黄不接者,春借秋还。到秋天仍然不能完成税收任务的,就代为赔之。而这种气度,绝不是作秀做样,也不是无奈之举,乃“盖其天然也。”
续修家谱,四处寻觅蛛丝马迹。2018年秋,笔者在河山山顶发现嘉庆三十八年(1773年)创建魁星楼的碑刻。五世祖高璣时年53岁,慷慨解囊,捐资助力。
嘉庆七年(1802年),长门六世高天赐为叶县境内沙河北岸的张村重修龙王庙捐款行善。
石碑家谱刻好九年后,到了道光十二年(1832年),距此东五里的贾堂村,有寺院南海观音堂,准备重修广生殿等庙宇,高嶟又闻讯而至,携族孙高澤,慷慨捐款,至今碑记犹新。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世祖高峰之子高林桂协同族弟高园林为重修河山大佛殿等捐款。此碑现仍然矗立于河山大佛殿院内。
2019年夏天,笔者在黄柏山衍庆庵门口一通字迹模糊的石碑上,又看到八世高大运(迁往牛庄居住)的捐款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世高湛率领儿子高江、孙子高亮共同为重修河山玉皇殿捐款,三代同捐,难得可贵。更巧的是,一百年后,1993年,高亮之子高顺昌夫妇一起为重建的河山玉皇殿捐款捐物,出工出力。功德榜上一向克勤克俭的高顺昌则名列高庄村第一名,其夫人(岳飞二十八世孙)岳敏捐款三百元,在那个时期,无疑于是倾其所囊。现在,这两通功德碑并排矗立在玉皇殿后面。
2003年和2018年村上修路募捐及其它募捐不再赘述。
事实上,族人祖祖辈辈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碑文记载十分有限,世世代代大量的都是如水一般的自觉、自然地行动。在编修家谱活动中,采集到这样两条信息,一条是一位编委提到他祖母,解放前在灾荒之年,一位族人悄悄去她家红薯窖偷了一篮红薯,被逮了个正着,当族人要当“小偷”治罪时,祖母却由此派人到村上各家各户了解实情,遇到过不去的,就将红薯直接送到家里,以解燃眉之急;村上有一位无儿无女的老太太,双目失明,祖母每天分派儿女给老太太送饭、洗换衣服,直至终老送走。还有一位族人,说起他老父亲,在民国四十一年年馑,村上一位外族的家里要饿死人的时候,他把自家仅有的一提兜麸子送过去救活了全家;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在最困难时期,父亲给生产队拉粮食回来路上,遇到一将饿死的乞丐,父亲赶快捧给他一捧玉米,使之转危为安。为此,他一向安分守己的父亲,回来还挨了批斗。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面对近四百年来碑刻内外所自然洋溢的高氏家风,笔者作为十三世,甚感欣慰,特整理出来,敬献族人与社会分享。 

作者介绍:

高朝阳,曾在部队师团政治部门工作,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次三等功;转业回地方后从事税收工作,被授予全省地税系统优秀领导干部;研修传统文化,热爱文学创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有《心的方向》和《风过蓝溪》等书出版。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