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贤杯】【43号作品】李新伟丨爱天青高于一切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爱天青高于一切
 
作者/李新伟
 
 
今年54岁的李全成生活在宝丰县大营镇汝官窑遗址附近的村子里,16岁时在自家院内翻砂铸造加工煤炭矿山配件,且一干就是30多年,后来因为环保原因被迫转产。他喜欢生他养他的土地,不愿意因无事情可做而外出奔波劳顿,后通过经常与身边做汝瓷生意朋友密切交往,渐渐地他喜欢上汝瓷文化艺术。


2020年12月7日是24节气大雪。这天是李全成今年第30窑开窑的日子,当打开窑炉门的一刹那,100件汝瓷作品在“叮叮当当”的裂变声中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当炉温降下,一件件散发着古代与现代交融的天青汝瓷展现在眼前,在李全成的手中,每一件汝瓷仿佛都是他的孩子,捧在手中,仔细地端看。这一窑,他只拣出了60件满意的作品、10件精品。其余的当场砸烂,放入粉碎机中,打成粉末扔掉。当问到为何将30件成品砸毁时,李全成告诉笔者,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有的时候砸着也心疼,完全可以在汝瓷市场上流动,但本着对汝官窑“雨过天青云破处”最高艺术的敬畏,只将好的作品呈现给世人。


1966年出生的李全成,从小就是个汝瓷迷,40年前有幸结识了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宋代汝瓷发现者、研究者王留献,知道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汝官窑遗址就在自己的家乡---宝丰县大营镇。
据文献记载,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以“汝窑为魁”。汝窑瓷器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它把传统的青釉系瓷器提升到了巅峰,对以后青釉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汝窑制品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雅静内蕴,釉质温润如玉,庄严大气,浑然天成,被世人视若拱璧。由于烧制时间较短,汝窑传世品甚少,南宋时期就有“近尤难得”之叹。唐宋时瓷窑大多以州定名,因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在宋时为汝州所辖,故名汝窑。北宋晚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故又称“汝官窑”。


据李全成介绍,他的父亲李流柱先生是宝丰县民间文艺工作者,1990年出版过《双城流柱故事集》(“双城”是宝丰县大营镇的旧称),如今这些故事集被李全成珍藏着,有合适的机会再重新整理一下,以崭新的面目呈现给读者。在《双城流柱故事集》里记载有宝丰大营清凉寺汝官窑汝瓷的民间故事。1980年在大营镇机械厂上班的吴保实,家中几代人保护汝官窑瓷器的故事被编入故事集。相传1930年,当地兴起汝瓷热,有许多人都想挖到宝贝一夜暴富,吴保实父亲仗着有一个亲戚在建国豫军樊钟秀的队伍里当军师,不怕挖到宝贝充公,就在清凉寺南门外(现宝丰县清凉寺汝瓷博物馆馆址)挖到了一件汝瓷罐,先后几个古董商人出1000块现大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卖出。1944年前后,日本侵略者在宝丰横行时,吴家人保护着汝瓷罐四处躲藏,生怕被日本人抢去。1950年,吴保实的父亲去世时,千叮万嘱后人一定要保护好这件汝瓷。在“文革”期间险些被毁,1980年,吴家后人将这件汝瓷通过在宝丰县陶瓷厂工作的老王捐给了国家文物部门。


“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汝瓷一件,胜过黄金百万”这是民间对汝瓷的美赞。从汝官窑的设立到北宋的灭亡,短短数十年的光景,现如今汝瓷传世品不足百件,分别被北京、上海、台北及美、英、日等博物馆典藏。汝官瓷遗存精品,件件都是价值连城,1992年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北宋汝瓷盘,在纽约拍卖时,成交价达154万美元;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现场,汝窑葵花洗拍出2.79亿港元的天价纪录。
宋汝官窑窑址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面积9.3平方米,窑址地势平坦,四面环山,有小溪绕其东西两面。制瓷原料丰富,煤炭、木材、高岭土、釉药等就地可取,并发现有玛瑙石等汝瓷之重要原料。


1987年,经过窑址试掘,已探明作坊、窑炉及汝瓷窑藏。出土遗物主要有瓷器和窑具,瓷器计300余件,其中“宫廷御用汝瓷”,香灰色胎,胎骨薄坚,多裹足满釉支烧。釉为青色,釉层匀净淡雅,器表出现复杂的纹片。制作规整,工艺考究,试掘中出土的较完整器皿有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盏托、盂、器皿盖等。此次发掘,解决了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揭开了“宋代五大名瓷之魁”的汝官窑窑址之谜。


1950年起,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多次赴河南考察,寻找汝窑踪迹,找到数十处窑址,并最早发现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他在1951年发表的《汝窑之我见》一文中,对清凉寺瓷窑产品给予较高评价。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多次实地考察汝窑遗址,但重点主要放在临汝县境内,多次寻访无果。叶哲民根据1977年在宝丰清凉寺窑址采集到的一件天青釉汝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硏究所化验,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盘的化验数据基本相同,在1985年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首次提出宝丰清凉寺“未必不是一条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1986年10月下旬,汪庆正先生参加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因有急事,不能终场,于10月27日提前返沪。在临出发前的5分钟,河南宝丰陶瓷厂的王留献先生拿出一件在宝丰清凉寺窑址收集到的汝窑笔洗请汪先生鉴定。慧眼识宝的汪先生看到一件典型的汝官窑器突然展现在眼前,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认为这么珍贵的标本在清凉寺出土,汝窑遗址可能就在那里。当年王留献请汪庆正鉴定的那件汝窑笔洗,正是在遗址中心区10余米处老乡挖窖坍塌后出土的,是王留献从老乡手中购得的。
当年王留献从老乡手中购得的汝瓷是不是参加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的汝窑笔洗,是不是从吴家购得,各种文献也没有详细记载,但是通过父亲李流柱,李全成结识了王留献,从此也爱上了汝官窑和博大精深的汝瓷文化艺术。


虚心使人提高,骄傲使人落后。20多年来,李全成多次拜访国内汝瓷界大师和研究者,探讨汝瓷知识,掌握研发经验,并在清凉寺汝官窑附近采集宋代民窑瓷片样本,分析研究传统汝瓷烧制技艺。1999年年初,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筹资数万元建成了汝瓷作坊,采用当地特产的玛瑙石、石英石、黄金土等10多种原材料配置仿宋汝瓷纯天然釉,经历无数次试验,屡试屡败,绝地而后生。据李全成介绍,为收集传统的汝瓷原料,他几乎跑遍了古代汝州管辖的山山水水,到山坡去采集,到河边去取样,经过千百次地试釉、烧制。失败时从不气馁,他综合数据,仔细研究分析,再次调整配比。他经常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博物馆去走走看看,感悟北宋时期汝瓷手艺人的工匠精神,经过不耻下问、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如今,李全成仿宋汝瓷工艺作品成功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现在的30%,他烧制的仿宋汝瓷作品基本具备了“天青色,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汝瓷特点。他也从烧制简单的餐具、茶具、花插、艺术摆件开始,到现在能够出品优雅大气的汝窑洗、莲花碗、玉壶春、双龙天蓝大花瓶等200多个品种。李全成的“家兴汝瓷”作坊紧邻宝丰汝瓷大道,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加上他为人诚实守信,坚决不使用化学釉制作仿宋汝瓷,在汝瓷界口碑很好,因此回头客较多。


醉享天青,汝瓷一件入万家。俗话有云:“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身边常有陶瓷爱好者问及现代汝瓷收藏的问题。近年来,在国泰民安的大背景下,我国收藏市场日益火爆,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在各大拍卖会现场纷纷以“贵族”姿态亮相。碎片的价值已堪比黄金,这使得宋代汝瓷的收藏让一般藏家望尘莫及,自然而然让一些爱好汝瓷的收藏者将目光放至现代仿宋汝瓷上。


如今,在家中摆放一套茶具或几件汝瓷是一种时尚和幸福,汝瓷也成为礼品互赠。2019年12月,宝丰县观音堂林站农民胡国献的女儿远嫁到江苏省扬州市,亲家公知道中国汝瓷的原产地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首,现在的宝丰仿宋汝瓷工艺也接近宋代技术,提出让亲家的陪嫁中带一套仿宋汝瓷让自己收藏。胡国献亲自到大营镇多家汝瓷作坊查看,最后在宝丰县汝瓷大道李全成的“家兴汝瓷”作坊精挑细选了物美价廉的仿宋汝瓷酒具、“龙头杯”茶具各6套当作陪嫁品,汝瓷当嫁妆送亲家成美谈。
宝丰县大营镇柳树庄的王先生,60年前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落户新疆后承包土地上千亩,2020年春节前坐飞机回来省亲,有幸接触到宝丰县汝瓷文化艺术,并参观了河南宝丰汝瓷博物馆,惊叹之余便想到带回几套仿宋汝瓷送给一起支边的朋友。通过熟人介绍,他在李全成的“家兴汝瓷”作坊挑选了4套仿宋“提梁壶”茶具,高高兴兴地带回了新疆。


如今,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爱人和两个儿子也基本掌握了仿宋汝瓷的烧制技术,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水平不在李全成上下。我们笑着对李全成说,看来你当初选择研究仿宋汝瓷路子是对的。深层次研究汝瓷文化艺术已成为李全成和他的“家兴汝瓷”的全部了,我们也衷心的祝愿他的事业和成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全成。


征文启事 :
第二届全国“孝贤杯”征文启事

作者介绍:

李新伟,男,汉族,1970年7月出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94年9月参加平顶山市石龙区农村信用联社工作,历任联社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人力资源安全保卫部经理、工会主席等职务。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306期】《文艺界》“县慈善专刊”总第六期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