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传人与汝窑烧制新技术

 zht0601 2016-01-31
  本帖最后由 华夏鉴闻 于 2013-9-21 18:57 编辑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汝州市)
  中国以产瓷器著称于世,“中国”的英文拼写“China”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而宋代更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钧三大名窑均在河南,按照南宋《垣斋笔衡》的记载,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瓷艺压群芳,在“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专用贡品。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荷花碗
  汝瓷烧制技艺的起源
  汝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宝丰县在宋时属汝州,故也名汝窑。为了区别宝丰和临汝两地产品,现称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为汝窑或汝官窑,而后者称为临汝窑。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始烧于隋末唐初,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 65 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17 件、台北故宫博物院 23 件、上海博物馆 8 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 7 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 10 余件。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 9 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2000年6月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枚“元丰通宝”,该钱铸造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这枚钱币为汝官瓷器的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瓷的价值
  汝瓷是一首无字的诗,是一幅立体的画;是一串跳动的音符,是一曲文化的绝唱;是一道华夏文明的灵光……
  当今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而这几家博物馆的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亦不足70件。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
  1992年,散失于民间的一件直径为8厘米的北宋汝窑瓷盘在美国纽约拍卖时,成交价为154万美元;而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中,一件宋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元易主。
  汝瓷因稀少而弥足珍贵。其中汝窑三牺樽(三羊尊见右图)在香港以5000万港币成交。1992年在美国纽约一只汝窑小碟以1.4亿元成交。2004年汝瓷鸳鸯水滴以1050万元人民币在河南郑州拍卖成交。2005年南京十竹斋举行的拍卖会上,汝瓷天青釉洗以580万元成交。2006年4月北京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汝窑瓷器观音瓶以1.6亿成交,创造了世界古陶瓷之最。
  汝瓷烧制技艺的特色
  汝窑瓷价值千万并非完全因其存世稀少,还在于其工艺之绝伦,釉色之变幻。
  在宋朝,汝瓷的烧造对釉料的配方和火候的掌握都有着极严格的要求。汝窑产品质地细腻,釉色润泽,造型工整,工艺精致。其釉色淡者如碧空万里,谓之“天青”;深者似雨过天晴云破之处,谓之“天蓝”。
  汝窑的“窑变”也非同寻常。由于每件瓷坯在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受热程度各异,产生的“窑变”效果就不一样。在烧造成功的汝瓷釉面上往往开有细碎繁密的纹片,宛如鱼鳞或冰裂状,备受人们的赞誉。
  正是由于汝瓷技艺超群,因而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到北宋晚期,汝窑御用品烧制时以名贵的玛瑙入釉,以致汝窑瓷汁如堆脂,面若美玉,工艺愈加精湛,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汝窑弦纹尊
  汝瓷烧制技艺的传承
  北宋,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fu)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官窑也随之被毁,作为一代名瓷的北宋官窑仅存世18年。汝瓷烧制技艺随之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窑神秘消失,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汝官瓷”的窑址何在,是中国陶瓷史上长期未决的一大悬案,故寻访汝官窑遗址及烧造技术,成为中国几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汝窑的发现可谓一波三折,屈指算来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对遍布河南全境的数十处古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考察的重点主要放在临汝县(今汝州市)境内,但多次寻访无果。
  然而,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是不期而遇的。叶朊裣壬1977年在宝丰清凉寺窑址采集到的 1 件天青釉汝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发现与北京故宫所藏汝窑盘的化验数据基本相同。1985 年在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他首次提出宝丰清凉寺“未必不是一条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宝丰县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等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1986年10月,宝丰县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两个完整的笔洗,经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瓷一模一样。随后,上海博物馆的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在宝丰清凉寺采集到 46 件瓷片和 3 件窑具,汝窑终露端倪。
  1987年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 200 平方米,发现典型御用汝瓷 10 余件,遂将该窑址确定为汝官窑遗址。然而好事多磨,在随后的 10 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南北长 1000 米、东西宽 300 米的遗址范围内又先后组织了 4 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尽管每次都有一定的收获和新的进展,但出土瓷器均为民窑产品,汝官窑窑址的中心烧造区仍未找到。
  直到2004年5月,汝官窑古窑被一个叫朱文立的汝瓷大师在汝州的张公巷找到。这一发现震动了中外48位考古专家和学者,他们来到汝州张公巷,对发掘的古窑址进行认定,确认张公巷就是北宋官窑,使“千年之谜”的宋代汝官窑得以揭晓。
  朱文立说:“我当时觉得要找汝窑遗址,要从居民翻盖新房挖地基着手,这虽然是笨方法,却很有效,不论谁家盖房子挖地基,我都从早到晚守候,有时还自己翻找。”朱文立回忆说,“时间长了,别人感到奇怪,说人家盖房子,你在那儿搀乎啥,甚至有人骂我神经病,后来慢慢地许多人都知道了,还主动向我提供线索。”
  为使张公巷北宋官瓷重回人间,朱文立再次踏上寻找烧制北宋官瓷原料的征程,经过两年多的试验,他终于在2005年又把张公巷北宋官瓷研制成功。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说:“复制成功几乎与原物逼真无二,朱文立的认真探索与坚忍不拔让人敬佩。”但朱文立的追求没有停止,他说:“现在的技术只是接近了古代的汝窑和北宋官窑,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超越。”
  朱文立在“汝瓷世界”不断的追求、探索着
  汝瓷烧制技艺的发展
  800多年过去了,汝瓷终于在汝州一位普通陶工手中“复活”,这位“陶工”就是只有高中文化的朱文立。
  1975年,朱文立只是汝州市汝瓷二厂的一个临时工,由于他对化学很有兴趣,被安排到实验组工作。他用很短的时间就研制成功汝瓷豆绿釉以及天蓝釉。
  1984年,为使汝瓷“天青釉”再现于世,当时的轻工业部、河南省科委下达了以省轻工研究所为龙头,以汝瓷一厂为基地联合进行汝瓷“天青釉”攻关的通知,并规定在3~5个月内完成任务。朱文立等人调了数十个配方,用各种窑火在小试验窑中试烧,均以失败告终。后来攻关小组撤了,朱文立回到汝州后开始自己琢磨。
  期间,一段关于汝瓷的民间故事给了朱文立灵感。传说,北宋汝瓷官为烧不出天青色将被斩首而焦虑万分,其 7 岁的女儿听说活人入窑即可烧成,便趁父亲不备跳入窑中,天青终成。朱文立考虑到人骨的成分主要是磷和钙,他便拿来了猪骨和羊骨进行烧制,为了掌握烧制整个过程,他每一次都是亲自站在窑边,最长时间一次站了三天两夜。经常是一窑烧下来,几天躺在床上不想动,累得像大病了一场。
  1987年,朱文立先后调整配方328个,经受失败1500余次之后,断代800多年的汝官瓷“天青釉”重现人间。一年之后,十几位学术权威的鉴定确认朱文立仿制汝官瓷“天青釉”成功,朱文立被日本专家誉为“青瓷第一人”。
  朱文立研制生产的汝官瓷曾经作为国礼,分别赠送给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以色列前总统魏茨曼、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等,奥运会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还将汝窑“八卦鼎”赠送给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等收藏,虽然运输过程中破碎了,萨马兰奇仍把其当宝贝收藏着。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为朱文立题写的“中华神瓷”
  2001年10月,汝州市成功承办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年会暨汝州市首届国际汝瓷研讨会,100多位陶瓷专家、学者国际友人齐集汝州,对汝瓷的发扬光大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3月30日,汝窑瓷器邮票成功发行;2004年7月19日,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汝瓷实施原产地域保护;2006年5月,汝州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汝瓷知名度,进一步挖掘了汝瓷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汝瓷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汝瓷烧制技艺现状
  虽然朱文立头上顶着“汝瓷的传人”等诸多帽子,但他名下的朱氏汝瓷有限公司只有十几个人,年产汝瓷五六千件。朱文立表示:“当时天青釉研制成功后,很多专家、社会名流都建议我,不要大规模扩散。我是汝瓷研究者,不是商人。”朱文立身边的朋友表示,他是一个“瓷痴”,除了知道钻研汝瓷,其他的事情都不“灵光”。
  朱文立的认真探索与坚忍不拔让人敬佩
  朱文立说,与其他名窑瓷器相比,汝瓷当时仅限皇宫使用,即使贵为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也没有资格拥有。不过,后来也有破例的,权倾朝野的蔡京就曾私自藏有汝瓷,这也成为当时惟一的一次例外。由于汝瓷太过于珍贵,以至于历代帝王都不会将其作为冥器陪葬。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汝瓷烧制被宫廷垄断,其命运与皇朝密切相关,当战火纷乱,改朝换代,官窑被摧毁,汝瓷就如昙花般释放出惊人的美艳后,便一同随着赵家王朝的消逝而香销玉殒,变成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留存在历史长河中。在经历几百年岁月冲洗之后,现世仅存的 60 余件汝官瓷绝世珍品也散落在世界各地。
  2006年12月10日,一场盛大的现代陶瓷名家精品拍卖会在郑州举行,在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组织的这场拍卖会上,汇集了几十件出自省内制瓷名家之手的作品。在拍卖会上,作为前世同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瓷、钧瓷遭遇冰火两重天,每一件名家钧瓷几乎都被频频举牌,而汝瓷却全部流拍。曾在北宋宫廷声名显赫的汝瓷,相比钧瓷这位同胞兄弟显然“郁闷”着,暂时被人们丢在遗忘的角落里。
  汝瓷制作车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