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祝福的爱?如何给到孩子祝福的爱!!

 张瑜教育 2021-02-07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卢琴曾经说过一句话:妈妈的眼睛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你关注、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往上长,你关注孩子的缺点,孩子的缺点也同样会像野草一样疯长。

工作中这样的实例很多,妈妈关注的全部是要孩子改掉的、自己不能接受的所谓“缺点”部分,所以越关注,越发展,便更关注,形成更恶劣的循环。我们称之为“诅咒”式的爱,或者说是爱的“伤害”。

例一:一个五岁的男孩啃咬自己的指甲,用外婆的话说,几年来,从来都不用剪指甲,都被自己吃掉了。为这事父母带孩子到各个医院去检查,看看是不是缺少微量元素,结果是什么都不缺。

例二:一年级女孩,每天啃咬自己的手指头,每一次都会把手指头啃得鲜血淋漓,为此妈妈十分焦虑,采用各种方法制止孩子,从小给孩子穿袖长过手的衣服,现在从网上购买防啃手手套。看到孩子啃手就暴跳如雷,结果孩子的行为是愈演愈烈。

例三:三年级的孩子从家里“偷”钱花,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数额不断升级,父母为此打了、骂了、找到学校老师,对孩子处处设防,严加盘问,简直到了无法信任的地步,未来不敢想象。

例四:四岁男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因为害怕,撒谎说不是自己打坏的,父母用各种方式教育孩子主动承认,可是孩子却被吓得尿了裤子。

父母的这些管理方式是“爱”,可是,是没有被孩子收到的爱,就不能称其是祝福的爱!

 

什么是祝福的爱呢?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妈妈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想了很久之后轻轻地握住儿子的小手对他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悄悄的哭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以后的每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因为她没想到儿子会有考重点高中的希望。此时,她发现儿子在门口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可能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当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她默默的走到儿子的小床边轻轻的拍着儿子的背。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尽管那些都是骗我的话。”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何给到孩子爱的祝福,给到孩子爱的支持,给到孩子成长的方向。

 

下面以案例说方法:

第一二个案例,孩子出现这种啃咬指甲、手指的毛病往往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才会有这些行为出现。首先,是父母不再去关注孩子的这一行为,因为你的关注会让这一行为更加巩固。其次,降低对孩子本身的关注度,更多的去关注夫妻之间的感情,让家庭的氛围更温馨、和谐、放松。第三,看到孩子更多成长、进步、独特的地方,看到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到的部分,多鼓励、支持孩子,让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增加。

第三个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孩子行为背后,必定有他的正面动机,需要父母去发现。了解和接受孩子的正面动机,才易于引导其改变行为。

接受孩子的正面动机,孩子便会觉得父母接受他,比如问孩子:“你希望从这个行为中的到什么价值或是你想得到什么?”

感受孩子是在满足自己的口欲、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还是体验有钱的感觉、体验自己花钱的感觉、体验自己能够买到想要的东西的感觉。

这些欲望是孩子成长、成熟的体现,也是孩子逐渐走向独立的体现,只是这些行为有不妥当。

肯定孩子的成长的欲望,调整孩子的行为。父母同时放松自己,鼓励孩子成长。

第四个案例,大家看到孩子灵活的头脑。在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孩子的这种灵活提醒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或是教育模式必须改变了,长此下去不是最优。感谢孩子用行动提醒父母需要成长,同时了解孩子这样说是想得到什么呢?自我保护,逃避惩罚;得到安全、得到认可,所以父母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支持孩子的正面动机。

相信,只要父母能够看到每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看到行为背后的资源,用积极正向的心态、模式、语言去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