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宅

 馨梅居士 2021-02-07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我现在居住的宅子是百年老宅了。这个宅子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老宅在主城的边缘,虽出行不是那么方便但是老宅风景极好我们一家人这些年一直住在这里,舍不得离开这安静漂亮的风景。老宅面山靠水。前面真武山不高,但是秀气宁静,背后永宁河与三岔河交汇流过,宅子的花园里有几级石梯,原来可以下到河里,只是现在的河水小这些石梯不能够达到河里了透过杂乱的荒草还可以看到一些破落的石头堆在那里,这是一个原来卸货物的水码头。宅子面前一条石板路蜿蜒往正东方向那里曾经是唐朝著名将领程咬金驻扎过的蔺州。

    这条石板路看上去一尘不染很少有人走。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这条石板路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呢这条路可是货真价实著名的“茶马古道”,这些石板光鉴油亮,一看就知道有些日子。不要小看这些石板,这些石板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故事与传奇。看,这个石板上的小窝会是多少驻足的挑夫留下的呢当年这里可是全城最热闹的地方啊。那时候没有公路,所有的货物大部由船运送到这里的水码头热闹的时候没有多远就有一个码头那时曾经渡船、商船汇集很多货物在这里卸下从这条茶马古道通往大方、贵阳。这条街曾经酒店、旅店云集。卸了货物的船夫,接了货物的马帮、挑夫都在这里吃饭,休息晚上还在一起海阔天空喝酒吃茶,天亮后便各奔西东了。马帮、挑夫沿古道将货物从蔺州到大方运到云贵各地回来时将云贵的货物带回来。船夫也带些货物顺流而下,到泸州将货物运回永宁。

    听父亲讲爷爷是穷人家的孩子,长手大脚,高大而结实。爷爷十二岁就出来打拼做苦力,学技术辛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这条街上有了自己的铺面和宅子,请师傅开油坊并且置办了土地。成家立业的爷爷没有松懈自己的努力,亲自给工人一起开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宅在一段时间离开我们家,不属于我们那段历史是我们家的疼,也是我们国家的疼。在那段没有法制没有尊严的日子爷爷非常的痛苦没有等到宅子回归爷爷就离去了。邓小平“拨乱反正”后老宅又回到我们手里。我曾经给父亲去看过,那屋子实在是残破不堪,父亲请了匠人将房屋维修好后我同外祖母在那里居住。父亲是矿山工人,也没有多少时间回老宅少年的我离开严厉的父亲就像鱼儿入水一样,忘了求学的重任每天同一些伙伴下河耍水,捉鱼摸虾。那时的水清澈见底的,随便掬起一捧都可以喝我们这条街没有自来水,每天早上我挑着水桶去担水站在水码头,将水桶往河里轻轻一舀满满的一桶水就好了担几挑水再去上学。

    日月如梭,在老宅里我娶妻生子在阁楼里、花园中,常留下我陪伴儿子诵读的声音,在河边码头上我教给儿子怎样做人的道理。儿子比我幸运,有机会到泸州去求学。在我像儿子这样的年龄根本没有离开县城的机会。 

    前几年老宅河对面的新城建设撤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很多人议论我们这里也快撤迁了有的人开始搞修建准备。妻子给我商量想在花园里建两间屋,以后撤迁时可以多得一套房子。母亲也支持她。我对妻子说:“古人曾说广厦三千,不过夜眠八尺而已。修建房屋花园占去一部分,挖掉这棵黄角兰树多可惜啊。多得一套钢筋混凝土的东西有多少用呢,你还可以闻到花香吗,没有树,每天早上那里有鸟来将我们叫醒啊在我的劝说下妻子也想清楚了一家人达成一致。饭后在黄角兰树下休息,谈心。或将晚餐置于树下,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听雀鸟鸣叫还有什么比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更愉快的事呢。

    近几日,街邻都在谈这里快要撤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一紧。前些年旧城改造已经将石板路换成了水泥路面。虽然路面更平整,但是我觉得换走的还有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历史记载奢香夫人自幼生活在永宁府东城,我想这条石板路上曾经留下奢香夫人骑马练武的身影吧 这条茶马古道还见证了奢香出嫁贵州宣威府的壮观。历史一路走来见证了多少辉煌与落寞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历史的发展,虽有曲折,但总是向前的没有人能够抵抗历史的发展。我想爷爷能够看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不会悲伤老宅撤迁的命运吧!也能理解不是儿孙不孝,没有能守住他努力留下的这点历史吧。我想老宅是可以撤迁的,但是爷爷那种拼搏、吃苦创业的精神会一代代传下去的。是的,我会告知儿子,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就是我们一辈辈人吃苦奋斗的历史。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