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正强:做校长,要守一校之安静

 如水138 2021-02-07

进入寒假,往日热闹的校园安静了下来,许多校长也有了时间去思考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思考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最近,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有感于这份安静,重新思考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学校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安静是与读书相连的最美好的状态。一校之长,其职责之一自然是守一所学校之安静。

学校的安静,本已有之。之所以要“守”,是因为我们发现,校园与安静相连越来越成为一件困难的事,甚至困难到需要去坚守。

守校园安静,首先是要守校长本人之安静。校长本人的安静,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不要把校长当官做,便不会有要政绩谋升职的想法;不要把校长当经理做,就不会有动辄资源配置、资产经营的念头;更不要把校长当成改革家,一会儿机制创新,一会儿课程改革,掐老师尖、掐学生尖,歇斯底里谋求关注。我想,校长只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牵头人,其他诸如校园建设、教师工资,政府相关部门都已考虑周全,其实不太需要校长操心。把心安在教书育人这件事上,校长就安静了。

校长安静了,还要带领老师安静下来。不要为了出名去折腾,出名是把教书育人这件事情做好后的一个结果。也不要把教书育人这件事当成为了一点点收益的理由,要知道,如果教书育人这件事情做得足够好,收益是一定会有的。

要做好教书育人这件事,前提是要在校园内确立一个共识:孩子的成长是学校运转“起心动念”的起点与归宿。学校内一切事,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就努力做好;若并非孩子的成长所必需,我们就不做。即便不能不做,也要努力让它变得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个共识一定要坚定,坚定到成为信念。因为学校是为学生而立的。学生不是学校成长的工具,相反,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工具。

现在有太多人抱怨社会的喧嚣和校园的喧嚣,抱怨上级部门开许多会,做许多检查或报送许多材料。事实上,只要我们自己安静,这些来自社会的扰动、来自部门的任务,都能成为学校成长的营养。特别是检查任务,如果我们抱了应付的心,这些检查就是无用的,如果我们真心的去完成,它们都是提升工作质量的节点,是呈现我们教书育人状态的时机。事实上,教育与任何事都有关联,因为所有的事都与人相联,而对人的理解,就是教育的底色。

守学校之安静,安静本身不是目的,安静是教书育人的条件,也是教书育人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心安神静,智达慧开。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正事。教书是路径,育人是目的。

安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状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教书,不只是教一本教材,教材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入口。学生接受的是文字形式显现的知识,知识来龙去脉间存在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中蕴涵的价值取向,还有组织学生完成这个过程的教师本人的情感与智慧。于是,同一本教材,放到不同的老师那儿,就成了几乎不同的书。教材如此,其他书也是如此。所以,有时候教书与育人是同一件事情,书教好了,育人便寓于其中了。

但是现在,在一些学校里,教书育人被分开了。好像育人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教书是老师的事。失去了育人功能的教书,只剩下了干巴巴的知识,如同失去水分的食材;离开教书,育人更是无从下手,于是就有了许多夸张的“育人行为”:诸如满操场的洗脚,动辄宣誓的宏大场面。

我猜,很多人可能这样认为:教书嘛,无非是记忆,因为重复是记忆之母,所以重复刷题炒冷饭就成了教书的法宝。育人呢,也就是谈学生的不是,所以指责与抱怨成了育人的基调。可是如果学生总是记不住,学生就是做不好,怎么办呢?难道我们的学校就只是“相煎何太急”的场所吗?

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把事情简化了,异化了,因为我们总想满足试卷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学生的成长。

如何还教书育人以本来面目?唯一的办法是让老师们将心安于学生的成长,付出时间与精力,静待花开。这“花”不是指学生,而是老师的智慧之花。静能生慧,生起教师之慧,好的办法便汩汩而来。

守得学校安静,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虽然不能解决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一点学习中的痛点。如果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努力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学校一定会拥有日日晴朗的小气候。

作者 | 俞正强,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