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博珍宝小课堂——骨耜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2-08

骨耜·商

     在沧博历史厅中,有件不起眼的商朝骨耜,俯身细观,也并没有使人赏心悦目的外表和叹为观止的工艺。它通体土色,形制不甚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遍布数道裂缝,器身略有残缺,两个穿孔位置也一高一低不对称,整体做工粗糙,实无半点“姿色”。这究竟是何物,有何意义能占据沧博展线一席之地?

     “耜”字可能不少人看着陌生,也就更不知骨耜的用途。“耜”音“四”,是我国先民发明的早期农具,用于翻土,它好比我们今天常见的铁锨头,需要安装长柄才能使用。耜的长柄称“耒”,耒本是早于耜而独立使用的农具,是用于翻土的尖木棒,但尖木棒因为受力面少,翻土效率低,所以后来经过改进,便出现了以面代点、受力面积更广的耜,进一步提高了翻土效率。而农具耒则因效率低下,演变为与耜组合的长木柄,所以“耒耜”连用,后泛指中国古代农具,唐代陆龟蒙写了篇论述农具的文章,便以《耒耜经》为名。

     沧博这件骨耜略有残缺。它下端左侧的舌形构造,原本左右对称凸出似双腿,中间内凹似裆部,整体看像人岔开双腿。两个长方形孔用于穿绳固定耒,穿孔上方较其它区域略窄且平滑规整,在此区域复用绳将耒扎牢固定,与前方双孔固定处形成两点一线,耜便紧紧固定在了耒上。最上端左角的凸起,原本右角也有,是为防止农具使用时绳子向上滑落而设。耜不仅有骨制,也有木制的,骨耜较木耜相比密度大、硬度高、耐用久,不易受冷热干湿影响,所以这件骨耜可以在几千年前亲吻大地、完成它的农业价值后,穿越数千年历史烟云到今天,安静的躺在沧博俯视柜中,又发挥起它的历史价值来。

     农业是国家命脉,是农民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的一粒粒粮食,为百姓提供着不竭动力,从而促动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千前年先民手持耒耜探向泥土的那一刻,实为后世历史烟云之发端。骨耜外表虽陋,但意义非凡,故置于展厅,供人参观浮想。

                                撰稿人:马思远

沧州博物馆公众号

微信号 : cangzhoumuseu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