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黄帝内经的前世今生(上)

 为什么73 2021-02-08
原创忆忘 腔调中医 今天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黄帝内经的前世今生(上)

01


黄帝代表两个符号

黄帝在历史上代表两个符号。黄帝在战国是伦理文化、伦理政治起源的符号。在汉代更进一步,刘向提出了“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即以《黄帝泰素》为阴阳家的代表作,并进一步渗透医学。这个过程从秦汉以来,直到宋代以后还在继续。

战国的黄帝是伦理、文化、政治,阶段起源的符号,以伦理五行为代表而“民神异业”;西汉以后的黄帝,标榜“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是指从阴阳家衍生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并且以二者相结合,以解释天人相应的汉代新兴阴阳家,代表作为《黄帝泰素》,已失传。两个阶段的黄帝,是两个不同的符号、不同的意义。

西汉校书以“黄帝内外经”排在医经之首,完全是后一种意义。后世黄帝医经的《素问》,以及杨上善编撰注解的《太素》,均取法于《黄帝泰素》这本阴阳家之书名,“泰”通“太”。宋代新校正对于《素问》书名的含义解释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南北朝的《素问》和唐代的《太素》,都是对合流五行的阴阳家《黄帝泰素》“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的致敬。《黄帝泰素》首先代表汉代新兴的阴阳家,阴阳五行的合流,肇始于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十端”(阴阳五行天地人共十)。中医的学理,逐渐变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脉为唯一理论途径,实际并非汉代医学的全部,张仲景《伤寒论》、南北朝《删繁方》便是例外。今本《伤寒论》是典型被医经理论渗透改构的例子。

02

黄帝之正经

《名医别录》陶弘景序曰:“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药性。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耳。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其中“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不属于神农本草内治法,但也没说这是属于黄帝医经,而用了“别术”一词。

《小品方》陈延之曰:“是以神农使于草石,黄帝施于针灸,扁鹊彻见府脏,华佗刳割肠胃,所为各异,而治病则同,是以为异轨同源者也。”陈延之说黄帝医经专门讲针灸,这比较符合唐代前后的史实。

唐改以后就多了一些理论一统的侧重。而外科手术继续不予归类,似乎是个人爱好的行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叹息华佗之术的失传,可惜陈延之也同样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华佗方》十卷(吴普撰),又见载于《隋书·经籍志》。《华佗方》直到唐初仍未失传。而何以华佗外科术却“失传”了呢?

华佗弟子李当之、吴普均有本草著作,针刺和用药这方面是未因华佗之死而失传的,至少传到了唐代。华佗年且百岁,而其弟子多人跟师若干年,华佗的外科术是没有失传可能的,只能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成功率不高被自然淘汰。

因为外治法的分科,针刺逐渐从外科术中独立出来,而与外科术的痈疽、折伤等切割,毫针刺法为主的技术与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因此更进一步造成了经脉理论的神秘化。

黄帝医经的特征,到南北朝、唐初仍然是明确的,是偏重于明堂经脉与针灸,而不涉及归为神农本草的事项。唐宋强调“黄帝之正经”也都指的是《明堂》或《针经》。

黄帝医经从“施于针灸”发展到《素问》将内治法一并归纳于阴阳经脉、脏腑五行等理论框架之内,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其一是《删繁方》的表里经脉虚实补泻,以及内治法脏腑的虚实补泻,再加上《黄帝养生经》中养生与食疗“脏腑五苦欲补泻”的启发,开启了黄帝医经一统内外治法理论的辉煌之路。

南北朝到唐宋逐渐形成的观念,其标志是提出“黄帝之正经”,并不是一统医学内外治法,而是起源于针灸书《明堂》对经脉穴位的标准化。西汉校书已有黄帝医经“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但两汉的阴阳与五行与南北朝之后的黄帝医经,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于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概念的变化。

阴阳的哲学概念在一般观念中虽然“包罗万象”,但在先秦时期医学中的使用仍然是有边界限制,是“有限”的概念,并不能成为纲领。如医和六气,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阴阳指代寒热,并不能概括“风雨晦明”,不成为医和“六气”的纲领。

而扁鹊云“药石有阴阳水火之剂”也明确解释了阴阳对应寒热,亦即阴阳与水火、寒热是同义重复,寒热对治仅仅是经方祛邪,而不成为内治法纲领。至于“论病阴阳”的病理推测,则未知何指,是寒热,或是表里,或是虚实?或是一锅端?实际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为疾病并不是简单的“阴阳”组合可以完全分类,是可以存在第三类情况,即夹杂并存,而不是非此即彼的。

而实际上医经的“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也只是解剖学的两分性质。寒热、虚实,显然不能一一对应表里,而是可以错杂相配,正如脏腑阴阳表里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必然此虚彼实,彼寒此热的关系。

但是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这些不仅都在理论中实现了,如“热在府,寒在脏”,还实现了“寒虚”“热实”。如果“闻病之阴,论得其阳”是这样实现的话,这种理论是必然会被淘汰的,但现实却是中医这类明显错误的理论却能持续至今。

这大概即《庄子·人间世》“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活灵活现的写照了。

“黄帝正经”从外治法的针灸“标准”的标榜,再变成一统内外治法理论的事实,当然是势所必至,然而真是理所当然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