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谜艺纲领的提出

 zzm1008图书馆 2021-02-08

早在乾隆年间,费源在《玉荷隐语》中提出了谜艺主张,明确反对“隐喻太直”“出语不典”“文不成义”,要求为谜不俚鄙、不牵强、不赘文、不勉强附丽,强调成句猜成句也要“虚字不虚设”。其自序和凡例之前四表达出这些意思:

隐喻太直,未免骂题;泛扯者,既病游移;强凑者,奚辞翻驳?甚而言多侮圣,抑且语出伤人。有一于斯,岂不谬哉!

出语不典,如《坚瓠集》所载“阿伯那里去(遇丈人)”之类,俚鄙已甚,不足悦心,只堪捧腹。集中措词,率有典据。

旧谜衍成诗句者,类多趁韵,其支词媵句,观者尤易眩目,且有近牵强者。如毛会侯先生《孟子》中人名谜流传已久,而“君家季父还犹像(子叔疑)”等句,未免如刘舍人所讥课文了不成义。兹集概不敢效颦。

以成句猜成句,若一字近赘,便成白璧微瑕。集中所载,虽虚字亦不虚设。

经传篇章各有区别。谜语中或合数句猜一句,或以一句一字猜数句,勉强附丽,略如习《春秋》者之合题,是集均从舍旃。

关于“谜面要成文”的主张,道光年间成书的夏之时著《春宵博雅》做了进一步阐述:

灯谜题有忌“杂凑”者。如用成语两句,并非连贯,是东扯一句,西凑一句,谓之“杂凑”。虽有佳题,兹所不取。

夏之时还提出了“底面不能相犯”的主张:

灯谜有忌“骂题”者。凡题中之字与所猜句中之字,有雷同,为之“骂题”。向所不忌,今特整顿巧避,总无相犯。(《春宵博雅·凡例》。此处所言“骂题”与《玉荷隐语》中所说“骂题”含义不同。)

上述“谜面要成文”“底面不相犯”等主张提出之后,如水到渠成,此后的灯谜拟面,一般都以此为基本游戏规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