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诗词文化带 | 周文彰:江苏运河世界遗产点走笔

 湖南周慎 2021-02-08

为贯彻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规划,“江海诗词”公众号特别开设“大运河诗词文化带”栏目,系列推出一批关于大运河的诗词作品和诗词理论文章,以诗词文化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本期,我们隆重推出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所著《诗咏运河》中,反映江苏境内22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点的诗词作品,作为“大运河诗词文化带”开端之作。我们诚盼国内外诗人惠赐相关稿件,共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诗意空间!

周文彰   1953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喝着大运河水长大的。先后在宝应、扬州、南京、北京求学,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中国书协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长期研究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特区、干部教育培训。发表了大量论文、文章和访谈录,出版了20多部专著和译著,主编出版了10部丛书,出版诗集《周文彰诗词选》《诗韵校园——国家行政学院校园诗》《感恩第二故乡——周文彰海南诗书作品集》。曾获省部级“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

江苏运河世界遗产点走笔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中国的58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点中,江苏有22个(淮安5个、扬州10个、无锡1个、苏州5个、宿迁1个)。《诗咏运河》一书是作者用中国传统诗词来逐一描写“中国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世界遗产运河”的专题诗集。现将其中有关江苏及其运河世界遗产点的诗词辑录于此,以飨读者

大运河江苏段示意图

淮安(5个)

菩萨蛮·淮安清口枢纽

三河交汇奔腾急,张徐一线洪灾密。漕运步蹒跚,祖陵愁不安。

布棋高手出,枢网稠如织。怒水似情柔,顺从清口流

清口枢纽,是淮安境内的一个水利工程遗产区,在其4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53处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它们共同组成运河大型水利枢纽。明万历年间,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在清口一带交汇,运河张秋至徐州段常受黄河北泛的影响,徐州至淮安原泗水河道则需“借黄行运”。与此同时,明祖陵保护等问题掺杂其间。万历六年(1578),河道总督潘季驯对黄、淮、运进行了总体规划,奠定了清口水利枢纽的基本格局。此后,明清两代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维护治理。清口枢纽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之一。

天净沙·淮安双金闸

长河浊浪黄沙,石涵双闸钉茬,薄雾朝阳盛夏。漕船西下,雪帆铺满红霞。

双金闸,是双金门大闸的简称,位于淮阴区凌桥乡双闸村。最早的双金闸,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后经历拆修、迁址、坍塌等过程,最后于民国十一年(1922)由英国工程师莱因主持修建。这是江苏省第一个使用水泥的工程。1958年,淮沭新河开挖,彻底截断盐河通道,双金闸完成了历史使命,由新建的盐河闸取而代之。

鹧鸪天·淮安清江闸

漕船北上过咽喉,穿流乱涌鬼神愁。壮夫四百难移步,拉断纤绳水覆舟。

上下闸,两门修,曾经狂肆换温柔。绵延数里帆樯动,一字徐行不见头。

清江闸,又称清江大闸,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用于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使漕运船只平稳通过。清江闸由正闸和越闸两部分组成,每个闸都是双闸门,以便修闸时在两门之间塞上装泥的草包,防止河水渗漏。清江闸经清代历朝重新加固,最后将闸口放宽至7米许。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

七绝·洪泽湖大堤
横卧淮河一巨龙,洪魔俯首拜湖宗。
御碑只表康乾事,大坝如今盛世逢。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是阻拦洪水泛滥的大型堤堰工程。堤长67.26公里,临湖面全部为石工,是淮安、扬州和里下河地区防御淮河洪水的主要屏障。大堤南端建有三河闸,下接淮河入江水道;北部建有高良涧闸、苏北灌溉总渠、二河闸和淮河入海水道,可调节洪泽湖水位,排泄淮河洪水进入长江和黄海。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清康熙、乾隆二帝都非常重视对大堤的治理和保护,其在洪泽湖大堤上留下40通御笔碑刻。湖宗,即洪泽湖的缘起。

七绝·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朝廷命脉系南粮,河上千帆昼夜扬。
公署衙门权位重,漕台一品耀官场。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位于今淮安区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官署建筑群。漕运,即水道运粮,是王朝存在和发展的命脉,故漕运总督(江湖称漕台、漕帅)位高权重,一般由从一品大臣担任。1860年,漕运总督署迁往15公里外的清江浦,这里的建筑逐渐废弃。清光绪三十年(1905),漕运总督衙门和各省的粮道被撤。20世纪30年代,总督漕运公署的建筑毁于日军轰炸。2002年8月,淮安区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总督漕运部院遗址,遂兴建了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建造了中国漕运博物馆。

扬州(10个)

恨来迟·宝应刘堡减水闸

上下扬州,几经刘堡,每起心潮。醉九九朝阳,小桥流水,二妹纤腰。

却不知、一闸岁迢迢。用砖皆出明窰。似鬼斧神工,严丝合缝,令我深骄。

宝应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后经过多次修缮,为青石砌筑,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我生于长于宝应,电影《柳堡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家乡,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和二妹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虽然刘堡不是柳堡,但两地相距甚近,故特意借用。明窑,明代的砖窑。“恨来迟”,是我特意选用的词牌,表达我后悔对该闸知道得太晚。

五古·高邮盂城驿

初把邮亭置,秦王筑高台。高邮名汉起,城因邮事催。明设盂城驿,乃仰少游才。过往使臣宿,不绝公文来。要情飞马送,昼夜踏尘埃。规模国之最,厅堂八面梅。南北系国脉,十里一站开。稀世古遗产,凝思久徘徊。

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高邮筑高台、置邮亭;汉建县,正式命名为高邮。高邮是国内唯一因邮建城、因邮而名的城市。盂城驿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有“中国邮驿活化石”的美誉,1995年修复,并设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

七绝·江都邵伯古堤
堤坝横穿邵伯湖,运河分立接千舻。
洪魔败北唉声退,尤叹当年伟岸躯。

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积升高,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同时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古堤经历300多年风风雨雨,目前基址犹存,具有较高的水利史迹与历史文物价值。 

醉太平·江都邵伯古码头

河边闹街,高门大牌。码头无石颇佳,启乾隆圣怀。

官舟到差,商船往来。马龙车水盈阶,比镇江盛哉。

邵伯古码头,指位于邵伯运河东堤上的四个古码头遗址,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沿邵伯条石街到上河边拾级而上,抬头便见一高大牌楼,上有石刻“大马头”三字,据说为乾隆皇帝手书。乾隆说:在石头上写“大码头”,还要石旁干什么?大马头是大运河的货运码头,十分繁荣,素有“镇江小马头,邵伯大马头”的美称。

七律·扬州瘦西湖

湖中西子喜相迎,月榭池台诉故情。
白塔晴云花斗艳,长堤春柳鸟争鸣。
五亭高耸千桥逊,一树低横百趣生。
不厌金山门矮小,流连有意觅初程。

瘦西湖最早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与城壕连接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水系,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清乾隆年间(1736~1795),盐商出资疏浚,形成一条连贯的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瘦西湖反映了大运河沿线经济的繁荣和由此而生的文化发展情况。

醉花阴·扬州天宁寺行宫

青瓦红墙依老树,岁越千秋露。多寺谓天宁,伴驾行宫,舍此无他处。

龙舟浩荡南巡路,直指宫闲所。圣上御书楼,饱览全书,似与前贤语。

扬州天宁禅寺,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于是赐予此寺“天宁禅寺”之名,沿用至今。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扬州,其中有两次驻跸天宁寺内。乾隆帝六次南巡,第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因收藏《四库全书》而闻名遐迩。乾隆至少有五次驻跸于天宁寺行宫内。


一剪梅·扬州个园

万竹修长筑翠林,个叶舒扬,园景幽深。朝阳斜射缀荫浓,蝶舞莺飞,妙境谁寻?

叠石假山四季吟,春夏秋冬,转眼亲临。菏池清澈映天庭,古曲柔绵,客动云心。

个园,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由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谁寻,何处寻求。



画堂春·扬州汪鲁门宅

绵延青瓦马头墙,雕砖彩格花梁。顺廊闲步势高飏,无限春光。

泳泊生来慧眼,荒凉飞出盐场。崇文尚德有名堂,翘楚徽商。

汪鲁门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旧居。楠木大厅在扬州所有盐商故居中独一无二。从大门向里望去,雕梁画栋,前后九进,地面逐步增高,绵延百米,气势恢宏。汪鲁门崇文尚德。他以德名堂,汪鲁门故居又称“世德堂”;以德名公司,称“大德公司”。他的创业经历一直被世人称道。

五古·扬州盐宗庙

淮扬盐业兴,肇始及远古。盖庙供三宗,煮管加商贾。晚清盐政新,曾公祠追补。敬香表感恩,叩首示谢主。万事开头难,宗师拓展苦。饮水当思源,数典勿忘祖。

盐宗庙,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两淮众盐商建,供奉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业始祖(即三宗)。夙沙氏是最早煮海盐的始祖;胶鬲原为商朝纣王大夫,后经商盐业,后人认他是最早的“盐商”;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最早提出“食盐官营制”政策,对后世盐业税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人称其为最早的“盐官”。后因曾国藩担任过两江总督兼盐政而改称曾公祠。

七绝·扬州卢绍绪宅
耗银八万庆云堂,楠木金黄饰四廊。
有意传家家宅破,无心垂世世流芳。

盐商卢绍绪(1843~1905),江西上饶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来扬,先官后商,顶峰时拥有财富40余万两纹银,成为晚清最后一位大盐商。光绪二十年(1894)择原康山草堂遗址(今康山街22号)造屋构园作万年基业,称为卢氏“庆云堂”。历时三年建成,共费银七万八千九百两。主要建筑有百宴厅、藏书楼、意园等,是大运河扬州段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晚清盐商大型住宅的代表。


无锡(1个)


忆江南·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清名远,一水两街沿。河面人家留倒影,桥头坊巷百花鲜。谁肯不流连?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无锡老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中心,占地0.44平方公里。清名桥始于宋代锡山驿的设置,至明清时代,这里渐渐形成了众多粮行堆栈,成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前身。至今,街区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存有历史建筑上百处及9座古桥梁。它是古运河水乡传统风貌的精华地段,是吴文化与大运河发展史的重要环节,是富庶江南漕运重地的见证,是谱写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篇章,是江南砖瓦窑群的研究基地。

苏州(5个)

七绝·苏州盘门
韶光四射满园春,宝塔临空瞰绿茵。
水陆城池关隘险,宋桥顶上叹吴人。

盘门,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盘门由两道水关、三道陆门和瓮城相互组合而成,水门内设置2道水闸,起军事防御与调控水位的作用。盘门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后世不断维护和加固。现存盘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经明清两代续修,城楼为1986 年初夏重建,形成著名的“盘门三景”瑞光塔、吴门桥和盘门城楼。

临江仙·苏州宝带桥

湖口澹台飘玉带,修长素洁轻盈。青山绿水献真情,哑言作映衬,妩媚四时生。

天堑悠然成纤道,万千船只通行。珠粮滚滚运京城,皇家仓廪实,百姓哭无声。

宝带桥,位于苏州市东南7.5公里处,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唐朝元和年间,为发展漕运业,加快转运三吴地区的贡物北上进京,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宝带助资始建古运河边的纤道,因此桥以“宝带”命名。元代修筑为长石拱桥,后经历朝重修,1956年修葺恢复旧观。桥身之长,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在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是中华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相见欢·苏州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

姑苏紧缩风光,逛山塘。七里桥坊寺塔、大祠堂。

水澄碧,灯笼赤,玉兰香。刺史魂归故里、叹仙乡。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全长3600米,因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开凿山塘河而逐步形成热闹繁华的市井。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河两岸建街,以桥相连;店铺住家前门沿街,后门临河,形成一条典型的水巷。装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油盐酱醋的船只沿河叫卖,居民在家吊着篮子即可购物。七里山塘从头到尾,遍布寺院、祠宇、塔院、坊表、义局、会馆、宅第、桥梁等古建,真可谓“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七绝·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含全晋会馆)
雨点平江水泛漪,楼台俏隐绿枝垂。
明清古貌今犹在,俯拜吴门千古祠。

平江路,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条沿河的历史老街。对照南宋《平江图 》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在这里,可以悠闲漫步小桥流水的古宅街巷,逛逛有意思的文艺范儿小店,尝尝街边菜馆小吃,还能欣赏昆曲、评弹等。全晋会馆原位于山塘街半塘桥畔的,于咸丰十年毁于兵燹,光绪五年至民国初,晋商在平江路中张家巷另建会馆。1986年10月,全晋会馆辟为苏州戏曲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在此挂牌。吴门,苏州别称。

浣溪沙·吴江古纤道

纤道蜿蜒九里长,泥夯石砌若金汤。岁深足迹万千行。

背若弓倾身欲倒,汗如雨落土成浆。皇宫谁惜碗中粮?

吴江古纤道,位苏州吴江区227省道东、京杭大运河西岸,唐元和五年(810)始筑,名松江堤,宋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重筑,称“至正石塘”,总长九里,称“九里石塘”。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现存驳岸的巨型青石即为元代遗存。此为江南运河仅存的一条古纤道,十分珍贵。

宿迁(1)


渔歌子·宿迁龙王庙行宫

众盼安澜筑庙龛,龙王威震天祛洪淹。香祭拜,御题钤,旌旗十万战魔酣。

龙王庙行宫,坐落于江苏宿迁湖滨新区皂河镇境内,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后经不断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称为“乾隆行宫”。自清代以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为皂河龙王面庙会之日,所有赶庙会的人一起参拜龙王,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御题钤,指乾隆帝题字。

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的周文彰,家门口就是大运河,是喝着大运河的水、在大运河的波涛声中长大的,对大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他长大后在扬州读书、工作近5个年头,此后,他走南闯北,人在天涯,但一直心系家乡,情系运河。《诗咏运河》是一本关于世界遗产运河的诗书集,收入的94首诗词,歌咏了世界遗产运河、大运河沿线城市以及58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并配以周文彰撰写的书法,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方式,展现了运河的悠远与壮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