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习惯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陈永莲AL 2021-02-08



作者:木青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孩子与孩子之间怎样拉开距离?

知乎网友@康少妈爱康少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目了然,一比高下。

一个小男孩坐公交车,被快速路旁边一个特别高大的烟囱吸引,他惊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低头在刷手机,没理会,于是孩子拽着妈妈继续追问。

“吵什么!一个破烟囱,嚷什么!”妈妈不耐烦地训斥孩子,于是孩子禁了声。

另一个小男孩,也坐一样的公交车,见到了一样的烟囱,他也惊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望去,然后反问:“宝贝,你说那是什么?”

“那个高高的,冒烟的家伙,是火山吗?”孩子歪着脑袋想。

妈妈告诉了孩子,那是热力发电厂的烟囱。接下去的一路,妈妈与孩子兴致勃勃讨论起关于火力发电的相关知识,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只坐了一趟公交车,两个家长对同一件事的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不难想象,这种差距如若日积月累,不知会拉开多少距离?

孩子初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白纸;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画师,是父母帮孩子涂上人生底色,最终形成一幅幅千差万别的画作。

加里·勒说:“如果你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成功就不再只是一种状态,而是你自己创造的一种习惯。”

事实上,拉开孩子之间距离的,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01

父母好习惯,是孩子习惯的来源

央视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叫《镜子》,片头有一个孩子的独白,令人难忘: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我的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多么相像。”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追溯根源,父母的好习惯是孩子习惯的来源。

《妈妈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刘红燕说: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切好习惯的开端。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有自律的学习习惯;而生活自理能力,则是学习自理能力的基础。

刘红燕有这样深切的体悟,源自她在养育两个孩子时用了不一样的养育方式。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喂饭难”,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有问题。

刘红燕大儿子多多,从小体弱多病,胃口也差,吃饭难, 老人总担心孩子吃不饱,为此使出各种招数:一到喂饭时间就送上各种玩具;端着饭碗满地追着喂;孩子正餐不好好吃,就赶紧送上各种零食……可以说,生活里家长们有多狼狈,刘红燕都一一经历过。

终于有一天,刘红燕决定改变,趁着两个老人双双不在家,她开始给孩子做规矩。她把儿子固定在座位上开始喂饭,孩子哭闹着不配合。但这一次,做妈的铁下心肠,软硬兼施。过了饭点,立马收掉碗筷,任谁来说情也不容情。

如是历经几次饿肚子,孩子便开始学乖,一到吃饭点,就会乖乖爬上桌,再不用满地追着喂。

有了大儿子的“喂饭”经验,小儿子出生后,刘红燕再也没有经历过“喂饭难”。相反,小儿子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宝宝”,不仅吃饭让人省心,睡觉也有规律,并且身体素质也棒棒哒。

刘红燕说:“喂饭”是父母帮助孩子养成生活好习惯的开端,当父母帮助孩子制定饮食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明白“规矩”的定义,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后来,刘红燕的大儿子多多,养成了超强的自律和自理能力,成为别人眼里“不用家长管”的优秀学霸,成功被剑桥大学录取。

有一次,多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你在父母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什么?

多多的回答简单却发人省醒:好习惯。父母用自己的好习惯,培养了他良好的习惯。

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优质家庭教育的结果,他的背后,也一定站着一个优秀的家长。

中国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可再好的美玉也得遇上好的雕刻师,才能成为稀世珍品。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成器,而是家长需要首先要考虑:我们自己,是不是手握雕琢的利器?

家长做好了,孩子才有参照。

02

父母不破坏,孩子才有好习惯

当孩子进入学龄期,是否拥有良好的专注力,成为孩子与孩子之间又一次较劲。专注力是一种习惯,抓得越早,效果越好。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教授 Chen Yu 做的研究却告诉我们:

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并且,孩子专注的时长与家长陪伴时的表现大有关系。

实验中,研究员邀请了40 组 12~16 个月的宝宝和家长,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分析了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互动过程中对宝宝专注力的影响。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实验一开始,孩子沉浸在独自玩玩具的乐趣中,非常专注。随后家长参与互动,但效果相反,孩子眼神开始缥缈,不仅没有专注在家长的示范动作上,而且再没有心思专注在原来玩的玩具上。

专注是一种持续的认知活动,家长的每一次打断,都会让孩子玩玩具的专注过程被迫中断。而注意力的分配又有“限额”,孩子在关注一件事的时候,很难再去关注另一件事。

也许有家长会疑惑:孩子玩耍中,难道不需要家长任何陪伴?

不然,实验另有发现。

当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如果让孩子站在主导地位,进行自主探索,家长只做观察和引导,反而会有效促进孩子的专注力。

这个过程中,孩子或许会四处张望,只要家长不作任何提示,直等到他们对玩具产生兴趣后才慢慢参与,再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样做法,不仅会维持孩子的专注力,还会拉回孩子中途转移的注意力。

一个人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做一件事是一种幸福,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希望享受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喜悦。

(来源:https:///)

孩子的专注力与生俱来,父母不破坏,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爱默生说:力量的秘密在于专注。

当专注成为一种习惯,成功也便有期可待。放眼观望身边那些成功的优秀人士,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拥有极致的专注力。

不随意打搅孩子,不过渡关注孩子,家长才能帮助孩子激发出潜在的专注能力,成就一个优秀的孩子。

03

父母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

竭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恐怕是天下父母最无私的共同心愿。

可当家长拼尽全力的时候,科研数据却告诉我们:如果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这一项优势就可能消弭最富家庭与最穷家庭的背景差距。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历经30多年研究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对人生各方面的影响更有深度的决定力,他们更积极、更乐观、更自信、更优秀!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则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孩子,成就孩子。

想起日本一对母子,他俩神奇的高考经历,不得不令人叹服:什么样的父母,感召什么样的孩子!

十年前,这个日本孩子成为一名光荣的复读生,不是马失前蹄,而是一心想考东京大学。

考东京大学的难度堪比清华北大,复读有多难,备考就有多苦,最难承受的还有心理压力。

一开始,妈妈成为了儿子最好的后援团;可紧接着,妈妈又成为了儿子最得力的同行者。原来,在儿子复读决心的感染下,唤醒了这位妈妈深藏心底的 “东大梦”。

事实行,在妈妈年轻的时候,她的意志比儿子还坚定,三次备考东大,只是结果比较遗憾,三次落榜,最后就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

儿子的拼劲里,却原来藏着母亲的血性。

当妈妈加入到备考东大行列,母子俩从此开启打鸡血一般的学习生活。最终,母亲4战东大,如愿收获录取通知书;儿子抱憾,却“重蹈老妈覆辙”,进了早稻田大学。

“总之就是我妈陪我复读一年,把我练下去了,把她练上来,妈妈进了东大。”谈起往事,儿子云淡风轻。

可他依然无比感激,在最难熬的复读时光里,是母亲成为他最大的精神支柱,而上进努力的母亲,也成为他心目中屹立不倒的女神:

50岁的妈妈都能坚持考上东京大学,未来我还有什么不能通过努力去争取?

虽然与东京大学失之交臂,但母亲的人格魅力早已征服孩子,成为他人生中最坚定的导航照明。

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古人许慎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永远都是来自于父母不断成长的样子,因为家庭的这种优秀的氛围,才是真正对孩子的耳濡目染。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

我曾在家长会上看到一个家长问另一个家长代表:为什么你这么轻松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位家长笑笑,回答:很多人以为优秀的孩子不用管,但其实,在孩子变优秀之前,我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在他的教育上。因为养好了习惯,所以后面的事也就不太用操心了。

是啊,很多时候,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们常常揪着孩子的缺点埋怨,却从来不去细想:到底是谁,养成了孩子不好的习惯?

想起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父母的习惯里,藏着的孩子的未来;请从现在做好自己,一点也不晚。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