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儿时的乡下春节 【征文】

 冬歌文苑 2021-02-09

儿时的乡下春节  

  李文龙||北京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儿时的乡下春节,绝对是非常讲究、非常热闹的特殊日子。

随着岁月飞逝,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还是经常想起儿时在乡下过春节时的快乐时光。那时的孩子们,特别盼望过春节,可谓盼星星、盼月亮,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渴望。那种心情,是当今城市这些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可能是贫穷导致的缘故吧,乡下人平时吃不上好饭,穿不起新衣,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唯独春节到来才能使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因为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这个传统的节日,宁可平时省吃俭用,春节期间也要尽量安排的好一些。

那些艰苦岁月,老百姓很难吃上一顿好饭,穿上一件新衣,整天就是在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永无休止的劳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异常艰辛。长辈们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年,最朴实、最简单的愿望就是期待全家人在过春节期间能吃上几顿好饭,能给孩子们添置几件新衣服,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一切都变得好起来。

在乡下,每年阴历腊月二十三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起过春节的事情来了。在这些日子里,要进行很多的活动。比如祭灶、扫尘、割年肉、洗浴、贴窗花等等。每家每户都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欢乐祥和气氛。到了除夕,将欢度春节的热潮推向了高峰。孩子们玩得十分开心,四处奔跑,嬉笑打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他们在家人的呵护下,无忧无虑、欢天喜地的度过了春节。年复一年,这个最美好的时光伴随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

吃饺子是我儿时在乡下过春节记忆深刻的最佳美餐。乡下人过春节期间都爱吃饺子,他们认为,在所有的食物结构中,饺子是最好吃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原籍是山东乡下人,他也曾说自己那时的最大愿望那就是天天能吃上饺子。可见饺子在乡下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乡下,当时限于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加之地里活计的劳累忙碌,一般情况下,农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购买大鱼大肉享用,而等到春节期间吃饺子,实际上就是一年中最奢侈的伙食了。那些年的春节,乡下人家家都要包很多的饺子,有肉馅的、有菜馅的,还有肉菜混合的。大年三十要吃,春节当天要吃,正月初五、十五等日子也都要吃。所以,一般都是在除夕夜之前必须包好,而一包就是十几盖帘子的饺子。从早晨开始剁馅、和面,一直包到晚上。包饺子时全家人一起动手,有擀皮的、有包馅的、有炕上坐着的、有地上站着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场面很是壮观。

到了晚上,要把所有包好的饺子放在高处,防止不小心碰掉,或者被老鼠吃了。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如果发生了这类情况,也不能说出来或外传出去,认为那样对家里人不好。等到次日早晨起床后,再烧水下锅煮好食用。当然也有部分暂时不吃的,就冻起来留着备用。记得我家每年除夕都是把包好的饺子放在住人房间立柜的顶端,那里是家中最高的位置,不会碰掉,老鼠也爬上不去。但不知怎的,有几年还是连续发生了意外事故。那就是半夜时分,爸爸妈妈起来专门检查饺子时,发现摆放在盖帘上的饺子少了许多,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难道是老鼠所为,还是真的在闹鬼?全家人面面相觑,感到十分蹊跷和困惑。同时,也觉得异常压抑和恐怖。我那时还是懵懵懂懂的年龄,根本就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到今天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底。但碰巧的是,那几年家里连续有三个亲人不幸先后去世,奶奶、爸爸、爷爷。特别是爸爸,才四十岁就患病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令全家人悲痛万分。

乡下人过春节几乎天天吃饺子,煮着吃,煎着吃,蒸着吃,肚子里几乎都是饺子,打嗝也是饺子味。除了自己家吃饺子,来了客人也是吃饺子,就是到亲戚家拜年也同样是吃饺子,饺子一度成为春节期间家人及招待客人的主要食物。在餐桌上,有时待客饮酒也是用饺子代替炒菜,并自嘲的解释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时至今日,比较贫穷落后的乡下农村,招待客人仍然是只包饺子不炒菜。饺子确实是一种很受大众欢迎的食物。吃饺子,既能吃到肉,又能吃到菜,还能喝到汤,一举三得。

在乡下过春节吃炖猪肉烩菜是儿时铭记在心的美味佳肴。乡下人平时舍不得吃喝,舍不得买肉,只有到了春节才杀一头猪,伙食得到改善。但一般家庭就是杀一头猪也不能都是留作自己吃的,要卖至少一半,留一半就相当不错了。留下来的猪肉主要用途就是做炖肉菜、做饺子馅,其余的腌起来,留作全年节日期间或有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时的伙食改善。而卖出的部分主要是换取现金,用以弥补日常生活的开销。说到乡下的猪肉大烩菜,还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除夕那顿猪肉大烩菜,至今印象还很深刻。有新杀的猪肉,有粉条、白菜、豆腐等。妈妈给每人盛上一大碗,就上新蒸的白面馒头,那个香呀,是今生今世永远不能忘记的。现在想起来还让人馋的流口水呢。有的人家条件稍微好些的,还能买上一些木耳、蘑菇、金针、海带等,放进锅里一起炖熟了吃,更是香味四溢,回味无穷。那些年,每当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很多馒头,雪白的面粉,都是自家当年生产出来的新鲜粮食,吃起来越发可口。为了美观吉利,老人们还在新蒸出的每一个白馒头顶部,印上一个红点,更加彰显出节日的喜庆气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后来当兵到了部队,几年之后又退役到了地方工作,离开了可爱的故乡,成为了一名城市居民。虽然自己仍然爱吃水饺,爱吃猪肉烩菜,但再也找不回当年在乡下吃水饺、吃猪肉烩菜的感觉了。我也仔细思考和分析过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当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衣食无忧、几乎天天都在过年有关。另一方面,后来我们生存的大自然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相继出现了什么转基因、添加剂以及化肥、农药等不安全因素,所以,使动植物的生长受到威胁。猪肉没有过去香了,蔬菜也变了味。恐怕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乡下过春节燃放鞭炮是儿时最为开心的一件事情。乡下特别讲究春节气氛浓烈,欢度佳节,开心过年,驱除邪恶,图个吉利。所以,整个春节期间要燃放很多鞭炮,而每家的男孩子最喜欢的就是买鞭炮、放鞭炮。距离过春节还很早,就催促家长去集市采购鞭炮。按照风俗习惯,除夕早上男人们都要去自家祖坟上燃放鞭炮,迎请先人回家过年。初一早晨吃饺子之前要放鞭炮,据说是给各类在暗处的鬼神一个警示;初五要放鞭炮,因为是过小年;十五要放鞭炮,那是元宵节来到了。男孩子是放鞭炮的主力军。春节每家都要买很多鞭炮,有二踢脚、有摔炮、有挂炮、有烟花等。除夕之夜,男孩子点燃各种鞭炮,噼里啪啦,响作一片,各种烟花,四处飞溅,五彩缤纷,十分好看。把个乡间村落点缀的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给长辈拜年是儿时在乡下过春节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一般都熬夜,有的通宵守岁不睡觉,那时还没有电视机,大家就打扑克、下象棋、聊大天、听广播,一直熬到次日大天亮,把人困得眼睛红红的。但是,小孩子们精力过人,天刚蒙蒙亮,就跑出家门,找小伙伴玩耍。捉迷藏、跳绳子,童心未泯,天真可爱,很让大人们高兴。不少孩子都能拿到家长给的压岁钱,尽管不多,但也能买上一些文具或糖果,满足了孩子们小小的心愿。而拜年则是乡下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是拜年的高峰时刻。一般都要到亲朋好友以及邻居家里去拜年,祝贺新春佳节的到来。大家相互恭喜与问候,祝愿来年是丰年,生活幸福平安。在我居住的那个冀中平原小乡村,大年初一,人们出来的都很早。先给长辈拜年,那时还要伏在地上磕头,按照辈分年龄依次跪拜。先要给自家长辈拜年,然后给本姓氏家族成员长者拜年,再就是给邻居街坊拜年。有一些个人之间存在恩恩怨怨的,往往通过春节期间的相互走访拜年,有效地解除了隔阂,重归于好。初一过后,就是到亲戚家拜年的日子。记得我每年都要到十几里地以外的姑姑家、舅舅家去拜年,一去就是一天,亲戚们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非常开心。那时的拜年,也充分显示了亲情、友情以及大家和睦相处的其乐融融的节日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就乡下来说,也改变了过去走亲戚拜年,以及礼节性、感谢性、串门式的拜访,特别是改变了向长辈的叩首,而是相互道贺、祝福,有的还采用发信息或电话拜年的现代化方式。但遗憾的是,像过去那种近距离的沟通与交流确实很少见了。

儿时的乡下春节,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就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但看起来很新鲜很亲切。那些父辈们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自己也伴随着那些青涩的历史,逐渐长大成人并进入了老年。改革的春风吹进了乡下农村,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乡下春节,与城市相比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物质丰富,应有尽有。最令人鼓舞的是,他们的衣食住行今非昔比,有不少人家都住进了楼房,购买了汽车,他们赶上了国家经济发展壮大、日益繁荣昌盛的好时候,成为了新时代的富裕农民。我为儿时的故乡发生了历史的巨变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李文龙,北京籍河北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政府机关公务员,现已退休。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会员。爱好文字,经常撰稿。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所写稿件散见于部分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