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成熟催生隐语成熟

 zzm1008图书馆 2021-02-09

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汉字创造经历图形符号、陶文(金文)、甲骨文、篆文、方块字、书同文等过程而成熟。汉字的成熟使隐语得以记载,也催生了隐语的成熟。

有文字记载的隐射事物隐语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风后力牧”隐语。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五帝本纪》曰:皇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史记》又注引《帝王世纪》云:

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著《占梦经》十一卷。

注引中的“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和“千钧之弩驱羊”的隐语出自正史,按谜理作解,风去尘垢得“风后”为减笔形扣,千钧之弩驱羊得“力牧”是正面会意,这已经是一则比较成熟的接近灯谜的文义隐语。从反映事物的时代看,此作应为最早的隐语。但《五帝本纪》末尾特说明:“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又从文字考证情况看,至今还没有发现黄帝时期有如此成熟的文字供创作如此成熟的隐语,因而疑其为文字成熟之后和汉之前的附会之作。考察隐射事物隐语出现,还是应从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入手。

只有到表意文字时期,隐射事物隐语才日趋成熟。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中论述:“后乎图影的就是表示各个观念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第一步。中国的汉字普通用作六书‘象形’之例的(日月),用作‘指事’之例的丄丅(上下)等,就是进一步的表意文字。……由此再进一步,拼合了这等象形文字来表意思,便成了一种完成的表意文字。这在中国的汉字如六书中的所谓‘会意’,合‘人’‘木’两字作一‘休’字,合‘刀’‘牛’‘角’三字作一‘解’字等,就是适例。”历年来,造字之说有多种,“六书”之说为其中之最流行者。无论何种造字说,其最终结果都是归一的,都是发明创造出我国独特的汉语方块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文字的发明创造,具有广阔深远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汉语文字,就没有成熟的谜语和灯谜,文义谜就是由汉字的形变、音变、义变形成的。就创造文字初期而言,文字之于隐语具有两大作用:

作用之一是有了文字记载,语言能够传达和保留,隐语得以记录下来。

作用之二是文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中,表意这一核心功能最先孕育出隐射事物隐语。也就是说,文义谜的义变最先露出雏形。

最初出现隐射事物隐语在于提高语言的注意力。本来,人类使用语言是力求明白畅达的。所谓“辞,达而已矣”。但事物总是多方面的,都是明白直言的表达,往往会使人听而不鲜,习而不察,不如隐晦地说出来引人注意;都是明白直言的解说,往往会使人被动而听,压抑其性,不如隐晦地说出来启发智能。都是明白直言的劝谏,往往会使人听之不悦,处之难堪,不如隐晦地说出来兼顾情理。所谓“劝将不如激将”,说的就是隐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而诞生了隐射事物隐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