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氏砭法|刮痧调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昵称51657969 2021-02-09

患者:男,40岁,2020年10月23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疼痛不适3月余。

现病史:胃脘隐隐作痛,胃胀、烧心、嗳气,偶有反酸,稍恶心,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胸闷乏力,偶有头晕头沉,胸骨后有灼热感,连接左侧心前区及左侧肩部不适,两腋下后背蹿痛,二便基本正常。现服用雷贝拉唑、泌特3周,疗效欠佳。

检查:舌体胖大,舌暗红,苔黄腻,脉细。

辅助检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证)。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刮痧治疗方案:

1.头颈部:重点穴位—百会、风池、安眠、大椎、咽四穴(喉结旁开2寸,向上5分、向下5分各取1穴);
2.后背部:开阳脉、开四穴:督脉、膀胱经及华佗夹脊穴充分刮透,胸椎5-12节、腰椎1-2节重刮,肝脾肾区、侧面双胁肋部;
3.前胸部:刮胸腺至云门、中府,两胁处肋骨一根根抠刮,肋骨下缘往外推刮,下到中脘、天枢、带脉;
4.心包经、三焦经:解肝的血瘀与气郁,重点—内关、支沟、后溪;
5.小腿部:胆胃脾经—足三里、足三里下2.5公分,阳陵泉、三阴交;
6.四井排毒。

效果评价:首次刮痧后自觉刮痧后身体轻松,咽喉发紧、异物感消失。

二诊(2020-10-30):病人反馈,恶心、咽喉发紧、异物感消失,胃痛减轻,刮痧后两侧肩背痛、腋下疼痛减轻。现嗳气、口酸,舌尖溃疡1处,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效果明显,继续执行原刮痧方案。

三诊(2020-11-06):患者胃脘部疼痛症状消失,自觉精力充足,未诉不适。

慢性胃炎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根据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临床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按:胃脘痛指胃脘近心窝处出现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胃病,临床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为多见,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胃脘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长,多无明显症状,胃痛无规律,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伴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功能紊乱一系列症状;西医常规治疗常采用抗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虽然见效快,疗效确切,但是长时间服用西药,易产生抗生素耐药、胃肠道反应重等不良反应,致使患者依从性降低,影响患者预后改善。

中医学胃脘痛的研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写道“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的记载。《素问》中写道“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饮食自倍,胃肠乃伤”,提示古人认为胃脘痛与气血经脉不通、饮食不节有关,与现代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

《内经》指出胃脘痛的三大主因外邪侵袭、肝气犯胃及内伤饮食。综合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认为本病的发生乃因六淫伤中、饮食伤脾、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积,胃失和降,胃络受损而发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胃痛的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气郁犯胃,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脾胃为中焦枢纽,调节中焦气机运行。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本案治法为疏肝解郁,行气和胃。通过刮拭脾经、胃经,中脘、天枢等穴位,以调中和胃健脾,疏通气机。通过刮拭双上肢三焦、心包等经络,以解肝之血瘀气郁,心包与胃相别通,刮拭内关穴即达通调阴维脉又可降胃和逆。配合重点刮拭胸腺部位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据李氏砭法肝胆论论及脊柱中心错位论,重点刮拭胸椎4∽12节、腰椎1-2节及肝、脾、肾、胰腺等投影区,模糊复位,调动体内肝、脾、肾、胰腺等脏腑气血,先天后天同调,助肝胆疏泄,调脾胃气机。

本案以李老“八大核心理论”为指导,通过刮痧造气调气助使机体脾升清胃降浊、肝升胆降功能复常,促进机体纳运正常,气血调和,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平阳秘疾病自消。

李氏砭法课程安排
时间
2021年4月9日—11日

地点
石家庄

(如遇疫情或不可控因素影响,我们会对计划做调整,也会与大家提前联系)



  编辑:方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