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展型课程的“源”与“流”

 木香草堂 2021-02-10

与音乐结缘,就是与人间的崇高为友,与生活的乐趣为伴。上海中小学开设的基础型音乐课大家比较熟悉,而前不久,在金山区举行的上海市小学音乐拓展型课程建设研讨活动给人不少启迪。

在金山区海棠小学计算机房,一群小学生正在网上学习,有的在欣赏少数民族歌舞,有的则运用软件尝试填词作曲。而一旁山阳小学民乐队正在进行质量不俗的表演,吹打弹拨像模像样。

据专家诠释,拓展型课程主要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可供选择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音乐拓展型课程大面积推开,这是一个新课题。金山区的做法,是把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作为“源”,而善于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音乐师资则是“流”。有“源”才有“流”的存在,而有“流”也才有“源”的涌动。

拓展型课程,是一个创造的“源”地,而恰到好处地利用本地资源,把源头开发起来,会产生多重效应。像金山地区就有不少洋溢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与戏曲,加以开发就是音乐教育拓展之“弦”。如枫泾小学地处枫泾古镇,那里流传着田山歌、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还有歌谣。音乐教师就地取材,把枫泾的土特产编成现代民谣:“状元糕么香喷喷,又脆又松颜色嫩;豆腐干么甜津津,当菜当饭味道灵;红烧丁蹄肥笃笃,不油不腻送客人;百年老酒‘石库门’,醉倒游客一大墩”,并把它带到音乐拓展型课上,很受学生欢迎。事实证明,植根于现实,满足于学生,拓展型课程资源并不匮乏。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发现的眼力和开发的能耐。

拓展型课程,也是一个造就才能的师“流”。金山山阳地区舞龙灯、打莲湘等民间艺术活动历史悠久,为当地农民所喜闻乐见,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长于斯,耳闻目濡,深受熏陶,有的参与本地民间艺术活动,且积累至一技之长。松隐小学、山阳中学的教师经过多年努力,已开出12门音乐拓展型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的参与率高达90%以上。学生受教数年,且不说会拨弄一种乐器,更多的是平添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显然,教师一专多能之时,便是拓展型课程兴旺之日。

在音乐拓展型课程建设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那么推而广之,其它的课程乃至教育资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形并需要开采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